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中午,我们抵达科隆。科隆是德国继柏林、汉堡、慕尼黑之后的第四大城市。瞧,那就是科隆大教堂!张导的手指向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科隆大教堂。这座天主教大教堂始建于十三世纪,从打地基到建成,历时600多年,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是世界上第三大天主教堂。仅教堂的两个尖顶高度就达9.4米! 下了大巴,时至正午。从教堂前的广场穿过,去我们午餐的餐厅。广场上涂鸦的街头艺术家正在聚精会神地画着。 这位在画各国的国旗,我看到五星红旗了!好激动! 依旧是在中餐馆午餐。餐厅的装饰很欧洲。午餐的时候被告知,我们将换导游。新换的导游叫刘宁,是上海人。原先的张导跟了我们9天了,也蛮辛苦的。 当天的中式午餐还是蛮丰盛的。2020年,由于新冠病毒的肆虐,欧洲的很多中式餐馆都面临倒闭。不敢想象,今后是否能在欧洲吃到这样的中式饭菜。 午餐后,穿过热闹的广场,前往科隆大教堂。热辣辣的太阳,广场上一个小水池竟成了孩子们戏水降温的好地方。 科隆大教堂(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塔高157.3米(大约相当于现代建筑的45层楼高),教堂被称为哥特式建筑的艺术典范。 教堂的正门是由精美绝伦的石雕妆点的巨大石拱门。大教堂以其轻盈、雅致的建筑造型著称于世,它不仅是科隆这座城市的象征,也是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科隆大教堂有80多个石匠,玻璃工,屋顶工和其他专家,他们不断地对大教堂建筑进行维护和修复。 1162年,日耳曼皇帝菲德利希巴勃罗斯出兵打到了今天属于意大利的米兰,把那里朝拜基督教的三个国王的骸骨抢到手,为了存放这些圣骨,遂决定兴建这座大教堂。直到17世纪,文艺复兴后期,教堂渐渐以哥特式建筑为主,有窗户、有漂亮的壁画和玻璃窗装饰画,比起之前只有石柱的古罗马教堂更显精致。高高的穹顶看起来就像能够直通天堂一样,据说教堂越高,离上帝就越近。 当时颜料工业已经比较发达,彩色玻璃绘画被普遍运用于教堂的玻璃窗。忘了在哪本书上看到过,教堂内部多壁画和彩色玻璃画,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老百姓大多是文盲,图画成了宗教传播的好工具(类似我们的连环画)。今天是周六,教堂内聚集了很多人。 <p class="ql-block">大厅两面六根柱子,是为了减轻重量。正在举行礼拜仪式,不得入内参观,只能在隔离绳外面录了一段视频,手有点抖。点击打开即可观看。</p> 大教堂的外观异常黑暗,像被烟熏了一样。 这是因为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煤炭供热。 此外,在大教堂旁边的火车站使用蒸汽机将近100年,故而使教堂的石块变黑。抬头仰望教堂,蓝天白云下,教堂的黑色身影似乎要倒下来压到你的身上。看见了吗?左手边那尊塔的上方还有一个脚手架,印证了教堂始终处于不断修缮中。 结束科隆大教堂的参观,来到街边,等候我们的大巴去往下一个景点。偶遇一队着粉色装束的游行队伍。刘导告诉我们,这是声援同性恋的游行(整理照片时才发现,队伍里还有一个穿着婚纱的女孩儿)。欧洲人的自由可见一斑。 德国,总体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8141万人口。1990年东西德合并,南靠阿尔卑斯山,北依莱茵河。德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皇室,各个小部落、有着各自的小君主。于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者的城堡便应运而生。埃尔兹城堡(Eitz),这是一座深藏在莫泽湖畔树林里、具有童话般色彩的城堡,坐落在Bachelor河上,最早是建于公元13世纪的一个瞭望塔。远眺城堡,有尖顶、塔楼、优美的线条和神秘莫测的森林背景交相辉映。 这是德国保存最完好的城堡之一,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修缮(不同颜色代表不用年代的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由于城堡隐藏在密林深处,所以从未受到人为的破坏和二战的摧残。 