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改变代县第六中学的性质,严重影响到代县的脱贫工作。</p><p><br></p><p> 新高乡的学生过去上初中,享受的是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基本用不着花家长的钱就可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而且是就近入学。</p><p><br></p><p> 自从去年代县六中被私立学校新学道双语学校取代后,新高乡户籍读中学的学生就被无情剝夺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新高乡户籍的学生要想就近入学,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条路,每人每年交23000元的学费在这所取代六中的私立学校标准班学习;第二条路,每人每年交8400元的学费在取代六中的私立学校的普通班学习;否则离开新高家乡去代县五中读书。</p><p><br></p><p> 为了就近入学,家长很无奈,有74位新高籍家长咬紧牙关,交费8400元,让自己的孩子在新学道私立学校普通班学习。</p><p><br></p><p> 据了解,这74户家庭,有37户是新高乡建档立卡的贫困户。</p><p><br></p><p> 据说,代县己经全部脱贫,那么也包括新高这37户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吧?这就使人很难理解,这些家庭在供学生上初中不花钱的去年上半年,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每年拿出8400供学生上学,反而成了脱贫户。难道他们家里都挖出了金元宝?</p><p><br></p><p> 一年之内,这37户有什么特殊收入?只能使人推测原来建挡立卡是假的,否则全部脱贫是假的。</p><p><br></p><p> 由此可以怀疑,代县的脱贫工作有领导意志在其中作怪。应该在不以权压人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逐户核查是否脱贫,因为在脱贫攻坚问题上不允许有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行为。</p><p><br></p><p>(待续)</p><p><br></p><p>温致纲</p><p><br></p><p>(同感者请转发)</p> <p> 改变代县第六中学的性质,变公办为民营,美其名曰为引进民办教育,实质是对公立学校的侵占和掠夺。否则,为什么要不择手段变公办为民营呢?</p><p><br></p><p> 在全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今天,公办教育仍是我国目前教育的主体,民办是对公办教育的补充。</p><p><br></p><p> 我并不反引进对民办,但我反对那些钻营取巧、侵占国有教育资源、掠夺农村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义务教育的阵地、使广大人民群众付出沉重代价的公开腐败行为。</p><p><br></p><p> 代县目前教育工作确实很差,代县民众对代县教育已经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据知情人反映,全县1.4万名学生中,竟有8000名左右不惜花高额学费去代县境外读书。</p><p><br></p><p> 对今年的代县的高考,我丝毫不敢恭维。从代县中学发出的喜报看,代县中学一本达线7人,二本达线50人。加上艺体类一、二本达线27人,代县达二本线以上的学生仅有84名。据我所知,代县今年的考生是790人,这样达线率仅有10.6%,而全国高考的录取率是90%左右。代县现在是什么位置,不言而喻。数字是最抽象的,但是最能说明问题。</p><p><br></p><p> 去年县领导组织的两次离退休干部座谈会上,老同志们对搞好代县教育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不知县领导听取了没有?坐下来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没有?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开出对症下药的良方在哪里?</p><p><br></p><p> 最近听说,代县每年从财政拿出50万人民币付给忻一中,以帮助代县提高教育质量。愿望应该是好的,我看不一定会取得什么效果。俗话说得好,“肥水流向外人田,势必荒了自家的田”,这还是有一定哲理的。资金外流不内供,势必要挫伤代县部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的主动性。</p><p><br></p><p> 代县教师基本都有大专学历,尤其代中的教师都是本科毕业,具有研究生学历也不乏其人,且多数已任教多年,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素质不一定比外边的低。教育没有搞好的责任完全在领导层面,是县领导重视不够,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措施而造成。</p><p><br></p><p> 具体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到位,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差一个样,分不出彼此。好的得不到应有的表彰和奖励,差的受不到应有的批评和鞭策。我想,应该将这50万拿出来,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那些坚持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个上上下下重视教育、人人关心尊敬教师、全体教师积极向上勇于奉献的局面,全面推动代县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使代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向前发展的路子。</p><p><br></p><p>(暂完,静等所反映问题处理的结果)</p><p><br></p><p> 本人已届耄耋之年,有生之年所剩不多。目的是在我心脏停止跳动之前,能够看到代县教育蓬勃向前发展,能够看到代县高考再传捷报、再创辉煌,能够看到代县在每年高考之后,有更多的学子,实现升一本、上重点、闯名校的梦想。同学能满怀喜悦、奔走相告,如愿以偿地大踏步跨入全国各级各类大学的校门继续深造,为振兴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充分体现代县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后继有人。这就是我,一个耄耋老人要想达到的目的与希望。</p><p><br></p><p>温致钢</p><p><br></p><p>(同感者请转发)</p> <p><br></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