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岁月叫学工学农(一)

<p>文字:雪(原创)</p><p>图片:网络(鸣谢)</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忆中的学农劳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学校的教育方针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来执行的。为了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经常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农劳动。</p><p><br></p><p>在我初中高中学生生涯中,有几次参加学农劳动的经历。那时候,生长在城市里的我们很少有人真正参加过田间劳动,没有摸过镰刀锄头等农具,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亲近过土地,我们甚至不知道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季节。</p><p><br></p><p>学农劳动是对我们思想意志的磨练,同学们充分利用每次学农机会,培养爱校之情,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不怕苦、不怕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深切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u>麦收</u></i></b></p><p><br></p><p>六月,小麦正熟,金黄一片。明媚的阳光下,风儿轻轻地吹动着,麦浪一层又一层地向前翻滚着、涌动着,犹如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麦穗东倒西歪,麦芒恣意飞扬。</p><p><br></p><p>上初二时,我们班参加了麦收劳动。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田间地头,女知青给大家做示范,只见她双腿分开,弯下腰,左手拢一把麦子,右手镰刀起,只听“嚓嚓”几声响,面前的一片麦子已被割下,同学们满脸的羡慕和敬佩。她站起身给我们讲了一些注意事项,告诫我们一定要小心,千万别伤了腿。</p><p><br></p><p>大家都跃跃欲试,刘老师让我们一字排开,一人五垅麦子,大声说道:“同学们,我们来一个劳动竞赛好不好?比赛看谁先割到地头。”话音还没落,同学们欢呼着,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p><p><br></p><p>可是镰刀到了我的手中好像根本不听指挥,我照葫芦画瓢,左手使劲握住一把麦子,右手拿起镰刀放在麦秆上,向我站立的方向用力一拽,麦子却无动于衷。不信割不下麦子,重新再来,这回我认真学着知青的样子,试着把镰刀放在麦秆底部,半弯腰,稳稳地有力地割下去,成功了!一把两把,越来越熟练。回头一望,身后躺倒了一大片麦子。虽然很累,心中却有了满满的成就感。</p><p><br></p> <p>火辣辣的太阳,极小,极白,极亮,使人不敢抬眼睛看。低着头,那极热的光,像烫红的针尖,刺着大家的头、肩、背和一切没有遮掩的地方。</p><p><br></p><p>镰刀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镰刃不停地割过麦秆,嗤嗤嗤嗤的声音此起彼伏。</p><p><br></p><p>我身旁一位同学家在农村,只见他埋下腰去,将大把的麦子拥揽入怀。此时他手里的镰刀变成了一条行走如风的蛇,“嚓嚓嚓”,发出欢快的脆响。不一会儿,密不透风的麦田里,便闪开了一条笔直的通道。我紧随其后,没多久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只觉得手拙镰钝。</p><p><br></p><p>硬撑着,好不容易到了地头,我便一屁股坐下。这时空旷的麦田,已被骄阳似火的阳光晒得如同无边的大蒸笼。我前额的头发和后背的衣服都黏黏糊糊,脸颊、脖子、手背,所有裸露的地方都沾满黑乎乎的麦锈,汗水一浸蚀,如针扎蚊叮。</p><p><br></p> <p class="ql-block">太阳更毒了,晒得头上都出了粘乎乎的带着点油的汗,越出汗呢,嘴里就越渴,心里头就越焦躁。稍一分神儿,镰刀从我的左腿边划过,一道红线立马冒出来,“哎呀……”我不由得喊了一声,眉头皱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旁的石怀珍同学赶紧跑过来,一看出血了,立刻喊来班主任和赤脚医生,一阵小忙乱,老师让我坐着歇一会儿。