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促进“互联网+”与学科教学的常态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中国教育协会与8月3日上午在线举办了“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训会。 </p><p> 培训会围绕三个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p> <p>首先由钟秉林校长做了《在线教学与学习革命》的主题报告,钟校长从在线教学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在线教学改变知识获取方式、在线教学颠覆传统学习过程、主动应对在线教学的新挑战这四个方面对在线学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p> <p> </p> <p> 我们深处互联网教育时代开启的黎明时刻,人类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无论如何,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p><p> 我们要共同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蓝图一定很快会实现!</p><p> </p> <p> 接着,朱永新教授做了《未来学习中心与教育新生态》的分享,朱永新教授从未来学校、未来课程和未来学习方式等方面解读了教育新生态。鼓励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变化、不断武装自己,为了未来教育的发展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p> <p> 然后,一起教育创始人刘畅做了《助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的报告。从线上线下的融合实践、线上线下融合实践探索等方面介绍了一起教育在疫情期间做的尝试和努力。因为疫情我们才意识到教育信息化本来应该成为教育的常态。教育信息化技术是手段,他是用来服务学生的。</p> <p> 一起作业网我一直用于给孩子布置听力、配音和绘本朗读。并通过日报、周报、测评分析等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p> <p> 信息化、大数据都是手段,都在服务于如何更好的培养孩子。合理的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科学高效。</p> <p> 最后的重头戏是程晓堂教授的《教研员如何给课堂教学把脉》主题报告。作为一名教研员,程教授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报告从听课前——听课中——听课后一系列活动,注意事项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并用课堂教学活动评析举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听评课为课堂教学把脉。</p> <p> 在听课中观察记录教师活动,教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观察记录学生的活动,学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到底学习有没有真实发生?这都是我们在听评课中特别需要关注的点。</p> <p> 程教授用以自己的听课记录为例,给我们讲授了他在听评课的时候关注的点:本节课的优点,本节课的困惑,本节课的不足,直观明确。而往往我们的听课记录,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评课的时候抓不住重点。</p> <p> 接着,程教授用课堂教学活动评析举例来解读如何评判教学活动。案例1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漫无目的,不真实,并且在新授课中的知识点在导入环节就全部呈现了,老师的话语多于学生,学生没有线索的猜,在设计猜的教学活动时,我们要给与学生线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猜。</p> <p> 案例2也存在线索不够的问题,当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学生能不能说出来?能不能做出来?如果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那就说明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不科学的,没有意义的。</p> <p> 案例3案例4存在的问题是重点模糊。案例3划线单词与实际重点讲的单词不一致,无法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判断。</p> <p> 案例5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课堂话语不明确,问题太宽泛,导致学生的回答不扣题,无意义。</p> <p> 案例6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反馈语言指示不明确,教师评价语言指向性不明确。课堂用语也是一门学问,如何合理的组织课堂语言,进行课堂互动也是需要教师下功夫去研究,去磨炼的。</p> <p> 案例7存在的问题是句子逻辑出现了问题,把事实当假设。我们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有逻辑问题,就是错误的,那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p> <p> 听课后如何给老师评课,并给出一些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是我们作为教研员老师必须要掌握的技巧,基于正确的理念,思想和方法进行的评课才能促进老师的成长。</p> <p> 程教授建议我们进行互动式评课,与老师充分展开交流。</p> <p> 听课教师,授课教师,教研员老师都参与评课,就课中的环节进行深刻的研讨,深度的互动式评课效果会更好。</p> <p> 程教授从真实案例出发,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有实质性的评课。 </p><p> 案例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