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留在高原上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作者在面临即将退休之际,上了武威市老年大学,学习摄影技术,十多年来多次走出国门,探秘异域风情,先后游览了23个国家和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3个地区。同时还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两次赴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自治区摄影釆风。多次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乃至“生命禁区”进行摄影创作。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垭口,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垭口,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垭口。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垭口、海拔4990米的岗巴拉山口、海拔4800米的安多县城、海拨4800米的卡若拉冰川观景台、海拔4786米的卓达拉山垭口、海拔4718米的纳木错、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垭口、海拔4700米的丁青山垭口、海拔4700米的安巴拉山垭口、海拔4668米的昆仑山垭口、海拔4650米的米堆冰川、海拔4650米的那曲县城、海拔4616米的“三江源”纪念碑、海拔4600米的沱沱河、海拨4600米的索县县城、海拔4600米的卓达拉山垭口、海拔4572米的浪那山垭口、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垭口、海拔4580米的乃龙山垭口,海拔4539米的唐古拉山镇、海拔4500米的玉树嘉那玛尼石经城,海拔4493米的青海玉树州、海拔4342米的年宝玉则、海拔4398米的隆格山垭口、海拔4352米的斯米拉山垭口、海拔4239米的扎拉山垭口、海拔4418米的德啄山垭口、海拔4517米的德勒湖山垭口、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垭口、海拔4229米的雷达山垭口、海拔4329米的萨拉拉山垭口、海拔4498米的雁口山垭口、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垭口、海拔4326米的野马岭垭口、海拔4542米的长石山垭口、海拔4460米的姜路岭垭口、海拔4499米的鄂拉山垭口、海拔4468米的安久拉山垭口、海拔4295米的石渠县城、海拔4293米的当雄县城、海拔4207米的乱石头山垭口、海拔4140米的江孜县宗山古堡、海拔4122米的大冬树垭口、海拔4123米的八宿县邦达镇、海拨4100米的巴青县城、海拔4050米的桑赤山垭口、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市、海拔4008米的白玉亚青寺等50多个,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经受了高海拔地区的严寒、缺氧、高原反应、长途跋涉的艰苦、严峻的考验!虽然行程比较艰苦,但有一种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体验到了“行万里路,阅万卷书”的乐趣。扎西德勒! </p><p class="ql-block"> 网友赠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七旬老翁效十八,跋山涉水走天涯。</p><p class="ql-block"> 高原沙海历险境,五卅四海学徐霞。</p><p class="ql-block"> 网友“赵英”点评</p><p class="ql-block"> 警营老朽不简单,世界名胜都游遍。</p><p class="ql-block"> 退休学习摄影术,留下足迹美友赞!</p><p class="ql-block"> 网友“光文”点评</p><p class="ql-block"> 自驾游西藏,勇攀观神山。</p><p class="ql-block"> 不怕高山遠,不怕天地寒。</p><p class="ql-block"> 攝影拍美篇,幸福比密甜。</p> <p class="ql-block">西藏唐古拉山垭口留影,海拔5231米。唐古拉山位于西藏和青海两省交界处,“唐古拉山”是藏语意思是“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山主峰的海拔6621米。</p> <p class="ql-block">西藏唐古拉山垭口留影,海拔5231米。(作者2014年8月第一次自驾车进西藏时留影,时年64岁)。</p> <p>西藏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231米。</p> <p>西藏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231米。</p> <p>西藏唐古拉山镇,海拔4539米。凡从国道G109线(青藏线)进西藏的车辆,都必须在唐古拉山镇的公安检查站停车登记,领取《车辆限速通行证》,否则不能通过唐古拉山进入西藏。</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雀儿山垭口留影,海拔5050米。雀儿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境内。雀儿山的主峰海拔6168米,国道G317线(川藏北线)从雀儿山通过,雀儿山公路垭口的海拔5050米。雀儿山山高路险,地势陡峭,道路獈窄,气候极寒,每年因冰雪高山缺氧,致过往人员伤亡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被称为"川藏线上第一险"。</p> <p>雀儿山垭口标志牌,海拔5050米。</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雀儿山垭口留影,海拔5050米。