这时同学岳秋芬捂着肚子,坐在麦堆上面,只见她脸色苍白,痛苦的表情全写在了脸上。刘老师唤来赤脚医生看了看,女知青和刘老师耳语几句,带岳秋芬去宿舍休息。知青扶她站起来,我们一眼看到麦秆上一片鲜红的血迹,大家面面相觑,一脸茫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缺少生理常识的我们,那时候由于生活贫困,都发育迟缓,加上没有上过生理卫生课,对此一无所知。因此大家窃窃私语,议论了数日,都认为这个女同学不正经,有了“那种事”才会这样。</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u>掰玉米</u></i></b></p><p><br></p><p>高二第一学期,学校组织我班去黄土高原上的南雷生产队进行学农活动--收玉米。在短短的三天学农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懂得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粮食来之不易。</p><p><br></p><p>同学们来到农村,兴高采烈地提着篮子,穿过一片小树林,跨过一条小沟,来到玉米地里。只见一棵棵粗壮的玉米秆上都长着一两个结实的玉米棒子,像一个个大棒槌,有的两个棒子长在一起,好似一对双胞胎。玉米棒子顶上长着金黄色的玉米须,在风中飘荡。剥开皮一看,金黄的玉米粒就像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士兵,又像晶莹剔透的珍珠,紧紧地挨在一起。突然,旁边“啊”的一声大叫,吓了我们一大跳,只见朱新爱脸色苍白,原来她剥开玉米皮后,看见了一条肉乎乎的虫子正在蠕动着……</p><p><br></p> <p>我迫不及待地伸手抓住一个玉米棒,用力去拉,可是玉米怎么也下不来。我急得满头大汗,使尽全身力气,揪着玉米使劲地拽,玉米好像跟我作对似的,就是不下来。太阳越升越高,玉米地里没有一丝风,鬓角的头发一绺绺贴在脸上,汗水顺着直往下淌,滴嗒嘀嗒掉在地上,瞬间就无影无踪了。</p><p><br></p><p>没有想到,原本以为非常简单的掰玉米难倒了我。请教农民伯伯,只见他先把玉米杆上的叶子向下压一压,再用左手握住玉米秆,右手抓紧玉米棒子,使劲一拽,“卡嚓”一声,便掰了下来。我们照着老农的办法,果然没费多大力气玉米就掰下来了。没过一会儿,篮子就装得满满当当。</p><p><br></p><p>午饭时间到了,同学们都被分到每户农民家里吃饭,我和朱新爱、孙爱斌分在一户人家,这家主妇三十多岁,长得白白净净,穿着朴素大方,干起活儿非常利索。她家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灶台上炕头上都擦得一尘不染。</p><p><br></p> <p>这天中午,主人给我们打了苞米面搅团,黄灿灿的搅团浇上酸汤,看上去令人垂涎欲滴。我们三人迫不及待地吃起来,连汤带搅团送入口中,轻轻一抿,美味便在齿间荡漾,滑嫰嫩,酸溜溜,令人赞不绝口!</p><p><br></p><p>吃完午饭,我们提着水桶来到水井边打水,桶上绑着长长的绳子,把水桶扔进水井里,谁知水桶却在水面上漂浮着,第一次打水以失败而告终。再次往井里放水桶时,将桶底朝上扔进去,一提绳子沉沉的,三人齐心协力把水桶拉上来,一看只有半桶水。</p><p><br></p><p>水非常浑浊,里面还有很多小小的红红的鱼虫。原来在黄土高原上挖井,挖很深都找不到水,农民们只好利用雨水解决饮用水问题,下雨时让雨水流进井里储存起来。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既浑浊又不干净,担回家在水里放一些白矾,沉淀后再饮用。想起刚才吃的就是这样的水,我们胃里一阵阵翻腾,直往上涌。又一想高原上的农民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心里也就释怀了。</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u>农场劳动</u></i></b></p><p><br></p><p>高一第二学期,我们学校每个班都要轮流去学农基地--四矿农场参加劳动,同学们打起背包,满心欢喜地向目的地进发。</p><p><br></p><p>告别了喧闹的都市,兴高采烈地踏入恬静幽闲的小村镇,耳边不再是杂乱的噪音,匆忙的脚步声,取而代之是大自然和谐的音律:悦耳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沉浸在自然的怀抱里,尽兴地享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和风细雨。