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作者王国新)</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部队的司务长大小是个官,管着二十几号人。可在东江纵队初期叫做“特务长”。只管着二、三个炊事员和运输员。古训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些人都是由女战士担任,部队行军时她们背着枪和行装,外加五十多斤的炊具,当部队停下宿营时她们就忙着做饭,带的干粮吃光时,要冒风险去村庄向老百姓买谷子、红薯。没有村庄时就去挖野菜、摘野果给战士充饥。所以她们比一般战士还要辛苦。在东纵担任司务长最久的一个女战士叫王雅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18年王雅宜出生于东莞厚街的一个中医世家,自从雅宜出生后,家业逐渐兴旺。家父王南彬觉得是她给家里带来了福气,把她当做“宝贝疙瘩” 什么都依着她 。可这个女孩子却有着男孩子的性格,她胆大、泼辣,家人叫她“男人头”。小时在厚街乔森小学读书,男学生调皮常晚上扮鬼吓唬女生,一次男生又来吓女生,雅宜弄来一张钟馗的面具带上,拿着扫把边打边喊“钟馗来捉鬼啦!” 把那些扮鬼的男生吓跑,以后再也不敢来吓女生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雅宜小学毕业后去莞城中学读书。常读进步书刊,认识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参加王河组织的妇女会,到东莞各地宣传抗日活动,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15日东莞成立“抗日模范壮丁队” 雅宜毅然参军投入抗战的队伍。开始壮丁队把女同志都编入“特务队” 做后勤和民运工作 ,王雅宜、陈文慧几个女战士吵着要拿枪上前线,王作尧、何与成被缠的没办法,特别成立了一个女战士班。经一晚上训练后由何与成带领一支小队(包括女战士班)去榴花塔阻击日寇。19日,日军从石龙乘船企图向东莞登陆,遭我模范壮丁队迎头痛击,这帮青年学生从未打过仗,何与成命大家趴在棱线(即山顶最高线)后面射击避免伤亡,王雅宜打了几枪觉得不过瘾,就忘记“死”字怎么写了,爬起来坐在棱线上面打个痛快(王作尧回忆录记载),可见雅宜的性格与众不同。王作尧带领二支模范小队在白沙打了一仗,阻击了虎门日本海军出来的抢粮队。11月下旬日军从广州向南扫荡,东莞城被日军占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模范队联系不到省委,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大家产生了分歧,王作尧(队长)、袁鉴文(指导员)主张进大岭山打游击,姚永光(县委书记)、何与成(东莞城常备队政训员)、颜奇(东莞常备总队副队长)主张跟着国民党张我东的自卫团撤退,因为张我东答应给颜奇五千发子弹和粮响。最后决定王作尧带一支小队和民运队员去大岭山,姚永光他们带二个小队跟自卫团向香港方向撤退。等领到子弹后再去大岭山会合。这两个小队一百多人撤到九龙新界将枪埋藏起来,人员疏散隐蔽。结果子弹、粮响没领到,枪丢了一半。受到了廖承志的批评,要他们回去坚持敌后的游击战。正好这时曾生回香港领经费和带一些人去坪山扩建抗日武装,于是何与成把失散的人员找回70多个人跟着曾生去了坪山。王雅宜是这批人中的一员。</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9年初这批人回到坪山,曾生部队猛增加到两百多人,吃饭就成了大问题。曾生见王雅宜身板结实、干活麻利、做事稳重有做大管家的能力,就让她担任了司务长的工作。从此王雅宜就与“司务长”这个职位脱不开了。虽然中途也做过别的工作,一直到北撤山东在船上,妇女大队的战友们都选她任司务长。