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7月31日下午1:30,小学数学关于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第五期研修班直播准时开始,此次直播研讨的主题是关于深度学习下的“数的运算”教学案例展示、案例解读以及研讨交流。</p> <p> 说到“数的运算”大家都能想到数的认识、数的意义以及数的运算,这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到底如何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p> <p> 第一环节,由马云鹏教授做“聚焦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以“数的运算”为例”专家讲座。</p> <p>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式的教学思路,建起承重墙,通开隔断墙,提升自身的学科知识素养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时应对探索新思路的挑战;并对教师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备课时,应将教材所讲述内容全部理解,并在讲授新课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做题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多进行新思路的探索,鼓励解题多样化;讲题时,要加强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新思路的探索。</p><p> 具体来说,我们不仅带领学生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及持之以恒地训练,而且更要着眼于学生的运算技能,运算能力,运算素养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二环节,吴正宪老师以三个课例展现了建立“承重墙”和打破“隔断墙”的过程。每一次的建立和打破都是以问题为导向,思考为抓手,知识构建为目标。</span></p> <p> 《小数的意义》这一节课,吴老师提取核心内容就是计数单位,这是数的本质,也是学生理解的关键,把握了这一个关键,整数、小数、分数都是这样的特征,就是若干个不同单位的组合。让学生去感受“细分单位”就是小数的本质,这节课中吴老师还设计启发式的问题,“现在还能用0.6表示阴影部分吗?”为什么?生感受比0.6要多,那用0.7表示可以吗?生思考不可以,因为比0.7要少。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小数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自主的去细化单位,去感受这种更精准的表达。</p> <p> 《小数除法》这节课中,AA制吃饭的问题情境导入,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在元、角、分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抓手,让学生体会元分完后还可以继续分(1元=10角),在不断探究和总结之后抽取出除法就是对计数单位的细分。</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通过《加减乘除的复习课》,从核心概念加法出发,在辩论反思中,明晰加法的本质,理解加法的意义,借助加法的意义,理解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通过梳理关系,建立联系,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我们今天才彻底理解乘法是加法的升级,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减法的升级,是减法的简便运算等。打通了加减乘除的内部联系,其实加法和乘法就是对计数单位的累加、减法和除法是计数单位的细化,并且整数、分数和小数也是对计数单位的表达,这样的沟通不仅把计数单位这个承重墙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好,而且把四则运算之间的壁垒,整数、小数还有分数之间的隔阂全部打通。 </span></p> <p> 第三环节,案例解读,结合着吴老师对“建立承重墙”、“打破隔断墙”的操作过程的分析,我们再次明确了教学设计的方向和操作步骤。</p> <p> 所谓的承重墙就是各知识间的本质联系,或者说是本质的共性,而隔断墙便是各知识间的不同点,打断的过程其实就是沟通本质的过程。</p><p> 只有打通“隔断墙”,才能使“承重墙”更承重!</p> <p> </p><p> 第四环节,研讨交流与互动答疑。</p> <p> 一下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原来深度学习可以让“承重墙”更有力量,让数学更有魅力,让儿童更爱数学。让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后恍然大悟,体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让学生体会数学打动人心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数学的沃土中茁壮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