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沧口劫狱事件 其中两个当事人的一点逸事

蓝信钊

<p>  1942年在崂山的“青保”为了营救关押在沧口日本宪兵队的青保大队长高方先,对沧口日本宪兵队进行武装劫狱,劫狱成功,救出了大队长,又营救了被关押的几十名中国人。这次事件已载入青岛史册。在这次事件中有两位我认识的当事人,现在我讲一讲他们俩的一点逸事。</p><p> 一位是被营救者之一的王书和。当年,他在沧口的日本太阳鞋厂(即现在的橡胶二厂)工作。日本人对中国工人的压迫是十分残酷的,工作劳累不说,吃的是一种橡子面窝头,又苦又涩且难以消化,还很贵。工人们怨声载道。</p><p> 有一天,王书和找了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大洋八分”四个大字,把纸连同一个橡子面窝头钉在电线杆子上。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日本人的反抗。工人们见后拍手称快而日本人却恼羞成怒。当年日本人对这个八路军的“八”字是很忌讳的,就因为“大洋八分”中有个“八”字,便认为王书和私通八路,将他抓进了沧口的日本宪兵队。这个宪兵队是活着抓进来,却没有活着出去的。王书和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但王书和是幸运的,因为当时“青保”大队长高方先在与日伪战斗中受伤被俘,关押在宪兵队,他的战友们为了营救他进行了劫狱,劫狱成功,一同被关押的几十名中国人全部解救出来,王书和被解救出来后,一刻不停地顺着现在的永安路一直朝东北方向的湾头村跑去。当年这一带大部分是庄稼地和荒野。他就这样黑灯瞎火深一步浅一脚地拼命奔跑,结果连鞋跑掉了竟全然不知。一口气跑了十五六地,到了湾头后才发现自己的鞋没了,双脚血淋淋的,并粘上了许多棘刺,这一路是竟没有感觉到痛,可见他这一路是多么紧张。之后就躲藏了两年多,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回到橡胶厂工作。</p><p> 另一位当事人就是劫狱者之一赵培河。他在劫狱成功后又回到崂山继续进行抗日活动。他曾对自己的孩子讲:当年他带领他的战友们曾到橡胶厂仓库劫了一批日本人的胶鞋。这件事在李先良的回忆中未提及。抗日战争后,他便驻扎在沧口,那时他已经是一名军官了,他曾说过当时生活挺好,每顿饭两菜一汤。之后他又加入了国军,当了团长。在淮海战役中,他那个团被派往战场,由于当时他看到国民党没有什么希望了,便偷偷的派人联系解放军,准备起义。他这一作法遭到几个人的反对,他怕这几个人闹出乱子便把他们都捆了起来。最后起义成功,他的团被编为解放军的一个团,他仍然任团长。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准备把他那个团调到入朝鲜,由于多年的战争经历,他见过众多的死者,在他心中已有厌战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他决定不去朝鲜了,自行离开部队回到青岛。在“文革”中,由于他的那段国民党军队经历,被橡胶二厂的造反派定为历史反革命。他不服,由他的亲戚拿着他那解放军军官证明上访,在那个时代是无济于事的。免不了的就是批斗 ,乃至拳打脚踢。由于他戴着这个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他的子女就业都受到影响。直到“文革”结束,他这个历史反革命的帽子才摘掉,予以平反。有一次,他的儿子要找在“文革”中打他的那个造反派报仇,被他知道后,予以制止,说到:“都过去了,算了吧。”又过了几年,海峡两岸施行三通,有几个台湾老兵打听着找到他,一起叙叙旧。在他七十岁多时病逝,其实在他病逝前,有关部门有文件,对于像他这种情况的军官,有一定的待遇。由于他不知此事,所以也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不过有关部门后来补发了一定的资金,给了他的后人。</p><p>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的是这两个人在解放后成了邻居。在解放初期橡胶二厂为了解决职工的居住问题,盖了一批职工宿舍(俗称小红房)。王书和作为橡胶二厂职工,全家搬进宿舍,而赵培河的爱人也是橡胶二厂的职工,也搬进了宿舍。这两家就这样成了邻居。两人经常一起聊天,王书和业余时间好撒网捕鱼,经常给赵培河送几条鱼尝尝鲜,有时两人还会小酌一会儿,孩子们都知道他俩关系挺好。多年后,孩子们都参加工作了,有一次王书和与赵培河的孩子闲聊说到:“当年你们的爸爸救了我一命啊……”赵家的孩子这才明白王大爷和他们的父亲关系好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