</p><p><br></p><p>在此次学农活动中,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阻挡同学们的热情,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挖地锄地,一切都那样新奇,那样不易。但回过头来再回想却发现这些艰苦的劳作让我们天天充实而快乐,每一天带着一身一脚的泥,带着风尘仆仆的劳累,带着倦意的微笑回到宿舍,才真正感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才更为珍惜每一粒粮食。</p><p><br></p> <p>我们宿舍在一个小山坡上面,孤零零的,呈“7”字形,张宝春、翟桂珍和我等几个同学住在“7”字的尾巴上。房舍简陋而破旧不堪,我们住的房间有一个大通炕,这个土炕占了房子的一多半,炕上铺着麦秆。窗户下方用砖头砌了一尺多高,窗户玻璃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白色塑料薄膜。</p><p><br></p><p>夜幕降临,同学们依然情绪高涨,大家唱呀,笑呀,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那种兴奋之情令我们难以入睡。好不容易进入梦乡,一阵呼啦呼啦的声音传来,大家都被惊醒了。原来是大风吹得塑料薄膜呼呼作响,我们吓得再也无法入睡,靠窗户的同学说什么也不睡那儿了,我是班干部,理所当然地换了过去。</p><p><br></p> <p>我和王春香、范菊林、翟惠芹等七位同学被分到农场食堂帮灶,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和师傅一起给同学们准备早餐。吃过早餐,开始做择菜洗菜切菜的准备工作,有时候改善伙食---蒸包子,剁菜剁肉忙得不亦乐乎。最大的收获是跟着师傅学会了不少厨艺,其中蒸馒头时双手同时揉馍让我终生受益,令我印象最深。</p><p><br></p><p>每天同学们扛着铁锹镢头,迎着朝阳来到田地里。这是一片非常开阔的荒地,刚开垦出来不久,我们的任务是挖地整地。贾老师刚一布置完任务,同学们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大家挖的挖,抬的抬,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地边修整地畔。大家精神抖擞,干劲十足。许多同学平时很少握锄头,不到一天双手就磨起了水泡,不小心磨破了钻心地疼。</p><p><br></p> <p>我们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洗漱饮用水要用架子车到别处去拉。班长蒙超英常带领男同学去拉水,回来时拉到坡下,许多同学都跑下去帮忙推车子。</p><p><br></p><p>吃过晚饭,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大家在宿舍里唱歌、打闹、聊天,有人从这个宿舍逛到那个宿舍,有时三五成群地唱着老歌,歌声欢笑声在寂静的夜空中随风飘荡。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同学们苦中作乐,倒也其乐融融。</p><p><br></p><p>最不方便的是夜间上厕所,所谓的厕所是靠山挖的一个土窑洞。晚上外面万籁俱静,伸手不见五指,女同学上厕所要约上两三个人拿着手电筒相伴而行。有时漆黑的夜空里传来几声猫叫声,吓得女同学撒腿就跑。</p><p><br></p> <p>经过一个月的劳动锻炼,同学们在劳动中增进了友谊,懂得了关心照顾他人,学到了许多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虽然每个人都晒黑了,但身体更结实了。更重要的是大家在艰苦的环境里学会了吃苦耐劳,这为以后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br></p><p>在我们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这几次学农活动成为我脑海里最深刻的印痕之一,在我的人生乐章中增添了一段新的旋律!</p><p><br></p><p>学农是辛苦而快乐的。从来没握过农具的双手,要灵活地在田间运行。付出的是汗水,得到的却是从未有过的快乐,那是在心灵上的愉悦,是未付出之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好,只要有心,用心去做。农民的不易,节俭,独立生活,坚强,这些东西攒成一段生活,叫做学农,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p><p><br></p><p><br></p><p>谢谢关注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