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图和文章来源~韩建国老师我学写诗(26)</p><p>配乐~唱开花儿等你来</p><p>整理编辑~怀念乡愁</p> <p> 一、为什么要用“拗救”?</p><p> 拗’是不顺的意思。‘救’是补救的意思。我们在前两学已经学了什么是“拗救”,怎么样“拗救”。那么,为什么要用“拗救”呢?</p><p> 一个格律诗的正格,他的平声字和仄声字,字数是差不多的,如下:</p><p>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这个28字的格式里,有14个仄声字,14个平声字。平仄相当,使列式整齐划一,使音韵和谐统一。但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如果只按正格写,就会舍弃大量的好词好句。</p><p> 为了照顾意境,写出更多优美的诗句来,我们就要有所取舍的改变正格中某些部位的平仄排列,故而产生了‘拗’,而为了不至被‘拗’破坏整体的和谐,我们就要用到‘救’。</p><p> “拗救”的意义就在于恰当的选择“好词好句”,利于“好作品”的产生。</p><p> 这可以从解除固有束缚方面理解,也可以从增加新异形式方面理解。拗救和变通一样,都大大丰富了格律诗的表达手段,扩大了诗作者的选择余地。而拗救又比变通更加引人注意。变通所涉及的是单数字,是不影响格律诗本质的字眼,拗救所涉及的却是双数字,是体现了格律诗本质的字眼。</p> <p> 二、“拗救”的变格</p><p> 1、平平仄仄平(正格)一一仄平平仄平(变格)</p><p> (一拗三救,本句自救,孤平拗救)</p><p>例1: 李白《夜宿山寺》</p><p>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p><p>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p><p>本诗变格</p><p>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p><p> 对句为避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p><p>“恐”拗,三字“天”救。</p><p> 2、平平平仄仄(正格)一一平平仄平仄(变格)</p><p>(三拗四救,本句自救,三仄尾拗救)</p><p>例2、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p><p>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p><p>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p><p>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p><p>本诗变格</p><p>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p><p>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p><p>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p>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p><p> 尾联出句是特定格式句(特拗),即出句的三字“在”拗,四字“歧”救。</p><p> 下面我们来谈谈特拗的情况。特拗句,也叫准律句。是千百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一问题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么就不存在再拗的问题。以五言为例,前面两字,必须是“平平”。</p> <p>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正格)一一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变格)。(对句相救:一拗一救,小拗)</p><p>例3: 刘禹锡《金陵怀古》</p><p>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p><p>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p><p>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p><p>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p><p>其中颌联“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本应属于第二种拗救(对句相救),出句</p><p>第一字“蔡”拗,就应对句的第一字救,可是这里的第一字该平却用了仄,对句失救。因为这种拗句无关紧要,属于小拗,所以不救也可以。</p><p> 4、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一一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变格)。(对句相救:四拗三救,大拗)</p><p>例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p><p>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p><p>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p>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p><p>颌联出句“不”字拗,对句“吹”字救。</p><p>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p><p>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p><p>(大拗必救)</p> <p>5、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一一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格)。(半拗未救,小拗)</p><p>例5: 李白《送友人》(前两联)</p><p>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p><p>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p><p>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p><p>颌联出句“一”字拗,对句未救。半拗未救</p><p> 6、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一一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变格)。(半拗救了,小拗)</p><p>例6、李白《送友人》(后两联)</p><p>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p><p>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p><p>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p><p>尾联出句“自”拗,对句“斑”救,半拗救了(5、6两种半拗句可救可不救)。</p> <p>7、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一一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变格)。(出句倒数第二、三字都拗,即三四都拗 ,对句三救。对句相救,大拗)</p><p>例7: 李商隐《登乐游塬》</p><p>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p><p>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p><p>出句“意”和“不”都拗,对句“登”字救</p><p>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p><p></p><p> 8、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一一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变格)(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大拗:四拗三救)</p><p>例8: 王维《归嵩山作》</p><p>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p><p>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p><p>颌联平仄:</p><p>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p><p>对句的“相”字既救了本句的“暮”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有”字。属于“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是大拗:四拗三救。</p><p>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p><p>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p> <p>9、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一一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p><p>例9: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p><p>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p><p>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p><p> 首联对句的“无”字既救了本句的“寂”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五”字。</p><p>属于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 。“五”可不救,但“寂”必救,若不救,则成孤平。</p><p>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p><p>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p><p>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p><p> 以上九种变格,3、5、6是小拗 ,小拗可救可不救,但是我认为能救一定要救;1、9是孤平拗救,2是特拗,是准律句,4、7、8是大拗,这6种拗句必须救。</p><p> 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我们只要记住1、2、4、7、8、9这六种变格就可以解决拗救问题了。</p> <p> 三、要记住的六种拗救变格</p><p> (一)、孤平拗救(原第1种)</p><p>平平仄仄平(正),仄仄仄平平。</p><p>仄平平仄平(变),仄仄仄平平。</p><p>(一拗三救)</p><p> ( 二)、特拗句(准律句)(原第2种)</p><p>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p>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正)</p><p>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变)</p><p> (三拗四救,前两句必须是平平)</p><p> (三)、大拗1(原第4种)</p><p>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p><p>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变)</p><p> (四拗三救 对句相救)</p><p> (四)、大拗2(原第7种)</p><p>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p><p>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p><p>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变)</p><p> (三四拗三救)</p><p> (五)、大拗3(原第8种)</p><p>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p><p>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变)</p><p> ( 先一拗一救,再四拗三救。)</p><p> (六)、孤平拗救(原第9种)</p><p>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p><p>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变)</p><p> (出句第三字“仄”可不救,但对句</p><p>“仄”必救 ;若不救,则孤平)。</p> <p> 四、七言诗的拗救道理同五言诗一样,只要在以上基础上前面延伸两字即可。现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p><p>七律的拗救:</p><p>鲁迅 • 自嘲</p><p>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p><p>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p><p>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p><p>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p><p>该诗的基本句式为:</p><p>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本诗中,首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运”字拗;第三字该仄而补偿了一个平声字,“华”字救。这是第一种拗救(本句自救)。第三句第五字“过”可读平声(平水韵),可以不算拗。</p><p> 七言诗每句第一个字比较“自由”,所以第四句第一字“漏”虽然该平而用了仄,但也可以不救。(橘色可救可不救)</p><p> 第四联出句第三字“小”该平而用了仄,对句同一位置上该仄而补偿了一个平声字“冬”,是对句相救。这句的第一字“管”该平而用了仄,第三字“冬”该仄而用了平,这又是本句自救。</p> <p> 从以上所举各例来看,可以得出一个概念:所有的律诗都是合律的。虽然有的律诗粗看起来似乎不合平仄格律,其实是运用了拗救的结果,仍然是合律的。</p><p> 从拗救的规定上,可以推知近体诗格律的谨严。当然,我们现在写作旧体诗,就不一定硬钻这个“牛角尖”,只要大体上符合“一三五不论”的要求就可以了。</p><p> 介绍一点“拗救”知识,目的是借以提高古典诗歌爱好者的鉴赏力,了解律诗写作的甘苦;同时在批判地继承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更好地推陈出新。</p><p>(本学参考了席金友老师的《诗词基本知识》,向老师并韩老师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