</p> <p>作者拍摄的雀儿山风光,雀儿山的主峰海拔6168米。</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西藏米拉山垭口留影,海拔5013米。米拉山是西藏墨竹工卡县与工布江达县的分界山。</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米拉山垭口牦牛雕塑前留影,海拔5013米。作者2016年第二次进西藏时,在拔5013米的米拉山公路垭口的牦牛塑像前留影。牦牛有“高原之舟”之称,被藏族人视为吉祥、威猛、强大的象征。牦牛塑像下面的三块石头上分別用汉、藏、英三种文字刻着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题写的《牦牛颂》。《牦牛颂》全文:牦牛是高原之宝,它不畏风雪,耐寒负重,坚韧不拔,是吉祥的象征。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是藏民族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以及生命和力量的源泉”。威武雄壮的牦牛塑像,象征着藏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善良,是宣传、体现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西藏独特魅力的标志性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团队部分成员在米拉山垭口的牦牛雕塑前合影。海拔5013米。2016年5月作者第二次进西藏时,和部分团员在米拉山公路垭口的牛雕塑前合影(从左到右:陈 悦、張淑梅、胡德贵、張彦生、周素琴、張明芳、赵淑萍、張亦軍、張延杰、温小荣)。右起第三人为作者,时年66岁。</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合影。海拔4750米。可可西里是著名的“死亡地带”、'生命的禁区''。2014年8月,我们8名摄影爱好者自驾车进西藏,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合影留念(从左到右:李培才、張亦軍、張 亭、張延杰、史万荣、李源林、李朋山。摄影:丁建荣)。左起第二人为作者,时年64岁。</p> <p>可可西里无人区,海拔4750米。可可西里是蒙古语“青色的山梁”的意思,是中国最大、海拔最高、最神秘的"死亡地带"。“生命的禁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上的高寒地带。气候干燥寒冷,缺氧缺淡水,环境险恶,令人望而生畏。人类无法在那里长期生存,只能依稀见到已适应了高寒气候的野生动植物,且总数量有限。</p> <p>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志。海拔5100米。</p> <p>2014年8月自驾车第一次进西藏,我们8个人乘两辆交通工具,美产“牧马人”和日产“斯雅维”,从青藏线(G109线)进藏,川藏南线(318线)和川藏北线(317线)出藏。历时15天时间,途经甘肃省的古浪县-天祝县-永登县-兰州市、青海省的乐都县-湟源县-西宁市-都兰县-徳令哈-格尔木-可可西里-昆仑山-沱沱河-唐古拉山-西藏自治区的安多县-那曲县-当雄县-堆龙多庆县-拉萨市-曲水县-尼木县-丁青县-浪卡子县-江孜县-日喀则-白郎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工布江达县-米林县-林芝县-通麦天险-波密县-然乌-八宿县-类鸟齐县-昌都市-贡嘎县-四川省的德格县-甘孜县-炉霍县-色达县-马尔康县-红原县-若尔盖县-甘肃省的码曲县-合作县-临夏州-兰州-武威等42个县、市,跨越了沱沱河、怒江、金沙江、澜沧冮、大渡河、雅鲁藏布江。穿越了“死亡之路”通麦天险、排龙天险、和二嘎里险路,总行程6920公里,日均行车460公里。(图中人为李朋山、张亭、李源林)。</p> <p>2014年8月自驾车进西藏时,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公路垭口小息。(图中人为丁建荣和李朋山)。</p> <p>2014年8月,我们8人自驾车第一次进西藏,作者驾驶着美国产“牧马人”越野车,奔驰在海拨475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时年64岁。</p> <p>西藏风火山垭口。海拔5010米。风火山位于可可西里东南部,风火山的山体呈红褐色,好像被烈火焚烧过,所以叫风火山,此地气候变化剧烈,气候酷寒,地质构造独特,人迹罕至。(图中人为队友李朋山)</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西藏色季拉山垭口留影,海拔4728米。色季拉山坐落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县的东面,属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一部分,色季拉山是尼洋河流域和帕隆藏布江的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团队部分成员在西藏色季拉山垭口留影,海拔4782米。2016年8月,作者第二次进藏时在色季拉山垭口和团友陈悦、周素琴、赵淑萍、陈建华,温小荣、王丽、王宜梅合影,后排右一为作者,时年66岁)。</p> <p>西藏羊卓雍错观景台,海拔4998米。羊卓雍错位于西藏浪卡子县境內。羊卓雍错湖面海拔4441米。羊卓雍措、纳木错、玛旁雍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从拉萨到羊卓雍错,要翻越海拔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垭口。</p> <p>西藏羊卓雍错观景台,海拔4998米。</p> <p>昆仑山垭口,海拔4768米。昆仑山位于青海西南部,是青海、甘肃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中华脊梁”,是中国第一神山、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中国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p> <p>昆仑山纪念碑。