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美如斯,学习正当时——讲武殿小学语文教师暑期整本书阅读深度教学研习活动分享(二)

迢迢

<p>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p><p style="text-align: right;">——罗兰</p><p><br></p> <p>  为了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助力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讲武殿小学选派新任教师白婵、袁碧莹、杜晋娥老师于7月27日起参加了全国“整本书阅读深度学习教学研讨会”的线上培训。此次培训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继续教育委员会联合名师之路在线课堂开展。</p><p> 8月1日,广东省特级教师李祖文老师围绕“整本书,我们如何设计与教学”这一主题展开了第三讲。第一部分“阅读中应该怎么做”,李祖文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台湾老师倡导的“与书中人物对话”、“让孩子在书中相遇”的具体步骤,介绍了中国香港学校提倡的“超越式阅读”,而后分析了我国阅读指导的现状。第二部分,李祖文老师以文学类童书《天上的船》为例,为我们提供了对文学类的元素学习教学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第三部分,李祖文老师提出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教材衔接的重要性。在这里,他向我们分享了他教学中的成功实践:与孩子做专题研究《跟着名著去旅游》、与教材的对接形成课程,比如“聚焦写人”专题。李祖文老师强调,要想与教材对接,必须将“融合”的观点贯穿始终。第五部分,李祖文老师列出了儿童阅读的一些原则——七个追问:到底是“儿童为中心”还是“成人为中心”?到底是“思辩性的阅读”还是“引导式的阅读”?到底是“策略的学习”还是“知识的获得”?到底是“童书演奏”还是“图文搭配”?到底是“亲子阅读”还是“同伴阅读”?到底是“阅读的乐趣”还是“阅读的绩效”?到底是“书香校园”还是“校园书香”?</p><p> 整个讲座各部分环环相扣,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娓娓道来,引人深思。</p> <p>  8月5日,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王林波老师,针对李祖文老师的示范课例《35公斤的希望》进行点评与研讨。整个过程中,王林波老师始终注重与讨论区的各位老师进行互动,充分肯定了大家对于李祖文老师示范课的评价:这堂课一开始就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李老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思考。抓住时机,唤醒共鸣,鼓励孩子进行表达。李老师善于捕捉课堂上孩子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引导着课堂的生成变化,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p><p> 王林波老师高度赞扬了李老师的教学技巧以及教育机智。一些易忽略的地方,在王林波老师的点拨下引起重视,为我们的实际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王林波老师带领讨论区的老师们逐段逐段进行分析,大家踊跃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收获颇丰。</p> <p>  讲武殿小学的听课老师们在认真听课、撰写笔记的同时,也感慨良多。下面一起来看看她们的分享吧!</p><p><br></p><p><br></p> 白婵老师的研习心得 <p>  听了王林波老师点评李祖文示范课《35公斤的希望》,感慨颇深。这本书是一本获得无数奖项的书。这本书其实没有多厚,正文不到100页,甚至很多人说它是一部很短的长篇小说,如果按朱自强教授的分类,这本书应该是属于“成长”故事。</p><p> 李祖文老师的示范课以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拉进了老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李老师以学生创作的小诗为例,通过逐句出示小诗,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紧接着他又让学生预测小试,更是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王波林老师点评李祖文老师示范课的时候说到了李祖文老师对于课堂的调控和拿捏是十分到位的,甚至做到了“火上浇油”。确实,一个优秀的老师懂得创造课堂氛围,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思考。</p><p> 紧接着李祖文老师以两段文本为契机,让学生读有所得,在阅读中,李祖文老师明确了阅读时间,阅读方法,做到了高质量阅读。正如李祖文老师所说:“其实对于如何读,我想我们有两个范畴:一种“读”指的是如何从头到尾读完;另一种“读”指的是如何读出这本书背后所蕴含的东西。”通过两次读,学生们显然对于这本书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经常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希望,老师不能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差生。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习玛丽老师评价多多的方式:这个男孩子有漏斗般的脑袋,仙女的手指,敏感的心灵。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尊重孩子,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发现其优点。 