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朴塘风雨古桥 </p><p><br></p><p> 诗文/刘家玮</p><p><br></p><p>龙影横游朴水川,长虹飞渡架云巅。</p><p>惊鸿舞落黄花雨,晓雾渲迷翠竹船。</p><p>明帝乘风千里浪,汉王折剑九秋烟。</p><p>虽消往事成追忆,霸气仍存撼楚天。</p><p><br></p><p>注释:</p><p>1、明帝为朱元璋,汉王为陈友谅,传说朴塘桥是朱元璋部,在朴塘村为过河追击陈友谅部而建,曾取名破浪桥,为乘风破浪,战之必胜之意。</p><p>2、翠竹船,指古代朴塘河上曾经很盛行的一种交通运货或打鱼工具,即朴塘竹排,别称毛板船,制造材料以竹子为主,木料为辅。如今,朴塘河上依然还可以见到此种竹排。</p> <h3>朴塘桥又名破浪桥,位于原宝庆府新化县永固镇朴塘村(今隆回县岩口镇朴塘村),扼邵梅边境的水陆古道之要冲,为周边数个州府县镇之人的必经之道。又古属一方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故在从前,古桥之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络驿不绝,曾经颇为热闹繁华。</h3><h3><br></h3><h3>该桥以整体匀称,建造巧妙,跨度颇长,高大宏阔,雄伟壮观,气势如虹,古朴典雅,尤与九龙山景色搭配和谐,恰到好处的特点而闻名于世。颇具古人之描述:“天人合一,初月出云,长虹引涧”之胜状。因此,古桥所显示出的高度技术水平,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出了我地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h3><h3><br></h3><h3>然而,就是如此一座方圆百里之名桥,有关记录其始建年代的文字,却极为罕见。故始建于何时就众说纷纭了,有传始建于晋代,有传始建于唐代,有传始建于宋代。但当地广泛代为相传下来的口述,为始建于元明之际,且也无史可考,年代不详。</h3><h3><br></h3><h3>目前所知,明确有史记载,最早见于道光版《新化县志》.《宝庆府志》。因此,至少可确定朴塘风雨桥,建于清道光时期是无疑的。其次同治版《新化县志》亦有记录,所遗憾的是均未载明其始建年代。最晚为民国时期时任镇南乡乡长刘承汉、朴塘村村长蒋子玉,以及星塘彭祖德等本土乡绅倡导复修朴塘桥时,所留下的功德碑序文,此序史料研究价值颇高。</h3><h3><br></h3><h3>如碑文中载该桥最初乃相距二里处的开通寺高僧的行善积德之举,为南来北往行人渡河方便而建。此载虽未直接记录该桥的始建时代,但为开通僧侣所建应较为可靠。同时,也间接的说明了朴塘桥的始建时间。因朴塘古村开发较早,宗教文化非常发达,寺庙僧侣往往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他们有能力和意愿去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而建于宋宝祐年间(1253~1258)的开通寺,反映出宋时的朴塘村人口与经济繁荣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且又地处邵梅边境的交通、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迫于四方民众过往的实际需要,催生出一座桥亦在情理之中。因此,以参照一二里之外与之有着紧密相关系,相连相生的开通寺之始建时间为依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故而此桥应始建于南宋的可能性极高。</h3> <h3>朴塘桥属于典型的木石结构风雨桥,以粗大的圆木架就,每孔三至五根,直径为30至60厘米不等,梁上横铺木板作桥面,宽3.6米,长约64米。桥面之上筑木结构亭屋。有木柱架28排,两端延于桥面之外,全桥长69米,每排柱架有立柱四根,排列于桥面两旁,全桥联结,形成四个纵列,齐整美观。桥亭两侧置有凉板凳座,供过往行人憩息和乘坐,桥亭屋顶重檐翘角,盖覆青瓦,桥中央塑有关圣帝君,香火兴旺,闻名方圆百里。现被列为隆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交通文化遗产,乃湖湘古名桥之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