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汤邦明

在中国现代汉语词汇里,“圈”是一个义项丰富的词语。它可以指环形的东西,如铁圈子;也可以指范围的界限,如跳出某圈子;还可以指一个传统的做法,如跳出前人的圈子。微信上的朋友圈,更多的是指一个由三、五人以上组成的一个群或团体。<br><br>有人说:朋友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能引领着你前进;也有人说,朋友像寒冬里的一把火,送给了你温暖;还有人说,朋友像烈日下马路边上的梧桐树,严热之时给你带来了一丝凉意。而我却说,朋友们像个调色盘,共同绘出了我们一生的动人图画。 这是“朋友”的本意。那一字之差的“朋友圈”呢?<br><br>狭义指的朋友圈,一般是指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既然进入一个圈子,必然就得有一个规则,不然就会乱套。微信朋友圈的规则是一个很广泛的单纯形式。如是说,一伙吃瓜的群众在闲暇之余,一手磕着瓜子,一手不断地一涮屏,不时还捧腹大笑……<br><br>我的微信朋友圈也热闹非凡。清晨时有人送茶,夜晚时有人问安;平时还经常有人发些分享。每逢我的新美篇发表后,朋友圈更是热闹,有送花的、点赞的、评论的…… 这种种的嘘寒问暖,切入得很正时。虽然有种隔空取物、近于穿越的嫌疑,却赢得了一天的好心情。<br> 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当下,心灵的空虚或像跷跷板,必须寻求一些填充物来增加平衡。于是,热闹的朋友圈就展示了它强大的魔力,你一机执手,无所不能,甚比悟空的金箍棒,哪咤的风火轮。这种心灵的慰藉,给飘忽不定的思绪注射了强心剂。当然,在朋友圈里,最惬意的当数发红包。发红包的大舍大爱与抢红包的惊心动魄,让许多人迷醉……<br><br>当然,微信朋友圈也是一个汲取知识营养的便捷场所。大家可足不出户,就可以相聚相识,相互分享与相互交流,谈心得写体会,这种精神悠然,满足了认同感,许是其他场合所无法能及的。 有的人拼命在朋友圈里晒幸福、晒旅程、晒美味、晒表情…… 晒一切可以晾晒的,唯恐担心憋在心底发了霉或过了期。而真实的自己,是否正经历着一种艰难,一种精神的空虚,于是穿越时空,梦回王朝。<br><br>其实,大多数内心强大的人,是不需要炫耀,更不必通过朋友圈去验证的。而对那些被迷失了自己的人,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为了躲避现实,从而跳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并且乐此不疲,在那儿生就另一个自己…… 广义的朋友圈,是泛指在工作、生活和社交中。这个圈子,是在亲情、友情、爱情的基础上,由大大小小的,有形无形的,人与人交际的圈子。这个圈子的接纳性,甚至可以是自己的敌人。“想成功需要朋友,想更大的成功需要敌人。”不凡的人用这句话助力着自己的人生,平凡的人用这句话怀疑着自己的人生。<br><br>我们到底应该生活在哪个圈子里?而哪个圈子才是你真实的自己?突然间,我的心变得豁然开朗。网络与现实的自己要交错往复,懂得及时回车,不痴迷不排斥,相互补充接纳,似乎才是当下最真实的最好的自己,切不可厚此薄彼。 我不奢求朋友圈里的人个个文武全能,但我希望朋友圈里的人一定都懂得合作。我国的“嫦娥一号”团队不就是这样的吗?从“嫦娥一号”的设计,到“嫦娥一号”的升空发射,再到“嫦娥一号”的成功变轨,没有那个环节,都凝聚着这个团队的合作精神。<br><br>我不奢求朋友圈的人个个十全十美,但我希望朋友圈里的人一定要敢于指正。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缺点,敢于指正别人的缺点,才是最好的朋友。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讲:上帝创造人的时候,给人挂上了两个口袋,一个在前,装着自己的优点,一个在后,装着自己的缺点。可人在行走时,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但终究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如果进这样的圈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过去,一个人这一生可能只有十几个朋友,朋友间友情很深厚,且关系很也稳固。可今天,一个人可以拥有成千上万个朋友,那些互联网大V 们多则几千万个粉丝。且许多人是点赞之交、拉票之交、微商之交。过去只有交情,从来没有人脉这个词。可今天,人们很少去谈交情,更多谈论的是人脉。<br><br>目前,我们对网络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何对待网络,如何对待微信朋友圈,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总之,扬长避短,利用网络为生活、学习服务,远离网络“毒品”,使自己阳刚、健康和快乐,就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b>朋友圈的真相<br></b><br>自从互联网有了各类社交平台后,我们寻求被他人发掘和认可的欲望有了无限可能。网页上的浏览数据告诉大家,你是不是一个很受关注的人;握有千万粉丝的大V 们告诉大家,我是一个公众人物,是一个有身份的人;微信个人公众平台还告诉大家,我这里是一个舆情阵地,是一个对社会有影响力地方。其粉丝数、浏览量、转发率、点赞、评论等,开始用这些数字来衡量自己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价值。而自从有了这些数据,朋友圈里仿佛许多人都成了占地为王的一方诸侯,时刻都在用一种貌似谦虚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优秀。 “这是我前一阵写的文章,又被转载了。总有人约我出书,到底答应不答应呢?”<br>  <br>“电视台的记者们非要给我做专访,只好答应了,其实我也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来呀。”<br><br>“最近又上了几个抖音,拍了几张照片,你们可不要说我胖啊!”<br><br>……<div><br></div><div>紧跟着这一条条新鲜事儿,朋友圈里的评论此起彼伏。那些童男、女神们,都是人生赢家。有时看着这些自秀的好感,我总希望互联网该有个送鸡皮疙瘩的选项,只可惜所有平台没这个功能设置,多数人总是轻易地让他们“圈”进去了。<br></div><div><br></div><div>在这纷繁杂乱,看不到背后真相的朋友圈里,让每个人都成了讲故事的能手,把自己做过事说与他人听,以此来体现自己的阅历。可是,如果在这个时候瞬间屏蔽了你的朋友圈,你还有这般信誓旦旦吗?<br></div> <b>朋友圈有益无害吗?<br></b><br>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交流平台成了潮流的宠儿。从最早的QQ 到后来的微博,再到现在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越来越广泛,越来便捷,并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但我却在想:朋友圈如此盛行,到底给大家带来了什么?<br><br>朋友圈能为我们带来便利吗?的确,小小的朋友圈将我们与身边的家人和远方的朋友连接在一起。让我们可以随时可以看到他们的动态,即便是相隔万里,也可以像在身边一样熟悉。但是,朋友圈是不是就没有害处呢?<br> 任何事物都有它两面性,朋友圈也是如此。朋友圈使用十分便捷,但也正是这种便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我们平常接收到的信息中有相当部分来源不明,甚至是的谣言,而朋友圈却无形中加快了这些信息或谣言传播的速度,使我们很多时候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无益的。比如:什么水果不能吃,吃了会引得某某疾病。可如果真的去深究或询问医生,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信息中并无任何科学依据。<br><br>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有“人在朋友圈,身不由己”的感觉。例如:朋友圈广告满天飞,小小的朋友圈总被广告“霸屏”,有不少人将朋友圈作为投放广告的阵地,将原本用来联络感情的地方硬生生变成了“推销宝地”…… 诸如此类,数不胜数,烦不胜烦。<br><br>总而之,朋友圈虽然带来了便捷的交流方式,但随之衍生而来的弊端也不少,我们应正确选择,合理运用,真正发挥朋友圈的作用,让朋友圈为我们服务。 <b>微信朋友圈里的故事<br></b><br>自从有了手机,问个事儿谁都很方便,不用东奔西走了;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大了N倍。现在只要打开微信,就会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拉你入群。你这时候一看,哇塞,这个群里有几十人,那个群里有上百人,足以让你狂加好友。这时你还会发现,大家彼此没话可说,只是简单地打个招呼,对于你叫什么名字,做什么工作或者你是哪里人等等,都不重要了。<br><br>许多人每天打开微信就不停地刷屏,好像成了一种习惯。手机在手就上微信,一上微信就开始向群里发表情,点赞,转载文章,或发好句子。真好像一天不上微信就快要与世隔绝,就不再是地球人了。<br> 在朋友圈、qq主页,百分之八十是在打广告,晒照片,服装饰品、化妆品,保健用品、教育培训等等,五花八门。感觉,几乎每个人的微信号都带有销售的义务。<br><br>我有一个朋友,网上认识了多年。在朋友圈里,她对我热情,嘴巴也很甜,一上线就叫老哥、老师啊什么。但细想,她是从事烟酒生意,有一次我咨询她的产品,特别热心,要我告诉地址,她快递一箱茅台酒过来,收成本价。天啦,谁知道是真酒还是假酒?我推说不喝酒,也就没理睬了。朋友圈的人太多,能不能做朋友全靠自己去观察和思考,我选择朋友的原则,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现在,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个交际圈。发消息、等消息、回消息成为大家的常态。众所周知,朋友圈本应是个交流情感、发布信息、传播知识和互通有无的平台,如今却因代商、广告、拉票、涉嫌欺诈等不良行为而颇受诟病,这无疑是互联网时代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所产生的。既无需大惊小怪,也不必因噎废食。<br><br>虽然朋友圈有利有弊,权衡利弊,可谓情形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能利大于弊,有些人则可能弊大于利,而有些人可能只有利没有弊或只有弊没有利,但人们对朋友圈依然不离不弃。 朋友圈尽管为私人空间,其实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公共场所。真心希望朋友圈是一个更快传播正能量的“文明圈”。然而,朋友圈的利与弊也是因人而异、各尽不同,对朋友圈的留存,任何人都有“我的朋友圈我做主”的权利。人类从狩猎时代起,就逐渐形成对新鲜事物保持警觉和好奇的习性。时至今日,当巴掌大的屏幕可以折射世界万千时,人类的注意力也就被屏幕俘获了……<br><br>写于2020年8月3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