这是大家对她历来表现的信任。</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40年3月曾、王两部东移海陆丰,那是最艰苦最危险的时期。那时的司务长其实也是个“炊事员” ,王作尧的回忆录中记述到“当部队爬到禾镰石山顶,一阵东北风吹来,突然传来一个女同志的叫声,原来是一个女炊事员(林桂枝)背着一口大行军锅,眼看连人带锅被刮下山去。幸亏她机灵迅速解开身上的绳子,一瞬间行军锅象一顶大帽子被刮到山脚下”。可见当炊事员是多么的危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王雅宜是跟着曾生部队转移海陆丰的,当时曾生部有500多人,由叶少雅(叶彬) 和王雅宜当特务长,带着大游(游招来)、小游(游东梅) 两个炊事员。敌人前堵后追随时要战斗,所以炊事员不但要背枪还要背炊具。王雅宜虽然背的比别人多,但她总是走在队伍的前面,想着一到宿营地就可以先架锅生火做饭,可是想做上一顿饭给部队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经过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摆脱了敌人,到了稔山的牛湖村大家累的精疲力竭。王雅宜、叶彬和两个炊事员不顾劳累做了二锅饭,可刚闻到饭的香味敌人又追了上来了,只好把饭倒掉背起锅就跑。她们的锅就等于战士的枪丢不得。部队边打边走爬上了斧头山顶,军事指挥员梁鸿钧从望远镜中看到山下有一户人家,就命叶彬、王雅宜几个人去弄点吃的回来。两人站在山顶往下一看到处是悬崖峭壁和大片的芒草,但一想到部队一天一夜没吃东西,就顾不得那么多了。拨开人高的芒草连走带滑来到山脚。弄了些没磨干净的稻谷和红薯背回山顶,几个人累的腰酸背疼,也顾不了休息做了一大锅红薯粥(因米带些壳且多沙大家都称它为“沙谷粥丶沙谷饭”) 。她们看到同志们吃的很香,能在这艰难的时刻,让战友吃上顿饱饭而感到自豪。</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按原定计划曾、王两部在高潭会合,曾生部先到高潭驻扎在水口村。一天邬强交给雅宜一张字条,叫她去高潭圩找一位进步人士罗克明,买些粮食及用品。她带着两个小鬼黎仔(14岁)、小游(女、16岁)去找到罗克明。买好了东西返回走到半路,驻地那边响起了枪声国民党来搜山了。他们马上倒回罗克明家退回东西,罗说:“你们现在不能回去,敌人马上来搜查了” 罗让王雅宜扮做坐月子的产妇坐在床上、两个小鬼一个扮放牛仔、一个扮丫环躲过了敌人的搜查。估计敌人还会来搜查,地下党的黄育光见他们危险(雅宜不会说客家话),就带他们去一个山洞里躲藏,第二天黄育光拿了些吃的东西给他们,雅宜问:“部队去了哪里?我们要去找部队”“ 我也不知在哪里,现在整个高潭都是敌人,出去危险” 黄答到。雅宜说:“那你拿把刀来给我” 黄问“要刀做什么?”王答“昨晚一条大莽蛇爬到洞囗,我没刀没棍差点给蛇吃掉”“ 哦!把你吃掉就可惜了,我就少了个女战友。” 黄开玩笑说道。雅宜说:“没点正经,拿还是不拿?不拿我们去找部队了,光荣牺牲总比被蛇吃了强” 。“拿、拿、拿!马上拿!”黄育光从没见过这么胆大、好强的女子,内心不由产生一种敬佩的好感。他们在洞里躲了几天,黄育光天天给他们送饭,安慰雅宜一但有了部队消息就送他们归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黄育光带了很多干粮和一个农民打扮的人来到山洞,告诉雅宜部队已转移到海丰石山村,路途很远。由这个青年带路,你们路上要小心,现在敌人还有些流动哨巡逻。通过几天的相处雅宜被黄育光细致、热心帮助同志的行为感动,对他有了好感。两人心照不喧,握手告别。</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40年9月曾、王两部按中央指示回到深圳的上下坪,从此丢掉国民党部队番号,打出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旗号。