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民族性——发展的垫脚石和绊脚石

崔大有石缶

<p>传统艺术外在附加永大于主体,甚至成为主体。从精神上的强调人品、学养,到实际操作技法上的强调书法用笔,甚至到画面诗书印的风格统一气韵合辙的严格要求。</p><p>在只关注画面主题造型色彩的西方人看来本末倒置,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当然也是自缚手脚,以至于中国画没有西方画的时空适应能力,它的文化本土色彩太强,较高民族属性使它不容易被接受,很难被推广,成为世界性的画种。就其自身而言,也很难被摆脱,这是中国画对外于内发展要面临的问题。</p><p>在中国艺术市场,字画永远不如名人重要,中国艺术市场始终是官本位为主导,直至今日。艺术家们都有了当官的念想,何况中国历代大家在历代都有皇帝参与。中国男人有当官的心理属性,对于天下他们个个匹夫有责,勇于口当。若能就位,颐指气使,傲上凌下岂不快哉。于是诞生了主席、理事们,俨然官老爷,好做派。至于专业只是一个手段而已,完全可以得鱼忘筌,甚至有些已经恢复旧制,改“捐班”,这也是符合国情的当下乱相。然而,中国的当官早已不是孔先生的治国安天下,单纯的媚上以奴下的快感而已。</p><p>至于对于名人的盲目追捧也是审美崇拜的特色,赵忠祥、赵本山等等,他们无知的参与混淆了更无知的大众的审美认知,典型的审美奴性表现,也是对的,中国的审美是跪着的是跟着上层在改变的,从皇帝到臣奴到娼优再到平民都是跪着。</p><p>也有特殊,多是对作为专业工匠的不屑,比如大令拒书,阎李难存都是如此。也只是反映了阶级思想,然而王摩诘言前生画师,白石言诗第一,画在后。前为自嘲,后则心虚,不过强调一个文化人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匠作。——胡画胡说·第二十三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