城堡至今仍是埃尔兹家族的私产,下图这座白色的房子里目前还住着家族后裔,现在已经繁衍至第33代。讲解员带我们从最右边的这幢房子进入参观。进入城堡里面,是不允许拍照的,但是讲解员非常尽职,讲解非常棒;我们的刘导翻译得也非常流畅。注意下图的台阶--这些都是用岩石搭建的。不得不感叹,800年前,在没有粘合剂的情况下建成这样的城堡,实属不易。 城堡内有大小80间房间,有壁炉、有十六世纪挂毯,挂毯上画的内容是城堡主人在非洲的所见所闻(下图)。客厅兼餐厅的楼梯木头还是十六世纪留下的。虽然城堡内规定不能拍照,转发两张驴友偷拍的照片让各位看官解解馋。用陶瓷制作的类似壁炉的保温装置(上图)。 结束城堡游览,我们前往下一站--莫泽河畔的科赫姆小镇。莫泽河是莱茵河的支流,流经特里尔。由于冬天经常发大水,水资源丰富,水源又好,加上光照充足,所以盛产葡萄。德国有13个产酒区,著名的雷司令白葡萄酒便是这里的特色。 没有口福享受雷司令葡萄酒,冰淇淋也不失为一种尝试。我们找了一家尚未关门的冰淇淋店休息片刻,一边品着冰淇淋,一边欣赏着街边歌手的弹唱,让我们疲惫的身心得到片刻的修整。 今天是最辛苦的一天了!驾驶我们大巴的司机与原先的张导刚刚磨合完毕,新来的刘导又遭遇了司机的新一轮抵触情绪。不听指令,不止一次开错路(波兰司机的手机太老土了,GPS好久没更新了,还特别固执地不听从刘导的GPS指挥)。用张导的话来说,这孩子真不让人省心!等我们饿得前胸贴后背地赶到圣文德尔小镇下榻的酒店,已经近晚上10点了。拉着行李箱走过台阶路,入住的这家庭院式的酒店倒是让我们眼前一亮,暂时忘却了旅途的劳顿。 安顿停当,我们去预约好的饭店用餐(中式自助餐馆的老板娘一直等着我们),途径小镇上的教堂,就在酒店的旁边,竟也是这么威严!深蓝,依旧是摄友们夜晚的最爱。 6月30日,一大早起来先逛逛这个美丽的小镇。昨晚深蓝下的教堂原来长成这样啊! 酒店旁巧遇可爱的小女孩儿,在征得同意后,拍下了这张照片。女孩儿很配合,美丽的金发随意地飘洒下来,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在酒店旁的小雕塑前凹个造型(右上角光影大师露了半手)。 好喜欢拐角这个街景,顾老师的优雅与餐吧的环境好搭。 昨晚太晚了,都没好好看看我们的酒店。大厅是一个阳光房,我们在这里用早餐。我记得昨晚拿到客房钥匙后,我们房间的空调怎么也打不开。紧急求助刘导,试了几次也打不开!在遭遇热浪袭击的德国,没空调怎么行?不甘心的我还是想试试。打开房门正好看见一帅哥(酒店服务员),忙招呼他来我们房间看看,用微信翻译器说明了情况,帅哥笑了,指了指拉上窗帘的窗户问:窗户是开着的吗?Yes,没有空调再不开窗那不得热晕过去啊!帅哥走到窗前,关上了窗户,这时候房间的空调自动打开了。哇!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机械装置!人家把环保理念直接运用到民用装置上了!只有在密闭的空间,才能打开空调。能源不浪费啊!好喜欢这个酒店!给五星好评! 依依不舍告别漂亮的酒店和美丽的小镇,拉上拉杆箱,我们又出发了。 今天的第一站是特里尔。特里尔位于欧洲中心充满魅力的莫泽河谷地带。在欧洲,特里尔是排在伦敦、巴黎、罗马之后的第四大古都。这里也是无产阶级的领袖卡尔.马克思的故乡。图为中国共产党人在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赠送给德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人物雕塑--《伟大的行者-马克思》。塑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雕像重约2.3吨,高4.6米,连同基座总高5.5米,寓意着他诞生的日期。凝视马克思塑像,长发、长须,左手拿着一本书(是《资本论》?),右手习惯地放在胸前,着一袭欧洲最普通的长大衣,衣摆飘扬。他似乎在迎着世界风云变幻,充满沉思,但步伐坚定地向前行走。 位于特里尔市布吕肯街10号的马克思故居,是一座灰白色的3层楼房,淡黄的粉墙、棕色的门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当时德国莱茵地区的典型建筑,始建于1727年。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个律师,家资殷实。1818年起,他们家租用了这幢小楼,同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在这里。 