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趁假期回老家小住,走走停停,有所思亦有所忆,唯记之。</p> <p> 篇一:瓜前篱下</p><p><br></p><p> 晨起,绕着屋后的池塘溜圈,见到如下景致:</p> <p> 虽是废弃的院子,却不免让人想起《乡下人家》中的描述: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p><p><br></p><p> 瓜架下的鸡笼,倒是多年未见了。以往,各家各户照例总要养几只的,记得妞小时候,看见鸡还是要被吓哭的那种。</p><p><br></p><p> 屋后的这口池塘,清晨,妇女捣衣,高声畅谈,很是扰人清梦,不过却是我们儿时嬉戏的乐园,每天下午两点,成群结队的小伙伴一起扎猛子、各种狗刨式游泳,不把池塘翻个底朝天是决不上岸的。不知不觉,捣衣台已被“洗衣坊”替代,村里的大喇叭也会定时响起悠扬的音乐,而池塘也已筑起栏杆~正如我们的童年:一去不复返。</p> <p> 篇二:又见夏夜</p><p><br></p><p> 在夏天的傍晚,各家各户常常会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而边吃边追剧,也是我们热衷的。记得那年追新加坡的剧(名字忘了),但片首曲依然记得清晰——“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勇气,想说忘记你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我只有矗立在风中想你……”每每这时,隔壁的哲能堂哥,房前屋后的小伙伴也一并加入嗨歌模式。往往饭没开吃,音乐会先自high上了。</p> <p> 入夜,喜欢睡在平台上。铺一床草席,摆上半个西瓜,以天为被、以手为枕,一家人仰望苍穹~也和老弟数过星星,但似乎从来没找到过北斗七星~不记得有没有蚊子,只记得有这样的场景。</p> <p> 长大了,知道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知道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莫名更喜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这种意境~今夜,我亦愿邀明月共舞~</p><p> 没错,月是故乡明。</p> <p> 篇三:别样情结</p><p><br></p><p> 如果说有一种情感叫乡愁,那么有一种味道就是家乡的美食。大概四年级开始,每年暑假我分到的任务是洗衣服、烧水、烧饭,我会在一大早洗完一家人的衣服,然后拿一个白瓷罐,从村的这头穿到那头,买上五毛钱一份的烧饼、油条、豆浆,然后又从村的那头回到这头,面向门口池塘而坐,一人一凳(桌)一美食,现在想来大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感。也许正是因为这份情结,“烧饼油条”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常常想起,并不时寻觅,更是常有的事。</p> <p> 这次小住,和老同学一起来到“岭下朱”(虽是隔壁镇,还是第一次来)觅食。说是百年老店,排队是正常不过的了。还在纠结于为何如此兴旺时,咬一口,“嗯~又脆又香~”瞬间满足了老吃货的味蕾。</p><p> “你没见他们家的皮特别薄吗?”老同学说。</p><p> “哦~好吃!下次还来!”</p> <p> 走出店面便是坡阳古街,古典悠然,倒是很适合饭后漫步。闲走间,飞来一只蝴蝶,就这样静静地落在脚边,真好。</p><p> 想起:你若盛开,蝴蝶自来。</p> <p> 小住,亦匆匆。</p><p> 大雨如约而至,而我就这样纯粹地涂鸦,愿雨过留痕——</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