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塔畲村

振翼山人

<h3></h3><h3></h3><h3><b><font color="#ed2308"> 如果你没来过德化县的葛坑镇龙塔畲族村,那么我可以告诉你,陶渊明《归田园居》里描绘的田园风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大概就是龙塔的样子。 用桃源比喻龙塔未免落俗,且把它比作400多位畲族人梦中的故乡吧!</font></b><br></h3><h3></h3><h3></h3> <h3>  畲村的风景总是让人魂牵梦萦,这里,天空澄蓝、青山苍绿、碧水横贯、竹林苍翠、梯田层叠、花朵缤纷,还有那袅袅升腾的炊烟,白墙黑瓦的山居和静谧安宁的小村寨构成的民族风情图卷,无一不让到此旅游观光的摄客游人深深陶醉,流连忘返!<br></h3> <h3>  走进龙塔,且不提小桥堤坝流水潺潺,房前屋后稻田泱泱,单单是那在廊桥上三五成群闲坐饮茶、海阔天空漫谈农事的畲民,还有那山坡上、绿树下、田野里、栈道旁,青年男女携手并肩,扯嗓对歌的浓郁“慢活”氛围一定会深深感染到你的。<br></h3> <h3>  而我此次受颜先生邀请再次来到畲村,最感兴趣的则是了解“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龙塔卓立岐“刀耕火种”先民的灿烂历史与之绵延至今的民俗风情。<br></h3> <h3><br></h3><h3> <b><font color="#ed2308">龙塔畲寨由来</font></b> 龙塔村的卓立崎是畲族最早的聚居地。前几年,笔者曾从90多岁的兰顺仁和80多岁的兰全谓两位老人口中,初步得知了龙塔村畲族的由来。 三百多年前的明清时期,那时泉州市马甲乡畲族二世的妻子婚后生一孩子后,便不幸英年早逝。其妻不堪在族群中受人冷落,背井离乡,带着幼小的孩子一路乞讨来到德化县葛坑镇的岭下村,因一路奔波劳顿、饥寒交迫,死在汤头畲脚坂。十二岁的孩子成了孤儿,流落至龙塔村的寨格,在这儿做短暂几年的停留后,迁往卓立崎山上定居,其时身上所带的标有“大明宣德”字样的精巧铜炉一个,便为畲族传家宝流传后世,并保留至今。 这孩子兰质蕙心、冰雪聪明,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高山上搭草寮建木屋、垦荒造田,长大结婚繁衍子孙后代。其兰氏后裔艰苦奋斗、传承祖业,在卓立崎一住就是数百年,直至1962年至2000年,族民才逐步移居山下的蒋塔、下旬、横头洋一带居住。 解放后,国家民族政策使龙塔村畲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给了这里的少数民族以最大的照顾和扶持。<br></h3> <h3><br></h3><h3> <b><font color="#ed2308">奇特风俗习惯</font></b> <b><font color="#b04fbb">生日习俗</font></b>:凡到虚龄50岁生日便要庆寿。同房派亲族及其友好分别宴请他。是年正月内,先由至亲择一吉日设宴庆祝,席上必备糍、蛋、线面和猪肉。后依情愫轮流宴请。至秋收后,主人回请,以猪肝一块或猪肉一块(3—5两)、糯米豆饭一大碗以及粿、蛋(每人一个)等,送到各户,以示答谢。50岁以上逢“十”生日同此习俗。<br></h3> <h3></h3><h3>  <b><font color="#b04fbb">招待客人</font></b>:客人来,主人请茶,客人一定要喝,表示接受主人的热情好意,不喝主人会不高兴。 畲族人招待客人吃点心,一般是煮米粉,略高于碗面,上有“品”字形三块小方肉,肉皮向上,露出碗面;再煎两个鸡蛋成两圆块盖于三块肉上,上加些米粉;再加两条染红的米粉拉开成“十”字形,东西北三头垂下碗外半寸,南向一头只有至碗面的三分之二。客人吃时,首先用筷子轻轻地把两条红米粉移至碗中,蛋只可吃一块,肉可吃一或二块,米粉不能吃过半,吃过后,客人要将肉、蛋盖好,再把红米粉照原样安放,筷子也应放得整齐,主人才喜欢。<br></h3><h3></h3> <h3>  <b><font color="#b04fbb">畲族语言</font></b>:龙塔畲族人没有本民族文字,却有本民族语言,也是泉州市迄今为止保存的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五十岁以上的龙塔畲族人至今仍基本懂得说属于本民族的语言。<br></h3> <h3></h3><h3>  <b><font color="#b04fbb">山歌文化</font></b>:近年来,以山歌手兰德校等为畲族民歌领军人物,成立由村民组成的畲歌文艺队,或于村部,或于凉亭、或于溪畔、或于圩场……不定期为村民表演畲族民歌、婚嫁对唱等有着自己寨子的代表性民歌。 文艺队员还自编自演自唱,以歌唱共产党、歌唱新中国、歌唱新时代、歌唱新农村......的“红”畲歌,演绎着“魅力龙塔”激情活力的民族风情。<br></h3><h3></h3> <h3></h3><h3>  <b><font color="#b04fbb">结婚习俗</font></b>:结婚当天,招待客人的宴席一开始是空的,要新郎唱一样,女方才会端上一样。大家都是静静地等待新郎的歌声,新郎唱一句,厨师和一句。一唱一和,筷子、酒、菜就会应声而来。这就叫做“调新郎”。 宴席结束,新郎还要一样样唱,唱一样,厨师来将桌子上的东西收去一样,直至全部收完。 新娘在离开娘家前,还要吃“千斤饭”。大家在桌子上放两把筷子,一碗饭,新娘一手拿一把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过筷子,从新娘腋下将筷子放回桌上。新娘接着低头衔三口饭,将其吐在桌上的手帕中,由哥哥收起放在新娘的口袋里,让她带到夫家去。据说,这三口娘家饭,年年能养一头千斤的大肥猪,所以叫“千斤饭”。<br></h3><h3></h3> <h3></h3><h3>  <b><font color="#b04fbb">传统美食</font></b>:有竹叶饭、打糍粑、酿米酒等体现天然、有机、健康的美食文化。 <br></h3><h3> 其余的婚丧喜庆节日等都有畲族自己的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龙塔畲族的习俗渐趋汉化,逐步与葛坑、杨梅一带融和类似。<br></h3><h3></h3> <h3><b><font color="#ed2308">  龙塔畲寨,是美与丰饶的象征。龙塔畲寨,亦深深萦绕着一种情结,这种情结是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引领回家的乡愁……</font></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