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以近10万帝国马克从私人手中买下了这座当时已改为铁器店的马克思故居。以后将其改建成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1933年,德国纳粹上台,故居被没收,文物被洗劫一空。直到1947年5月5日,马克思故居被辟为纪念馆开放。有木有看到图中右上角大写字母MAO的边上是毛泽东的头像? 2018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特里尔市政当局又对它进行了全面、精心的整修,2018年5月5日以全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修缮之后的马克思纪念馆,展品更加简洁、明了,多了许多数字化时代的元素,马克思似乎与这个时代更接近了。下图中七个玻璃瓶,标志着马克思被逐之后在这七个国家之间流亡的各个时段。 <div><div><br><div>展室里陈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身铜像。他们肩并肩地站在一起,深邃的眼神凝视着前方。他们能否预测到200年后的今天,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论》再度成为年轻人追捧的著作;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学说最后竟然是在东方、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实践。<br></div></div></div> 走过安静的小院,前往二楼参观,但愿我们的到来没有惊扰到老马(图中马克思塑像)。 每年都有十万左右的各国游客慕名来到这里,瞻仰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奠基人的故居,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国游客。红色之旅,不能缺了红色。以二楼的这堵墙做背景,是不是很应景?刘大师这位中共老党员此时此刻是否心潮澎湃? 告别马克思纪念馆,我们前往午餐地点就餐,沿途的时装窗吸引了队伍中的女士。 今天是周日,广场上又搭起了集市帐篷。爸爸妈妈都带着孩子们出来玩耍,瞧这兄弟俩,哥哥的镜头感超好! 这位爸爸在认真地给女儿讲故事。 这是妈妈带着孩子在挑选画作吗?瞧这专注的神情! 坐在售货亭上的女孩儿是在接受下面这位男孩儿的膜拜吗?哦,我要醉了! 午餐地点到了,这家中式餐馆叫--李鹏? 午餐后,我们前往参观特里尔大教堂。大教堂(又称圣安东尼教堂)和圣母教堂,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大片古罗马建筑,这些建筑大都建于公元4世纪,是德国最大的早期基督教建筑之一,也是德国特里尔的世界文化遗产。 12世纪之前,对教堂的改造一直将南半部分的石造建筑兼收并蓄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教堂是建于1235-1260年间的建筑。在这里德国和法国的建筑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下图为圣母教堂大门。大门前立了个牌子,好像不能进去参观。于是我们进了旁边的圣安东尼教堂。 古朴的罗马式大教堂在德国堪称罕见,之前在欧洲看见的多半是哥特式或巴洛克式教堂。圣安东尼教堂是建于15世纪晚期的教堂,将早期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被认为是哥特式建筑中最早、最重要的代表作。身处这些古迹之中,仿佛依稀触摸到古代先人的脉搏,不得不感叹时间的流逝。 特里尔教堂跟我平时见到的教堂最大的不同是内部雕塑很多,但油画却很少。这里的每一座雕塑都有故事,只是来不及一一细考。 这座建于15世纪晚期的古老教堂,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中纤巧华丽的洛可可式主圣坛。教堂圣坛需要更上一层楼,所以教堂有上下三层,圣坛上精致的雕刻像众星拱月一样簇拥着内里神圣的十字架……这就是圣坛内部金灿灿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了!