海拨4768米。昆仑山是中华第一神山,被称为“万山之祖”、“龙脉之祖”、“中华脊梁”。</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昆仑山垭口的“杰桑-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前留影,海拔4768米。1994年杰桑·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遭到盗猎分子的杀害,壮烈牺牲。电影《可可西里》再现了那幕壮烈和悲壮,而藏羚羊的悲惨现状也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图中左为张 亭,右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桥合影。海拔4500米。2014年8月,我们8名摄影爱好者自驾车进西藏,途经雅鲁藏布江大桥时在桥上合影(从左至右:李培才,张延杰、李朋山、张 亭、史万荣、張亦軍、李源林)作者时年64岁。</p> <p>西藏那根拉山垭口。海拔5190米。那根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境内,那根拉山公路垭口,是通往圣湖纳木错的必经之地,这里海拔高、低温、缺氧,号称是“生命的禁区”。</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西藏纳木错湖边合影。西藏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2016年5月第二次进西藏时,团队在纳木错湖畔合影留念(后排左起第二人为作者,时年66岁)。</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西藏米堆冰川观景台留影。海拔4600米。米堆冰川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玉普乡。米堆冰川的主峰海拔6800米,号称“中国最美冰川”。</p> <p>作者拍摄的米堆冰川雄姿。米堆冰川的主峰海拔6800米。</p> <p>西藏那曲火车站。海拔4513米。作者第二次进西藏时,所乘的火车在那曲站停车9分钟。</p> <p class="ql-block">西藏江孜宗山抗英遗址,海拔4140米。江孜宗山抗英遣址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城。宗山抗英遗址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北岸的江孜县白居寺背山顶上,是1904年西藏人民英勇抗击入侵英军的地方。历时两个多月的江孜保卫战是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现在江孜抗英遗址尚有保存较完整的“抗税厅”、“旧政府议事厅”、“抗英炮台遗址”等。炮台构筑在半山前崖,围墙以石块筑成,高5-8米、宽4米。宗山顶上屹立着的古城堡是始建于公元967年的著名“宗山堡”,它是西藏军民英勇抗击入侵英军的历史见证。电影《红河谷》就是以江孜抗英保卫战的为历史题材拍摄的。作者拍摄的江孜宗山抗英纪念碑。</p> <p>西藏日喀则江孜县宗山古堡,海拔4140米。</p> <p>西藏巴松错。湖心岛海拔3722米。巴松措是藏语,意思是“绿色的水”。位于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的高峡深谷里,巴松错是红教的神湖和圣地。岛上的错宗工巴寺是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师的修行地。巴松措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天上是洁白的云,远处是银色的雪山;山下是绿色的林海,山中是湛蓝的湖。浓艳的色彩对比,让你惊叹大自然造就的伟大艺术。</p> <p>巴松错湖心岛。海拔3722米。西藏著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错宗工巴寺”就坐落在岛上。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这里是著名的求子圣地。 </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西藏扎什伦布寺大门口留影。海拔3874米。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根敦兴建,“扎什伦布”是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筑有宫墙,宫墙沿山势蜿蜒迤逦,周长3000 多米。寺内有经堂57间、房屋3600间。是历代班禅的宗教和政治中心,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与拉萨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夏河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p> <p>扎什伦布寺主殿错钦大殿。海拔3874。错钦大殿又叫大经堂。为该寺最早建筑。是班禅讲经和辩经的场所。大殿内可容2000多人诵经。供奉的佛像除释迦牟尼佛及其大弟子外,两边柱上还刻有建寺人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的立像,周围有宗喀巴师徒和八十位高僧造像等。</p> <p>扎什伦布寺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扎什南捷”,(藏语意为“吉祥的天国”)。</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西藏布达拉宫广场合影,海拔3658米。2014年8月第一次进藏时团队在布达拉宫广场合影(从左至右:李培才、史万荣、張 亭、張延杰、張亦軍、丁建荣、李源林。左起第五人为作者,时年64岁)。</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西藏布达拉宫广场合影。海拔3658米。2014年8月第一次进藏时团队在布达拉宫广场合影(右起第二人为作者,时年64岁)。