孙士春的美篇

孙士春

我是老三届一一忆高中生活 <p>  一九六四年暑假里,我接到菏泽一中的录取通知书,能升入心仪的高中,很高兴。</p><p> 我不知道怎么报的志願,班主任也沒征求我的意見,我的初中母校一一鄄城二中也设有高中,初中有四个毕业班,只有我和十级二班的陈新弟升入菏泽一中,有个学伴。</p><p> 开学了,父亲用自行车把我送到鄄城汽车站,我自己背个大包袱乘汽车来到菏泽,又步行四里多路到一中报到。</p> <p>  菏泽一中的大门朝南,面向的街道称一中前街,位于东西走向的八一大街北侧。大门很古朴,建筑塗白色,门洞东西墙壁上贴着毛筆书写的红榜,也是四个班,我分在十六级三班。</p><p> 一中校址以前是曹州府衙,位于老城中心,占地面积百亩左右,里面建筑密度大,连个百米的操场也沒有。中轴从南到北的主要建筑有府衙门,办公楼,小黄楼,钟楼,礼堂。中间是教学区。礼堂后隔个大坑为教职工宿舍。东边从南到北为食堂,简易餐厅,篮球场,亭臺,亭子周围是一片开阔地,学校常在此举行学生大会。再向北是医务室,女生院。西边是男生宿舍区,西临一片大坑。</p> <p>  学校生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全校共12个高中班,天蒙蒙亮就出早操,所有班级的男女同学从校门鱼贯而出。经一中前街,道碑街,军分区门口约三里多路。喊着号子1一2一3一4,吹着哨子,加上数百人的脚步声,场面很震撼。与初中不同,学科增多,俄语任课教师先后为李道铭,王海茹,沈夕良。李老师给同学起个俄文名字,指导学生与苏联的学生写信。立体几何由刘润珍老师任教。语文先后有张耀伦,聂焱(后任班主任)。数学由刘德劝(前任班主任),胡丕栋任教。莫仲庆、胡美禄老师教化学,高明轩老师教物理,黄东江、王洪九老师教生物,张慕增老师教历史,祝兆荣老师教政治。这些老师现在已是耄耋之年,也有的已经作古,在此感谢诸位老师辛勤教导,立德立言,师恩难忘。</p><p><br></p> <p>  一九六四年,国民经济刚从三年自然灾害走出来,人民生活还比较贫困。农村户口来的学生,需把生产队分的口粮卖给当地粮所,或开所在生产大队的口粮证明信交给学校,学校补足差额,城乡学生粮食定量每月29斤,粗细粮比例7:3(初中阶段也是这样)。每月伙食费大约6元,农村较困难学生助学金每月3~4元。大多数学生吃不饱,有从家带炒面的,学校门口有茶水炉,用开水把炒面沏开。一中前街不远路西有一烧饼铺,晚上实在饿了,我就买个烧饼充饥,每个1角,煎包每个6分,也舍不得经常吃。</p><p> 校食堂将每周食谱写在黑板上公示,不曾有多好的菜,吸引我的就数大笼包了。有一个月的时间(在社教及四清运动期间),班主任老师和我们学生同吃一样的饭。</p><p> 班主任刘德劝老师四十岁左右,高高的个子,有点驼背,表情严肃,不苟言笑。课余时间,他教全班学唱“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很认真,不光要求唱齐,哪一个音阶不准他都反复纠正,寓教于乐。我想起与勤俭有关的两件事,一是母亲带我在骄阳下拾麦穗,地面烘烤,热气蒸腾,将麦穗一个一个捡在篮里,一晌捡的麦穗搓一搓也只有两捧。二是在部队,吃饭时有几个战士不想吃肉就将肉片倒进垃圾桶,指导员陈全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发观后命令炊事班长将肉片捞出,洗净重新炒过,再让士兵吃掉。老三届的学生都经过苦曰子,不会忘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生活富裕了,儿孙辈应该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美德。</p> <p><br></p><p> 我们的住宿条件还是很好的,每间平房4~5人,睡两条三脚凳架起的铺板。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小组还召开民主生活会。有义务理发室,学生给学生理发不收费,记得十五级的田忠云就会理发。有一天晚上,董树年同学将洗净晒干的袜子送到我,先前我以为袜子丢了。原来竟是他拿去给我洗了,这件事着实让我感动,我写了“一双祙子”稿件交学生编辑部,登在黑板报上。有同学病了,陪同看病拿药也是常事,我有一次扁桃体发炎,李智云同学两次陪我步行数里去医院,虽是鄄城同乡,毕业后却一直未曾谋面,不知智云同学近來安好?随文寄去我的思念和感谢。</p><p> 高一学年学业还未构成压力,寒暑假都没有佈置作业,周日到南华会场逛逛街,看杂技表演。星期六晚上到职工俱乐部灯光球场看蓝球比赛。学校经常包场电影,全校排队去红旗影院,《农奴》《箭杆河边》舞蹈史诗《东方红》《朝阳沟》等电影片留下深刻印象。