是不是格外的与众不同呢?与圣坛相对的是更加精美的半圆形拱廊。<br> 从半圆形拱廊往上看,圣坛上的穹顶,雕刻精细,非常漂亮! 特里尔的罗马教堂不仅是德国最古老的教堂,而且是西方文明最壮观的历史见证之一。就像人们如今所看到的那样,教堂最初就建在离大集市不远的地方,其装饰艺术集罗马时代至19世纪德国雕刻成就之大成,令人赞叹不绝! 教堂内的管风琴造型与众不同,是教堂的一大特色。刘导告诉我们:十多年前,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经邀请从维也纳学成归来的管风琴女演奏家,在国家大剧院演奏过管风琴。为了普及高雅音乐,李岚清还著有《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一部有纪传体音乐史性质的书籍,有机会去找来看看。 离开教堂,我们来到“黑门”。特里尔建于公元前16年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统治时期,距离最初的凯尔特人圣所不远。公元3世纪末,古罗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将它作为其宫廷所在地和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首府。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特里尔相继建成了许多历史性建筑。"黑门"是罗马城的北大门,由于几个世纪的风化、烟灰和尘埃使大门变得漆黑,"黑门"的名称便由此而来。看着黑门前搭起了舞台,今晚这里又将迎来一场露天音乐会。<br> 下午,我们离开特里尔,来到袖珍王国卢森堡的首都卢森堡市。卢森堡市不仅是欧洲和世界的金融重地,也是世界最美的花园城市之一。这个国家的70%国土被森林所覆盖,被誉为“森林里的千堡之国”、“欧洲最美丽的阳台”。首都卢森堡市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3世纪就出现城堡,公元963年,当地贵族又在原古堡基础上加建了要塞城堡,并被认为是卢森堡城的雏形。俯瞰卢森堡最初的雏形,感觉闯入了小人国。 宪法广场。广场中间高12米的英雄纪念碑及其顶端屹立的金色少女雕像引人注目。纪念碑是1923年为纪念在一战中阵亡的3000多名卢森堡战士而建的。碑顶手持橄榄枝、注视着脚下热土的金色少女雕像被视为自由和国家主权的象征。 碑下基座上有两尊雕像:一尊是横卧在平台上已逝去的女士,另一尊是坐在其身旁沉思的男士,悲壮的画面、无言地控诉......袒露出卢森堡人追求和平的真心。 佩特罗斯大峡谷闻名于世,宪法广场制高点是大峡谷的最佳观景台之一。峡谷之上连接两岸的110座造型各异的桥梁又是一道风景线,以女大公名字命名的夏洛特女士公桥(下图后面的石桥)和以首位本国大公名字命名的阿道夫桥(张老师倚靠铁栏杆的桥)最为著名。 位于宪法广场对面的圣母大教堂竖有三个尖塔,门饰呈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兼容的复合型艺术风格。教堂建于1613—1621年间,原为教会学校。1935年扩建为教堂,其顶部三个尖塔是后来添加的。1953年4月9日卢森堡让大公和比利时公主约瑟芬·夏洛特的婚礼就在此教堂举行。2012年10月20日,卢森堡大公储纪尧姆和比利时女伯爵斯蒂芬妮也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宗教婚礼仪式,更为这座教堂增添了神圣色彩。也许是有点审美疲劳,也许有点累了,大部分驴友没去教堂内部参观,而是找了一家啤酒吧休息。尽管点了酒精含量很低的啤酒,只喝了两口便有点晕乎乎的。 走过圣母教堂北面的土姆广场就看到了卢森堡大公府,它建于1244年,原是统治卢森堡的历任外国统治者在卢森堡的行宫,直至1890年卢森堡有了本国大公阿道夫,这里才成为大公府;这是一座西班牙摩尔式3层楼房,线条简洁,墙体淡雅,只是房顶竖有18个大小不同的尖塔,塔顶装饰着各种花纹的金色尖针,显得别具特色。 大公府门前值守的卫兵,表情严肃、目不斜视,他们的换岗仪式很有趣,夸张的步伐、木偶式的动作,如同上演一幕默剧,吸引了很多游客。这让我想起了刚到希腊的时候,在雅典宪法广场看到的类似一幕。 下午17:15教堂集合,晚餐在这家新帝苑酒家用的中餐。