曾生部为三大队、王作尧部为五大队。王雅宜任三大队的司务长,随队开进东莞大岭山的大王岭村。部队驻扎下来没多久,就接连打了黄潭、百花洞两场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部队也有不少伤员。中队长翟信手掌被打穿、小队长王潮右腿被打掉一大块肉还伤了骨头、指导员陈其禄脚跟受伤、班长郑伟灵双腿中弹。战士也有十几人受伤。医务所只有三个卫生员实在忙不过来。领导调雅宜去医务所当司务长,她看着这么多战友在痛苦中煎熬心中很是焦急。但部队缺医少药,她是本地人路熟又胆大,就晚上偷偷地跑回厚街家,找父亲要些中草药给医务所用。久之曾生大队长知道她经常去厚街,一天交待她去厚街某地找一个叫黄琴的人那里取情报。晚上她敲开接头地点的门,昏暗中一个身着点梅沙绸长衫的男人打开门,两人接上暗语她抬头一看不由愣住道:“你不是黄育光吗,怎么改名叫黄琴?跑到厚街来,穿件地主衫我还以为走错了门” 。“是不是曾生叫你来的?进门再说” 黄应道。原来当时黄琴不属游击队编制,他是1937年赴延安,在中组部主办的干部训练班学特工情报工作,属陈云领导的一条特工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8年中旬中组部派一些特工回广东恢复地下党工作。可是,进入广东粤北时被国民党打散,11月黄琴按中央指示找到广东东南特委书记梁广,梁安排他去高潭恢复当地的党组织。所以雅宜在高潭能得到黄琴的帮助。曾、王两部回到东、宝地区,厚街是日军镇守的重要据点。黄琴又被调到厚街搞情报工作,配合游击队的行动。“我是地下党的人,是组织安排我到厚街工作。穿着阔气是工作的需要,你即然是曾生派来的,说明你是信得过的同志。我的身份你不能向任何人透露” 黄琴严肃地向雅宜交待。雅宜点点头,虽然她不懂什么是特工,但能体会到这是项很重要的工作,打心底里佩服黄琴。雅宜取了情报又回家拿了些草药,连夜赶回部队。黄琴不时要向部队提供情报,曾生觉得雅宜是最佳的取情报人选。两人日渐接触多了,互相爱慕的感情也不断加深。雅宜的父亲毕竟不是个跌打疗伤的医生,他的中草药虽有些功效,但伤员的弹头、碎骨不动手术取出来,伤囗终不能完全愈合,很多伤员的伤口开始化脓。雅宜见状急在心里,她在策划一个胆大、又冒险的行动。她了解到她大姐从香港学西医回来,父亲又帮大姐买齐了西医的设备及药品,租了铺位准备开张。她想如果能把这些东西搞来部队,伤员们就有救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但这么多东西搞回部队不是她一个人能干的了的。想来想去黄琴的鬼点子多,找他帮忙也许会行。第二天晚上去到黄琴那里坐着低头不语,“碰到什么难事了,天下难道还有事能难倒你这个‘杨八妹’吗?”黄琴问到。雅宜说:“我有个重大行动你能不能帮忙?”。“那要看什么事了”。雅宜把想法向黄琴陈述了一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可是违反纪律的事” 黄琴说道。雅宜说:“是我们家的东西又不是群众的,难道你忍心看到战友因负伤治不好而牺牲吗?”。黄说:“你要我帮什么忙?”“你帮我找两架板车四个帮手,晚上静悄悄地运走。最难的是不动声响地把门锁打开。”黄说:“这个包在我身上,不过以后领导问起来你可不能说我帮的忙” 。 雅宜哪里知道开锁对学特工的人来说那就是“毛毛雨” 。二人商量妥,第二天晚上雅宜把人车带到铺头,只见黄琴用根发夹三两下就把门锁打开,让雅宜佩服的五体投地。大家快手快脚地把各种医械、药品搬个一空。把门锁好,飞快地回到大岭山。有了器械和西药,开刀、消炎均得心应手,伤员很快得到了康复。领导来视察看到医务室设备齐全,问是哪里搞来的?大家都说是王雅宜家捐送的。曾生还特意写了封感谢信叫雅宜交给她父亲,雅宜哪敢,只好叫黄琴代交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王南彬收到感谢信那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明知是自己的宝贝女偷的,就只当是支持部队抗日吧,也不去追究了。