</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西藏布达拉宫广场合影,海拔3658米。2016年5月第二次进藏时,团队在布达拉宫广场合影(左起第一人为作者,时年66岁)。</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西藏布达拉宫广场留影,海拔3658米。(2014年8月第一次进西藏时留影,当时作者64岁)</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西藏布达拉宫广场留影,海拔3658米。(2016年5月第二次进西藏时留影,当时作者66岁)。</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西藏布达拉宫药王山观景台留影,海拔3660米。(2014年8月第一次进西藏时留影,时年64岁)。</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西藏布达拉宫药王山观景台留影,海拔3660米。(2016年5月第二次进西藏时留影,时年66岁)。</p> <p>作者拍摄的一对新婚夫妇在布达拉宫观景台合影。</p> <p>作者拍摄的布达拉宫。“布达拉”是梵语,译作“普陀罗”,意为“佛的胜地”。布达拉宫建于公元7世纪,是吐蕃王朝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山南迁都拉萨后,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造。正有1300多年了。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的玛布日山(也称红山)上,海拔3700米,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共有999间房间。布达拉宫分为白宫(达赖喇嘛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和红宫(佛殿及安放历代达赖的灵塔殿的地方)组成。主楼共十三层,高117米。有着坚实墩厚的花岗岩墙体,金碧辉煌的金顶,横空出世,气势雄伟、气贯苍穹,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宫内收藏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殿堂。</p> <p>作者拍摄的西藏布达拉宫。</p> <p>作者拍摄的西藏布达拉宫。</p> <p>作者拍摄的布达拉宫夜景。</p> <p>作者拍摄的布达拉宫夜景。</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西藏拉萨八廓街采风。海拔3650米。八廓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八廓街周长1000余米,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来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2014年8月,我们8名摄影爱好者自驾车进藏摄影采风时,在八廓街摄影创作,从左到右:李源林、張 亭、史万荣、張亦軍、張延杰、丁建荣、李培才、李朋山摄影。(左起第四人为作者,时年64岁)。</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西藏南迦巴瓦峰标志碑前留影。海拔4280米。南迦巴瓦峰位于西藏林芝县境内,主峰的海拔7782米,是世界第15髙峰。南迦巴瓦是藏语,意思是“直刺天空的长矛”。其巨大的三角形主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我去过两次,都没有看到它的真容。(2014年8月作者第一次进西藏时留影,时年64岁)。</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南迦巴瓦峰标志碑前留影。海拔4280米。2016年5月作者第二次进西藏时留影,时年66岁。</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西藏玉隆草原“狼窝滩”扎帐篷露营。海拔4300米。2014年8月,我们8人第一次自驾车进西藏时,从昌都昌县到江达县的国道G317线(川藏北线),路况非常差,我们的汽车轮胎被扎烂了两次,往返两次去昌都县买轮胎,换轮胎耽误了行程,无法赶到住地。无奈在昌都县委坝乡的玉隆草原上的狼窝滩上搭帐篷露营。玉隆草原4300米的高海拔,加上担心夜里狼群袭击,作者一夜未眠,次日凌晨五点的确发现帐蓬附近有狼在活动。</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在西藏昌都玉隆草原上的晚餐是泡面。(左起第二人为作者)。</p> <p>玉隆草原露营的次日早晨撤帐整装准备出发。</p> <p>西藏业拉山垭口,海拔4658米。业拉山是西藏昌都市的邦达县与八宿县之间的一座高山。国道G318线业拉山公路垭口的海拔4658米。</p> <p>西藏业拉山垭口。海拔4658米,我们8人自驾车进西藏途经业拉山公路垭口时,我们的队友丁建荣(左起第六人)和高原骑友合影留念。</p> <p>西藏怒江72拐。“川藏第一险”。海拔4658米。怒江72拐是国道G318线(川藏南线)从海拔2800米的怒江峡谷的嗄玛沟,到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垭口,30多公里的路程,落差竟有1800多米,公路从山下到山上要拐72个弯,所以叫怒江72拐。怒江72拐是川藏南线必经之路。这里的环境恶劣,气候变化无常,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坡陡、弯多、凶险,自然灾害频发,是有名的“魔鬼路段”。</p> <p>西藏然乌湖。湖面海拔3850米。然乌湖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然乌乡。然乌湖的意思是“尸体堆积在一起的湖”,然乌湖是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是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江的主要源头,川藏公路G318线从湖边经过。