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祥 大先生之后的大先生

止水

<p>  邵燕祥(1933-2020),曾用燕翔、雁翔等笔名。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北京人,祖籍浙江萧山。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1978年至1993年在《诗刊》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 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协第三、 第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著有诗集《献给历史的情歌》、《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在远方》是最早获得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的作品之一;《邵燕祥随笔》则是最早获得鲁迅文学奖杂文类优秀作品之一。杂文笔锋锐利,影响颇大。</p> <p>  邵燕祥,这位祖籍浙江萧山人,当地的乡亲都叫他“大先生”,这与邻近的绍兴人对鲁迅的称呼一样:鲁迅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矮小、瘦弱、多病,却被世人称作“大先生”,含着尊重的意思。颇为文缘相投的是,邵燕祥从小就抱定以鲁迅为师。早在1946年初,也就是初中阶段,他得益于国文老师传教,就开始接触鲁迅的杂文,看不懂就跳着看。以致初中作文就被老师看好获批:“文笔老练,非率尔操觚可比……”文思文笔一如神童。</p><p> 这位被故乡人尊称为大先生的先生却素来是敏于思而拙于言的。但在1956年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上想必也是有感而发,侃侃而谈,不知勾起了多少文学青年的创作欲望。我手头拥有的有关他的一页《稿费收据》,就是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10月5日结集出版《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报告发言集》汇编时,在向其中作者发放稿酬时制作的。通过端详上面作者本人的亲笔签名,我仿佛听到了他那满腹美丽如诗的“流水十三章”,于遐想之中看到了“一只快乐的牛虻”。</p> <p>  这位大先生之后的“大先生”——邵燕祥,一九四七年读中学时就参加了革命工作,一直生活在北京,至今可以算是“老北京”了。1945年夏天,从小学进入中学。在学生时代就发表诗文作品,处女作是1946年4月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杂文《由口舌说起》,批评了习于飞短流长的社会现象。从那时起,他在参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运动的同时,写了不少杂文、诗歌和散文式的小说。在一九四九年十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首长诗《歌唱北京城》,就让人知道了“邵燕祥”的名字。一九五一年,他出版了以这首诗题名的诗集,所以在广大读者心目中,邵燕祥这个名字总是和诗联系在一起的。其后不久,他接着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收入50年代初期写的抒情诗,其中一些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理想和激情,又有个性色彩的诗,为他赢得了读者的最初的声誉。但是不久,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其间,在1962年春有些解冻的迹象,他得以写了一个剧本,发表了几首诗和一篇小说;这年秋天,那篇写亲子之情而不涉及阶级斗争的小说又遭到公开抨击。</p><p> 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从1980年到1986年,出版了《献给历史的情歌》、《在远方》、《如花怒放》、《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八种诗集和诗选,还有诗评集《赠给十八岁的诗人》、《晨昏随笔》,杂文集《蜜和刺》、《忧乐百篇》。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p> <p>  如今这位己80多岁高龄的老人,像淬过火的乐观主义者,抱定要顺势而为,乐观处世、颐养天年。以有涯逐无涯,殆已。 </p><p><br></p><p> 今晨,惊闻先生8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故撰此文,以此悼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