在《回顾东纵卫生工作录》一书中有写到“王雅宜将姐姐开诊所的全部医药和医疗器械送给了大队医务所”王作尧的回忆录中也写到“厚街有个老中医王南彬帮了部队不小忙”。谁也不知到这是王雅宜和黄琴的“杰作” ,这事只有他们家里人知道实情。1941年10月底,曾生带三大队主力撤到阳台山白石龙村与王作尧部会合,雅宜任司令部司务长。1942年元旦过后,部队按中央指示抢救滞留在香港的文化人士。此时日伪军对阳台山地区进行经济封锁,为保证文化人士的生活,部队省出口粮一天只吃二顿,一人二个红薯、就着南瓜野菜汤就是一餐。一天几个领导研究工作到凌晨,肚子饿的咕咕叫,叫醒雅宜问:“能不能搞些吃的?”,雅宜说:“给你们煲锅粥好吗?”。王作尧说:“不行,大米是战士省出的口粮,我们领导不能搞特殊” (当时王作尧负责交通和物资供应) 。雅宜从怀里拿出一个大红薯切成三块,给林平、曾生、王作尧每人一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林平见状说:“你身为司务长可不能私藏红薯啊!”雅宜答道:“政委你冤枉我了,前天交通员郑仔同三个文化人在路上,被日军搜查困在山洞三天,他把自己带的红薯让给文化人吃,回来就饿昏了。我心疼啊!一人两个红薯我吃一个,把一个揣在怀里温着以防急用”。多好称职的司务长,三个领导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哽在喉里的红薯久久不能下咽。这段时间黄琴也常到白石龙送情报,看到雅宜日渐削瘦的面孔疼在心里。一次黄琴又来白石龙身着长袍一身商人打扮。汇报完情报拉着雅宜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掀开长袍解下腰里的裤带。雅宜见状大喊“你想干什么?”“小点声别让人看到” 黄琴答到。他从裤带里抖出几个炒米饼叫雅宜快吃。她已经很久没吃到这种家乡特产了,美滋滋的吃了一个,打心底里感激黄琴的关爱。把其它的藏在怀里,“你多吃几个呀!看你瘦的” 黄琴崔道。“首长没日没夜忙,跟战士一样的伙食我留给他们吃,你以后来多带些”。黄琴道:“可没那么容易,沿路好几道日军岗哨搜查。万一搜出来被捉去枪毙就见不到你了”。两人日久生情终成眷属。</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东纵当司务长可是个苦差,很多女战士都担任过。如林桂枝、叶少雅、黎桂英、叶绿茵、薛冰、大游、小游等,她们辛辛苦苦、默默无闻为部队后勤工作,但党史中很少提到她们。在这里还要介绍司务长管辖下的一个女运输员肖盘娣,她是惠阳县的客家妹仔,最能吃苦耐劳。45年初到东纵在通讯排当运输员,除自己行装还挑着六十多斤的器材行军从未掉过队。她跟随粤北指挥部北上与王震部会师,替司令部挑文件箱。走到南雄油山地区时雨天夜行军。山道崎岖被雨水冲得滑溜溜,在过一道山崖陡壁时脚下一滑掉下山谷。幸好扁担卡在树稍上,差点丢了性命。天黑伸手不见五指,她斜靠陡坡双手紧紧捉住扁担,她明白两个文件箱丢失不得,里面装着文件、地图和通讯器材。她淋着雨挨到天亮,看清周围情况后慢慢移到山脚,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找到部队,没有丢失一样东西,受到首长和战士们的赞扬。被称为“东纵的铁肩膀”。让我们记住那些为中国解放事业默默无闻贡献青春的前辈。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文根据多位前辈回忆录及有关资料编写创作,所述事件都有事实为依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黄琴与王雅宜夫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