</p> <p>西藏通麦天险。海拔2727米。通麦天险位于西藏波密县和林芝县之间的波密县易贡乡,是国道G318线(川藏线)最危险的一个路段。是川藏线通往林芝和鲁朗的必由之路。被誉为“通麦天险”、“通麦坟场”、“死亡之路”、“卡脖子路段”。该路段由武警交通支队负责维修和养护!14公里的路程,汽车需要行驶两个小时。这里一边是万丈高山,一边是滚滚帕隆藏布江,山体土质疏松,道路峡窄,泥泞湿滑,高山滚石、泥石流经常发生。驾驶员在这个路段行驶,需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精力高度集中,既要控制车速,提防山上滚落的飞石,又要观察路面宽窄和往来的车辆。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入江中,车毁人亡。这段公路自从建成通车后,发生过数千起车毁人亡的严重事故。2014年8月,我们自驾进西藏,在通过天险之前,请教了当地司机,选择在车辆最少的凌晨五点钟左右通过。经历了惊心动魄、终生难忘的两个多小时。(通麦天险现已被遂道和桥梁所替代)</p> <p>艰难的的自驾车进西藏行程,进入藏区,暴雨说来就来,公路随时塌方、中断,这不,我们在雅鲁藏布江畔行进时,公路被暴雨山洪、泥石流掩埋,道路中断,来往车辆被堵。</p> <p>怒江大桥。川藏线上的恕江大桥,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境内高山峡谷之间的G318国道上。因其地势险要,被称为川藏线公路的咽喉,大桥由武警把守。怒江大桥由解放军第18军于1953年修建。在修桥过程中18军54师162团2营4连工兵排在施工时,山体突然崩塌,除了排长35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大桥完工后,在部队撤离的前夜,这位铁骨铮铮的排长仰天大哭,跳进了滚滚怒江,追随他的战友们而去。怒江大桥被八宿县人民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8月18日,我们一行8人,自驾车进西藏途经怒江大桥时,停车游览了大桥,大家读着桥头的碑文,缅怀先烈,深受教育。</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巴颜喀拉山垭口留影,海拔4824米。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中部。是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青色的山”。</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青海三江源纪念碑前留影。海拔4616米。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大河的源头相距很近。三江源纪念碑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的通天河畔,纪念碑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名。</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青海鄂陵湖观景台留影,海拔4610米。鄂陵湖位于青海省玛多县西部,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咸水湖,是鸬鹚、斑头雁、赤麻鸭、棕头鸥、渔鸥的繁殖地。</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鄂拉山垭口留影。海拔4499米。鄂拉山是昆仑山支脉。位于青海省东部。西起于柴达木盆地,东止于兴海县。</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德啄山垭口留影,海拔4418米。德啄山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与小金县之间。</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青珍山垭口留影,海拔4382米。青珍山公路垭口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距县府驻地44公里。</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青珍山垭口留影,海拔4382米。</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卓尔山观景台留影。海拔4328米。卓尔山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八宝镇。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p> <p>乱石头山垭口,海拔4207米。乱石头垭口位于青海省久治县,从四川阿坝方向过去,翻过乱石头公路垭口,不远处便是年宝玉则神山风景区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乱石头山垭口留影。海拔4207米。</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留影。海拔4200米。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城南20公里处。在群山环绕中,僧舍密密麻麻,布满了四面山坡,绛红色小木屋延绵起伏,蔚为壮观,这里常年居住着僧俗2万多人。</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天下黄河第一湾留影。海拔4068米。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黄河在这里的大草原上,自西南入境,从西北出境,形成黄河九曲中的第一个大弯曲。故称天下黄河第一湾。</p> <p>黄河九曲第一弯。海拔4012米。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卡拉山,自西向东,迂回曲折,在四川若尔盖县唐克乡与白河汇合,形成了壮美的九曲黄河第一大转湾,</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黄河九曲第一弯观景台留影。