要相信,孩子自己找到的方向,才是最适合的方向,要让他们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这是《35公斤的希望》带给我的感悟。王林波老师点评的时候认为:作为教师,在指导孩子整本书阅读的时候需得有驾驭整堂课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老师懂得如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从重点切入。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整本书阅读”时要关注阅读方法和策略,不能只关注情感体验和文本内容,要创设开放性,互动性的问题,引导孩子从内容的联结到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探究作者的文本表达形式、写作方法。</p> 袁碧莹老师的研习心得 <p>  “导读课,不仅仅是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晓如何阅读。”这是广东省特级教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李祖文老师在《阅读专题教学》这一讲中提出的观点。通过与台湾、香港老师的对比,正视我国儿童阅读的现状。台湾老师在引导孩子阅读过程中,提出“与书中人物对话”、“在书中相遇"的观点,促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 香港老师提倡“超越式”阅读。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反观我国阅读现状,实际指导的现场中出现的“任务单”、“阅读记录”,都侧重于书中塑造了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读完后有什么感受?这样生硬的问题让孩子们丧失了对阅读的热情,无法发挥学生的阅读自主性。李老师针对我国儿童阅读现状和老师们分析了文学元素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儿童阅读中要指导孩子关注人物要素提示,小说、故事和戏剧里都有人物,每个人扮演一个甚至多重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其次要关注象征要素提示。小说和诗一样,都可能有象征。在小说中,如果有一些物品重复的出现,这个物品极有可能具有象征意义。最后要关注观点要素提示,小说作者经常会透过故事中人物的话题,来表达关于一一个议题的不同看法,刺激读者多思考。李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的告诉老师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指导阅读不是单纯的指导学生读一本书,更重要是要与课本进行对接,并形成课程。这样一堂生动,有理论,有实践,有内涵的阅读专题教学专题研讨会让我茅塞顿开。对于自己以后的阅读教学有更加清晰的思路与可行的措施。学无止境,如何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是每个语文老师一生的必修课!</p> 杜晋娥老师的研习心得 <p>  我们的儿童阅读到底是“儿童为中心”还是“成人为中心”?正如李祖文老师所说,我们身边的阅读现状是:儿童读什么书,我们来告知你;儿童如何读,你要听我安排;读完你要探讨什么,我来帮你确定;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因为它可以帮你这个那个。这是“成人为中心”。而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阅读应当是:我有读差书的权利!我有读多少的权利!我有着讨论什么的权利!我有无目的阅读的权利!反思下来,身为教师的我,常常提倡阅读,也被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教学,可是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的又有多少呢?更可怕的是,我反复跟孩子们强调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可却从未意识到正是因为我的“硬性要求”使阅读这件事在孩子眼中变得无趣。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以成人为中心”的阅读模式,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眼中的阅读成为收获结果的一种工具。孩子自己选择书籍,如果选到不好不适合的书怎么办?不给孩子布置阅读作业,孩子一点书也不读或者半途而废怎么办?不引导孩子进行阅读思考,读的片段可能就只是浮光掠影怎么办?这样一想,就觉得阅读不能放任孩子们自己进行。思来想去,归根究底还是觉得阅读对孩子吸引力不大,孩子自主阅读困难重重。可如果孩子发自内心的地喜欢阅读,对书籍的渴求也许便会如同高尔基先生所说的,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至于书籍的好与不好,哪里又有绝对的定论?彼之蜜糖,他之砒霜,这里我倒愿意相信存在即合理,或近或远、或多或少,它自有它的价值。而身为教师的我,更多的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阅读真正成为一件美好的事情,成为一件孩子愿意主动去做的事。</p> <p>  </p><p><br></p><p>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冰心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正如那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囿于狭窄的空间,眼前不过一方单薄天地。坚持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勤学善思的讲武人眼前所有的,是广阔无垠的天空和波澜壮阔的大海。</p> <p><br></p><p>撰文:白婵 袁碧莹 杜晋娥</p><p>摄影:白婵 袁碧莹 杜晋娥</p><p><br></p>

阅读

老师

李祖文

孩子

整本书

学生

王林波

教学

儿童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