也到菏泽剧院看过豫剧《焦裕禄》,回来每人都写篇作文一一观后感。有一次,体育赵老师带部分男生去西关青年湖游泳。上世纪6O年代,湖面辽阔,湖水蕩漾,水质清洌,野鸭成群,一直到8O年代仍有人在湖中游泳。那时间还沒有升学的压力,学生之间好象沒有竟争的意识,高一生活丰富多彩,轻松愉快。</p> <p>  这座小黄楼,一九六四年是我们高中一年级的教室。二O三班的教室在二楼,下面一楼为学生娱乐室,和教室一样大小,里面摆放人民画报,朴克牌,跳棋象棋军棋。学生课下随便阅览娱乐。</p> <p><br></p><p> 一九六五年夏,我班参加学校西北方向老城墙外农场基地的护麦收麦劳动。我和许玉民一块值班,他文学底子好,聂老师在讲毛主席诗词“天兵怒气冲霄汉"一句时,问台下同学:“霄汉"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所然,许玉民站起回答“天河”。</p><p> 这年暑假后,一中高中部迁至城北护城堤外的师专校址,初中部仍留在原校。师专因经济困难下马,这里距老校有8里路,周围是矌野,庄稼地。东面数里有驻菏部队独立营,不靠近村庄,很安静。近百亩土地上品字形矗立着三座楼,最北面宿舍楼,东南教学楼,西南办公楼,楼都不高,3~4层。宿舍楼距教学楼有500米,教学楼距办公楼约1OO米,西北方向辟有3O0米跑道的操场,路面都沒有硬化。校南有师专附中(又称六中)。东南角一公里处是学校食堂,食堂北面对着餐厅兼礼堂。吃三顿饭,跑这么远的土路,雨雪后变成水泥路,实在不方便,好在时间长了习惯了。</p><p> 我们的住宿条件改善了,老校区是低矮古老破旧的平房,这里是八成新的楼房,白墻水泥地面,干净敞亮多了。我和楊依良、葛广臣等四人一间,位于三楼最东头北侧的一个房间,不朝阳,都是单人床。我的床位在楼东山窗户下,从窗户向东看,都是庄稼地,无任何遮挡,晚上经常有独立营那边传来的枪声和光亮,我甚至不敢轻易从床上站起,生怕枪支走火或脱靶有流弹从窗户进来。当然,这是概率非常小的事件。冬天无暖气空调,广臣的大衣常让我盖在脚头上。这个宿舍从搬进到68年3月参军离开,沒再換过宿舍。我参军換上新军装,脱下的衣服及被褥用品沒来及送回家,就留在这间宿舍里。晚上打电话让父亲来取走,父親和穿上新军装的我在农校住了一夜,因为新兵在农校集结一晚次日就开路。我来不及回家告别,后听说母亲看到我脱下来的衣服很是伤感。</p><p> 高二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知识接受难度加大,数学讲到三角函数,排列组合。俄语阴性阳性单数复数变格,需背写的词汇增多。学习负担沒有压倒年轻人,晚自习前依旧会传来女生的合唱《红梅赞》,周斌同学教唱《请到我们山庄来》。学生生活兴趣广泛,有吹笛子的,拉二胡的,写毛笔字和下象棋的。</p><p><br></p><p><br></p> <p><br></p><p> 新校区教学楼容十二个教室,窗明几净,毛玻璃黑板,日光灯照明亮堂。</p> <p>  班里有多才多艺的同学,葛广臣、霍佩文、齐敦品等人吹拉弹唱,班内晚会在教室里举行,乐曲小合奏金蛇狂舞、采茶扑蝶,几把二胡笛子也能声音绕梁。还紧跟国际形势,排演活报剧,李伦学、刘克坚、张桂香盛妆出演。</p><p> </p><p><br></p><p><br></p><p><br></p> <p>  当年还有劳动课,刘家愛是劳动委员,带领大家种油菜、小白菜。周广生是鄄城什集的,在家可能种过花生,有经验,在班里泡了一盆子花生种,带领大家将花生种在办公楼附近的土地里。劳动也包括打扫卫生,清理厕所。</p> <p> 远离城区沒有自来水,校领导决定在教学楼与宿舍楼之间打口机井。打机井需连续作业,可能是怕淤塞。全校教职工、学生都积极参与。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轮班劳动,有时換班已到晚上十点多钟,中间休息时有的倒头就想睡。机井打成了,汩汩清泉流到周边碧绿的菠菜畦。之后,聂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是“在打机井的日日夜夜”,这次我的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阅读。</p><p> 学校组织过全校学生参加平整东护城堤的劳动,这是上级分配的义务劳动。有班级挖出了獾。周六下午或周日,还到军烈属五保户家里打扫卫生,所需工具都是驻城同学从家里自带。</p><p> 那时候的学校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p><p> 学生积极要求进步,组织发展很严格,在校期间,只发展了董树年一名团员,他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校团委书记刘兆友专门到班里参加仪式并表示祝贺。