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师论道 与智者同行(三)

飞龙

<p>8月3日精彩继续,上午为我们做报告的是当代教育名家,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青浦实验的发起者、组织者。上海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报告题目《扎根.践行.循证》。</p> <p>顾教授共有48年的教研生活,梳理数十年的教研,留下来的只有三个词:扎根.践行.循证。</p> <p>中国60多年的教研经验告诉我们,有教研的时代基础教育进步发展,没有教研的时代基础教育就会发展缓慢或者倒退。</p> <p>在我国教研是一种国粹,成为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教研成为一种行动路线,有独特的组织文化和优秀传统,所以教研是做出来的。当然我们的教研也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理性的审视,静默的权威,在教育领域内外公众面前却机体失语。</p> <p>教研员与教师的异同。角色不同:教师关注学生,教研员既要关注学生,还要关注教师;工作层面:教师是把各种教学资源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教研员为教师提供教研信息和资源,针对问题研究;实践知能内涵:教师是把四件事分别割裂起来逐步完成,教研员是能把四个因素联系起来,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思考。</p> <p>教研创新之路的三个要点:扎根、践行、循证。教研员要把教研植根到土壤,深入课堂践行,针对瓶颈进行论证等一种活动。</p> 描述与登陆 <p>20年的实践启示。</p> <p>优秀教研员的成长路径:建档立案,分类求同,都有几番课堂“挣扎”,才有日后的炉火纯青。名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乎“明”。</p> <p>采访YY三次备课的启示:第一次不借助任何的资源写成一稿,不能上课;第二次广泛的搜集资源撰写二稿,通过对比调整修改教案,这时能上课;第三次备课是上课后,结合上课的经验与不足进行修改,三次备课的过程是行动反思的一部分,在教育的行动中,通过践行后的反思。</p><p><br></p> <p>在职教师的教研与指导,只能扎根在内需、扎根生活经验、扎根行动反思,才能有效。</p> <p>教研要立足老师的需求,但不能做老师的尾巴,要基于课例以例明理。</p> <p>要实作体验,行为跟进,掌握听课、评课的方式和方法,用“剥笋式”组合法归纳结论。</p> <p>教研员要掌握经验筛选法,要在开放中循环改进。</p> 分类与概括 <p>从粗糙的地面走上成功,这样才能走的扎实、稳健。</p> <p>教研是原生态突出问题驱动的研究,基于问题的研究。</p> <p>一本作业本的研究反映出研究就是要做显微观察,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p> <p>一本练习本的启示:差生形成的原因。</p> <p>研究始于观察,概念化就是分类。反馈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即有对过程的形成性反馈,又有对单元、学期的结果性反馈,又有情感意志的反馈,表现在面批期望目标和鼓励性话语,还有个别分类反馈,集体反馈相结合,彰显个别指导个别化。</p> <p>通过反馈效果来看,反馈对巩固学生的成绩有着更大的作用。</p> 变化与变通 <p>应对变异的扎根理论的研究。</p> <p>过程变式成为解决新的问题的关键。</p> <p>扎根理论的描述、编码和抽象。</p> <p>专门的现场与编码分析。</p> <p>中国教研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是实践性指导。</p> <p>前端分析和过程测评所占比例不合适,所以今后的教研应该是基于数据的分析很重要。</p> <p>目标分析和过程反馈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任务设计和行为改进应该是不间断的往复的过程。</p> <p>例说有余数的除法,通过 等分除法和包含除法的区别导入新课,复习最大能填几,教学余数之后,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都说“不知道”或者胡乱猜测。</p> <p>分豆子的教学课例告诉我们,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问题研究,能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模型。</p> <p>前后设计的语言活动分析发现,形象化的脑想分豆子的过程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接收和体验是课改的有效途径。</p> <p>顾教授通过具体的的例子,生动形象的阐述教研的重要性和教研员的职责,提出基于问题研究,注重调查、分析、反馈等做教研的具体要求,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