海拔4012米。黄河九曲第一弯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此处是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登上一座小山包上的观景台,黄河九曲第一湾的美丽景象跃入眼底。</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冷龙岭垭口合影。海拔3980米。冷龙岭位于青海省门源县城东北,顶峰冰川,积雪终年不消。(第三排右起第4人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四川白玉亚青寺觉姆岛留影。海拔3939米。亚青寺位于四川省白玉县阿察乡境内,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1985年由喇嘛阿秋仁波切创建,是第二铜色德山亚青邬金禅修圣处。亚青是世界上女性出家人最多的地方,约有二万多女性在此常住修行。</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橡皮山垭口留影。海拔3817米。橡皮山位于青海省南山山系。出黑马河不久,就可以看到。是从青海湖去茶卡盐湖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团队部分成员在青海橡皮山公路垭口合影。海拔3817米。(右边第二人为作者,时年67岁)</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青海门源油菜花海观景台留影。海拔3765米。门源油菜花是指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一种美丽而蔚为壮观的人造景观。油菜花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西起青石嘴,东到玉隆滩,北到冷龙岭,南至大坂山,绵延数十公里。</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甘南郎木寺留影,海拔3650米。郎木寺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一条宽不足2米的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是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夏河郭莽湿地公园留影,海拨3562米。郭莽湿地位于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这里草原辽阔无际,是一处自然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瑞士铁力士雪山留影。海拔3538米。铁力士雪山是阿尔卑斯山的主峰。</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瑞士铁力士雪山与外国游客合影。海拔3538米。(左一为作者,时年68岁)。</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花湖风景区留影。海拔3468米。花湖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桑科草原留影。海拔3400米。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距拉卜楞寺18公里。是一处自然旅游景区。“桑科”是藏语,意思是“煨桑的地域”。</p> <p>十二盘坡。海拔3280米。十二盘坡位于青海省互助县。从互助县去北山森林公园必经十二盘坡,是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知名景点之一。</p> <p>十二盘坡观景台。海拨3280米。</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青海金银滩留影。海拔3210米。金银滩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面积1100平方公里。是青海著名的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青海原子城留影。海拔3210米。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它是我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都产生于此。故被称为原子城。原子城建于1958年,1995年5月退役。</p> <p class="ql-block">团队在九寨沟景区大门口合影。海拔3200米。(后排右起第三人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青海湖留影。湖面海拔3196米。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青海茶卡盐湖留影。海拔3100米。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盐湖与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是“青海四大景”之一。被称为“天空之境”。</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新疆天山观景台留影。海拔3056米。</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贵州留影</p><p class="ql-block">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策划/張亦軍</p><p class="ql-block">撰文/張亦軍</p><p class="ql-block">编辑/張亦軍</p><p class="ql-block">制作/張亦軍</p><p class="ql-block">背景乐/《拉萨夜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