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0年8月2日,没有烈日当头,但天气依然充满了“热情”,犹如孩子们热切期盼的心情。在组长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八组的孩子们终于开启了久违的研学旅行。</h3><h3><br></h3> <h3>第一站:赏荷塘。</h3> <h3>来到这里我们无需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整个池塘都已被碧绿的荷叶占满,如果不是幽静的小道蜿蜒其中,一不小心或许就会误入“歧途”呢。</h3><h3><br></h3> <h3>这些荷叶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就是一个口朝上放着的斗笠;有的就像一个绿色的圆形卡纸被小朋友剪了一刀,开了一道口子;有的就像一个大盘子,周围的边立了起来……真是可爱极了,让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想起《荷花》中的片段: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的马上要破裂似的……</h3> <h3>再看看这些荷花,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背起了课文: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h3> <h3>静静地站在池塘边,孩子们是不是已经化成了荷花仙子在翩翩起舞了呢?是不是已经化为蜻蜓自由地飞来飞去了呢?是不是已经变为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了呢?孩子们的世界是美妙的,奇特的,随他们去想吧……</h3> <h3>站在高处,远远望去,一片碧绿一眼望不到边,孩子们触景生情朗诵起了《爱莲说》</h3> <h3>荷花,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最爱,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更是被大家称颂。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长大了也能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善良,品德高尚之人。</h3> <h3>第二站:听板桥。</h3><h3>汽车沿着大堤前行,堤下两旁的果树一大片一大片的。仔细看,枝头挂满了果子。有的是梨,有的是苹果,一簇一簇拥挤在枝头,压弯了树枝,压低了枝头。再往前走,路两旁卖苹果的果农随处可见,看来今年的收成不错。</h3><h3>毛楼终于到了,郑板桥纪念馆就在这里。</h3> <h3>郑板桥(1693.11.22--1765.1.22),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清代官吏、著名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大家耳熟能详的《题竹石》便是他的杰作: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h3><h3>“难得糊涂”是郑板桥执政多年看透人生百态后的深刻感悟。他本是个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却偏偏写什么“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 ”他所提的难得糊涂,一方面是有鉴于官场中的糊涂,他难得那种糊涂,只有及早抽身,另一方面,当心看透世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他能保全这种糊涂,也算是难能可贵了。<br></h3><h3><br></h3> <h3>孩子们聆听导游解说</h3> <h3>郑板桥纪念馆为什么会在范县呢?原来他在范县当了五年的县令,在这五年间, 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疾苦,对下层百姓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范县为他修了一座庙,后来发展成现在的纪念馆。他的故事千家说,他的故事美名扬……</h3> <h3>第三站:游黄河。</h3><h3>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的母亲河。其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等九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公里,由于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泥沙,所以它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h3><h3>黄河自古被誉为母亲,可见黄河的宽阔与厚爱,自古文人也多为黄河作诗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千金散尽还复来……还有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h3><h3><br></h3> <h3>游黄河,赏荷塘,听板桥,一路走来,大汗淋漓。但是荷塘的安静美、黄河的壮观美、还有板桥先生的人格美却永远留在了孩子们心中。希望孩子们长大后不仅拥有荷花外在的美,也能拥有板桥先生内在品格的美,还能做一个像黄河一样心胸开阔之人,坦坦荡荡、顶天立地、勇往直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