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方法 <p>(1)散文的实用性和理性较强,因此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要<b>注重文辞和艺术形象。</b></p><p>(2)关注散文的行文结构,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p><p>(3)古人强调阅读散文要“提要钩玄”“因声求气”,通过阅读散文,感知作品意境,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目的。</p><p>(4)涵泳咀嚼(阅读):通过涵泳咀嚼的方式,关注作品中细小的部分,感受作者描绘的生活气息,丰富自己的见闻。</p><p><br></p><p><br></p> 教学思路 五步骤 <p>第一步,散文中的人和事(事物景物)。(基础)</p><p>第二步,作者对所写人和事的看法和感情。(关键)</p><p>第三步,读者从何处感受作者的看法和情感。(重点)</p><p>第四步,读者对作品的看法和情感。</p><p>第五步,读者对作者看法和情感的看法和情感。</p> 两模式 <p>1.教学重点</p><p>对作者复杂情感的体验(关注写作的背景,走进作者。)</p><p>2.教学难点</p><p>作品中作者情感表达方式的曲折委婉(走进文本,走进作者)</p><p><br></p> 关于说课 说教材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文本解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文本解读捉住要点即可,但要点要具体可知。(结合即将分析的文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教学目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教学目标要依据文体特征,学情,课标要求,单元目标,学习提示,任务群目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确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3.重难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教学重难点有时会重合,不重合的时候要对教学重难点有所取舍,有所突破,不必面面俱到。</span></p> 说教学过程 <p>根据语文学科的改革要求,课堂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学过程主要是说老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后者显然更重要。</p><p>在说的过程中,学习任务得有所体现,即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活动为驱动。</p> 课堂呈现:说课练习 <p>杨文亭:《济南的冬天》</p> <p>申雨欣:《紫藤萝瀑布》</p> <p>李梦迪:《背影》</p> <p>王丽波:《荷塘月色》</p> <p>任强金:《荷塘月色》</p> <p>曹静锋:《故都的秋》</p> 实践操作 故都的秋说课稿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都的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郁达夫</span></p><p><b style="font-size: 18px;">一、说教材</b></p><p>1.文本解读</p><p>郁达夫《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具有地域特色的抒情性散文,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作品中明白晓畅、简洁清丽、雅俗共赏的文辞之美,关注作品中秋晨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和秋果图等的景物描写描写,寻找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色彩、声音、环境等角度,分析作者以景驭情、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浓浓爱国之情和对故都深切的眷恋之情,提升文学欣赏的品位。</p><p>2.教学目标</p><p>根据散文的文体特征,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课标的要求以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教学目标。</p><p>(1)语言建构与应用</p><p>让学生通过鉴赏作品中明白晓畅、简洁清丽、雅俗共赏的语言文字,掌握抒情散文写作的文字特点。</p><p>(2)思维发展与提升</p><p>领悟作者情感,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p><p>(3)审美鉴赏与创造</p><p>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p><p>(4)文化传承与创造</p><p>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以及作者对秋的审美取向,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心理。</p><p>3.教学重难点</p><p>(1)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p><p>(2)难点: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p><p><b style="font-size: 18px;">二、说教学过程</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说教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诵读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引导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3)任务驱动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4)合作探究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说学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课前预习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诵读感知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3)完成任务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4)合作探究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3.说导入</span></p><p>我首先会通过引用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人关于秋的诗句带学生进入秋的情境中,再说:<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秋是一个耐人品味的季节,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从而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人的经历和心境不同,对秋的感觉也不同,</span>总归呀,文人墨客对于秋总有特殊的感觉,郁达夫也是一个文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对秋的感觉是怎么样的?