</p><p><br></p><p><br></p><p><br></p><p> 光阴如梭,平静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到一九六六年五月。高中二年级的课程基本学完,高三的师兄师姐可能考虑升学报志願了。因为我们应该到一九六七年暑假前毕业,所以对升学还未曾考虑。当时文理不分班,报志願分文史理工,我本人更倾向文史专业,对数理化也一点不敢放松,在课本封底写着“攀登科学高峰”的励志誓言,心里还想着当新闻记者的梦。</p><p><br></p><p>"</p> <p>  火红的五月,平静的校园里一片片白楊树的绿荫,阳光从树叶的缝隙投下斑驳的光影。教学楼西侧的黑板报写出“蚍蜉撼树,螳臂挡车,……让企图阻挡走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秋虫悲鸣吧……”文字写滿黑板,我佇立观赏,同学的文章堪作社论。</p><p> 一夜间,办公楼南面的大字标语上墙了。之后路两侧木棍支撑竖起席子,它是张贴大小字报的载体。课停了,集会游行多了,南华广场会台上,时任菏泽地委书记、菏泽军分区政委狄生身着军装,接受配带红卫兵袖章。誓师大会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了。</p><p> 校内造反派组织相继成立,八一八,八三一,九一五,五四,阿芙乐尔……。我班的部分同学成立了火炬战斗队。在校备案后,领了旗帜,钢板,铁笔,油印机,油墨,纸张,又刻了公章。我专门回老家请在鄄城刻字的钱先生写了组织名字的空心字,以便绣在旗织上。刻蜡纸,印传单及专刊,我写字习惯入笔出笔都轻,写钢笔字不显,印出来不如令勤、广臣的字好看。</p><p> 后来,倡导革命的大联合,学校红卫兵组织归并到八一八和五四纵队两大队伍。菏泽城区最终保留下四部、八一八、红总三大派。</p><p><br></p><p> </p> <p>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我和几位同学在兗州爬上火车,去北京串连。下火车后在永定门集结,天黑前已聚集很多红卫兵,负责接待的人把我们带到广安门附近的有色金属冶金学院。吃住都在这里,晚上有暖气,吃的馒头大米饭,白菜炖粉条有肉片,生活比家里还好。</p><p> 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泥塑《收租院》,军事博物馆,接受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观看驻京八大院校的大字报,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形势。游览了颐和园等著名公园。</p><p> 十一月卄五日一大早,天还不大亮,于同志(自我介绍姓干勾鱼的接待人员)把我们集合起来。又匆匆步行很多路,来到大街两侧等候,原来是等待毛主席接见。八点多,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分别乘五辆汽车缓缓驶来,人群立刻沸腾起来,踴躍欢呼!</p><p> 毛主席七十三岁高龄不计疲劳,在三个多月里连续接见了一千二百万红卫兵。他老人家是寄希望于青少年,做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经过几十年的比较考量,越来越清楚他发动文革的动机,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纯洁党的组织队伍,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p><p> 老三届的高中生,估计9O%以上加入红卫兵,他们忠于革命忠于党,忠于毛泽东思想。只有少数出身权贵的纨绔子弟做了坏事。一些文艺影视作品,将红卫兵形象妖魔化,完全是别有用心。</p><p> 周总理把来自祖国各地的红卫兵,看做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我们在京待了半月多,吃住行都不要钱。</p> <p>  北京串联回来后,我们几个同学,记得有徐万福、李令勤、冯昌存等又在菏泽周边步行串联,打上背包,经冉固一定陶一成武一南鲁一钜野回来,每到一地,都专门有红卫兵接待站安排食宿。年底中央发通知,停止全国大串联,说明年春暖花开时再进行。</p><p> 年后,抓革命促生产,学生学工学农学人民解放军,复课闹革命。我到了菏泽南发电厂,又到东关汽车修配厂,穿上工装,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近两个月。