</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4.说初读感知,感受意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读一读</span></p><p>A.请同学们诵读文本,给文章分层。</p><p>明确:三层</p><p>1——2:总述北国之秋的特点</p><p>3——12:分述北国之秋的景色(五幅图)</p><p>13——14:作者抒发对秋的感情</p><p>B.以第三段秋晨图为例,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作者笔下的意象。</p><p>明确:</p><p>破屋</p><p>浓茶</p><p>碧天</p><p>鸽声</p><p>漏光</p><p>蓝、白色牵牛花</p><p>疏落的秋草</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品一品</span></p><p>仔细阅读第三段,体会作者描写的意象特点,按照写景的角度将其归类,再分析分析这些景色是如何体现秋“清”“静”“悲凉”的特点。</p><p>明确:</p><p>破屋:用形容词破而不是新来形容作者住的屋子,使我们读起来更有沧桑感,并且破屋与故都的整体氛围相契合。新屋虽好看实用,但这种“新”会掩盖历史的沧桑,没有了历史的回味。</p><p>事实上作者描绘破屋,是因为这是一处寄托了故都数千年历史兴衰沉浮、变化、颓败的沧桑的意蕴所在。作者欣赏破屋,实际感受到的是带有历史与文化沉重感的美的体验。</p><p>浓茶:浓茶味苦,在慢慢品味中却有回甘,这与故都历史的深沉相似。故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成为过去。成为故都的北平就如同浓茶一样充满了历史的苦涩,但在对它的过去的回想中能获得一种深沉厚重的精神体验。</p><p>牵牛花色:作者选择的花色蓝、白色,而不是鲜艳的花朵,艳丽的花朵固然美丽,却也显得俗气。破屋、浓茶、青天朗日之下,郁达夫所追求的是一种雅趣,这里不需要太强烈的视觉刺激,而需要淡雅隽永的余味。所以大多景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的冷色调,带来心灵的落寞感受,也正与作者眼中故都秋天的“悲凉”相映衬。</p><p>疏落的秋草:衰弱的秋草一如故都当下的命运。故都,已然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衰败与沧桑的历史感触正似那风中摇曳的细弱秋草。这些景物在意味上都与故都的衰败颓唐、曾经辉煌但已然成为过去的整体氛围相统一。</p><p>破屋、浓茶、疏疏落落的秋草、蓝色和白色的牵牛花体现了秋的悲凉。碧天体现了秋“清”的特点,驯鸽飞声以动衬静,体现了秋“静”的特点。</p><p>分类:视 破屋 碧天 飞鸽 漏光 牵牛花</p><p>听 飞声</p><p>触 浓茶</p><p>盼 秋草</p><p>(3)改一改</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将以下几句话换成别的描述,请同学们将其与原文对比,看哪个好,说出你的理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句:</span>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p><p>改成:四周十分安静</p><p>明确:不好。原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作者拥有的一种雅趣,修改后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只显得平淡无奇,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感情。</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句:</span>一丝一丝漏下来的阳光</p><p>改成:一片一片漏下来的阳光</p><p>明确:不好。“一丝一丝”表达的是作者闲赏阳光的情趣与落寞的心情,改成“一片一片”则阳光过于灿烂,与作者此时落寞的心境不符。</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句: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改成:长着几根秋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确:不好。没有形容词对秋草的修饰,秋草就只是墙角的几根秋草,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体现不出作者选择秋草这一意象的目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总结:老师仔细地分析了秋晨图,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分析的方法,自行分析接下来的四幅图,分析结束后上讲台展示,台下的同学认真听,他们讲完后请你给出你的评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5.说精读课文,深入研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从文中找出</span>支持你的理由,并谈谈自己的看法。</p><p>明确:(插入创作背景)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p><p>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表明作者在描写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但五幅秋景图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所以作者在文中对秋既有赞美又有悲。</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6.说拓展延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读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请同学们模仿词中名词排列的方法利用文章中出现的景物写一首关于故都秋景的小令。(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审美创造的能力。)</span></p><p><br></p> 心得体会 <p>1.设计散文说课稿之前牢牢掌握散文分析的五个步骤,并将其贯穿于散文设计的全过程。</p><p>2.文本解读不要一概而论,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做出具体阐述。</p><p>3.散文教学设计时关注由景到情的写作顺序,根据这一顺序展开教学过程,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p><p>4.说课稿的各个环节之间需要有停顿、过渡性语言。</p><p>5.着重关注说课的用语规范问题,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度要重点把握。</p><p>6.在说课过程中容易发现自己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便于之后修改。</p><p>7.经过说课,可以更进一步精细化自己的教学设计。</p><p>8.《故都的秋》有三个层次的阅读感受,分别是感官方面觉得意象美,文辞美;情趣方面,意境美;最后一层是生命的妙谛。</p><p><br></p> 教师建议 <p>1.教学目标的拟定方面需要继续规范</p><p>2.散文教学注重对文章整体情感的把握</p><p>3.教态表现要自然亲切,干脆利索,语速适中。</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