亲身感受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主人翁精神。</p><p> 又一年的元旦到了,教学楼教室间空廊里,红纸黑字排了四行,赫然醒目:</p><p> 忆往昔,神州风雨载豪情</p><p> 看今朝,革命热情劲倍增</p><p> 齐声唱,狂飙一曲从天降</p><p> 同心干,笑迎环球一片红</p><p> 是标语口号,也是诗。不知出自哪位老兄的手笔?</p><p> 一中前身是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和冀鲁豫边区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鲁西南地区最早的同盟会及共产党支部就在这里建立。现在,她又成了菏泽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心,造就了学生领袖般的将帅之才,也发生了很多可以载入地方史志的事件。</p><p> 我们大多数学生是这次风暴裹挟的一粒砂,随风飘荡,随波逐流,反潮流的毕竟只是少数。</p><p><br></p><p><br></p> <p> 生活在毛泽东时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雷锋之后,王杰,焦裕禄,歐阳海,刘英俊,蔡永祥,李文忠,门合……,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室后的学习园地里,展示着每位同学斗私批修,比学赶帮的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宣传英雄,人民敬仰崇尚英雄,社会才风清气正,偷盗抢劫黄赌毒等刑事案件基本绝迹。学生不在校时行李物品从无遗失。当娱乐明星变成民族脊梁国家精神再造者,青少年成了追星族,社会风气就变了,腐败贪官屡教不改,层出不穷。</p> <p>  一九六七、六八年之交,红旗影院放映所谓毒草影片《清宫秘史》《林家铺子》《怒潮》《武训传》《兵临城下》等。这些影片早沒看过,配合报纸上的批判文章,我差不多看了一遍,红旗影院是菏泽设施最好的影院。“红旗”就是采用毛主席题写的红旗杂志的两个字,帅气英俊,潇洒疏朗,无人能比。</p> <p>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赶下舞台,传统戏暂时停演了。《红灯记》等八个样板戏陆续推出,菏泽虽是戏曲之乡,有梆子、豫剧、柳子、枣梆、两夹弦、大平调、四平调等,却沒有被称为国粹的京剧。之前我听不懂京剧的唱腔,当地称之为二簧。革命样板戏做了普及推广,现在考量,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艺术水准,都达到最高水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仍受老百姓欢迎,长盛不衰。近几十年来不曾出现这样深受百姓喜欢的戏曲。</p> <p>  一九六八年春,征兵开始了,在一中支左的6O57部队(坦克二师)协助菏泽武装部工作。驻校军宣队由周营长带队,联系我们十六级三班的是夏孝禄参谋。本班刘家愛、孟凡斌和我三人批准入伍。全校一块到徐州6074部队(2O3师师直属队)有十多人,被分配到工兵营、高炮营、通讯营、喷火连和防化连。开始了人生又一新征程。</p><p> 入伍三个月后,也就是六八年暑假前夕,高中毕业证书寄到部队。我沒看到同学们毕业分别时的情况,四年的高中生活结束了,有风平浪静的学习,也有波澜壮阔的革命;有青春年华的美丽绽放,也有涉世不深的懵懂和迷茫;有不舍,也有倦意。朝夕相处的同学,转眼劳燕纷飞各西东。</p> <p>  毕业后第一次在曹州宾馆聚会,大家都还在工作岗位上。</p> <p>  2003年菏泽一中 百年校庆 ,次年五月,同学聚会到访母校,班主任聂老师带领,王翠平副校长接待了我们,并赠送一中学生名录和校庆纪念册。校园里杏树果实累累掛满枝头,青年学子紧张复习备战高考。彷佛回到四十年前,母校一草一木,分外亲切。</p> <p>2014年同学聚会,是我们入校整五十周年。多半同学没联系上或有事不能到场。老三届的高中生已年满花甲,从工作岗位退休。</p><p> </p><p> </p> <p>  2O18年是我们离校五十周年,仲秋时节,在百川大酒店聚会。步入古稀之年的我们,越来越珍惜同学相聚的机会,相互道声珍重。为了纪念这次聚会,汉玉和我各作了一首诗,与同学共勉。</p> <p> 记忆有失误,欢迎指正,可以修改。感谢佩文和汉玉提供图片资料,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