由于餐馆门口遇到黑人不良分子三三两两聚集在那里,导游关照我们小心手机被抢,不敢在饭店门口拍照,就在饭店里面拍个餐厅名字吧。 是夜入宿的酒店。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喜欢昨晚的酒店。 7月1日上午8:30时,我们出发前往海德堡。出发前,为我们服务了10天的司机师傅即将跟我们告别。我们这次旅行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换导游、换司机。张总有魄力!我们旅行团真牛啊!不过,要与司机告别了,还真有点不舍!图为团队成员与波兰司机(中间这位)合影。 乘坐大巴前往海德堡。途经凯撒斯劳滕美军基地,遇见天空上翱翔的美军飞机。摄影菜鸟来不及抓拍飞机掠过的瞬间,在此借用一下苏大师的照片--《凯撒斯劳滕上空的美军飞机》。 行程两个半小时抵达海德堡,我们先到这家中式餐馆午餐,大腹便便的菩萨在门口笑脸相迎。自从刘导接管团队以后,我们已经开始适应中式自助餐了。 <p class="ql-block">下午一点我们前往海德堡。海德堡市位于德国南部斯图加特和法兰克福的巴登-符腾堡州,清波荡漾的内卡河(莱茵河的第四条大支流)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秀美的海德堡是内卡河畔的文化古城,曲折而幽静的小巷沟通着古堡和小河,充满了诗情画意。非常喜欢行走在这样的小巷。静谧、干净,是不是很享受!难怪有人说海德堡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发源地和浪漫主义精神圣地。</p> 这拉杆车原来是用来装垃圾哒!车上挂了好几只环保袋,里面的垃圾都已经过分类。这位看上去应该是奶奶级的人物了(头发都白了),但是这身短打扮真的很飒! <p class="ql-block">古堡必看三件套之1--内卡河拱桥。内卡河畔卡尔特奥多拱桥,是去海德堡古堡的必经之路。这座桥有九个拱门,拱桥原先是木质的,现在是石桥。第一次改建是在1784年,第二次改建是在二战之后。</p> 来到拱桥上面,桥面宽阔,留个影吧!照片上的张老师沉稳、帅气!关键是照片得到了小芬姐的肯定! 桥头的猴子雕塑。据说这里的原住民是猴子,这个金猴子手里拿着的是纸币,猴子的右下方是老鼠(拼图下方两只小老鼠雕塑),表示当时随处都是钱。这让我想起了历史课上老师描述我国北宋富裕时期,据说穿铜钱的绳子烂了,钱掉在地上都没有人捡。 桥的一端是选帝侯卡尔特奥多的塑像,当年就是他下令建造的这座桥;另外一端是希腊女神雅典娜的塑像。 在桥上抬头仰望王座山上,一座红褐色古堡遗址清晰可见。红色砂石所建的海德堡古城堡位于青色的王座山上,马克吐温曾将其评价为 “残破而不失王者之气,如同暴风雨中的李尔王”。 走过大桥,来到位于集市广场的海德堡市政厅,如今看到的市政厅是建于1701年的新市政厅,旧市政厅在1689年毁于法国军队之手。阳台栏杆是洛可可风格的,市政厅是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老头儿是在集市摆地摊儿的吗?苏大师付了他2欧才让拍照的。赶紧蹭拍!老头儿头发花白,身体倒挺健硕!朋克风格的装束,有点形象大师的艺术范儿! 我们来到残垣断壁的海德堡遗址,由于当时没有很好的粘合剂,石头与石头之间就用黏土做粘合剂,不经炸。400年前(十七世纪)就被法国人破坏了,古堡不是被烧毁了,就是被炸碎了。由于海德堡曾经立法规定对老建筑只修不建,所以这些建筑留下了不同年代修缮的痕迹。 海德堡伊丽莎白门,这里是王宫的后花园,为海德堡国王约翰乔治五世送给新婚妻子18岁生日的礼物。门楣上有夫妇二人的雕塑(左边是王后,右边是国王),门框左边有一个钥匙孔,据说只有皇后才拥有打开花园的钥匙。1871年花园被法国人炸破。 古堡必看三件套之2--巫师的牙痕。在古堡入口处,见到了传说中留有巫师牙痕的门环。据说咬断门环的人就能得到城堡,当然她最终也没能咬断坚固的门环。还有一种说法是以此印证拥有600年历史的海德堡医学院牙科专业在业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城堡始建于13世纪,历时400年才完工。因建筑风格不断变化,形成了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文艺复兴式的三种风格的奇妙混合,充满了浓郁的人文艺术气息,为德国文艺复兴时代建筑的代表作。下图左边是一些早期的建筑,中间是城堡内保存得最完善的建筑腓特烈馆,墙上可见多位皇帝雕像,建筑风格混合文艺复兴时期及巴洛克风格,雕饰十分精美。位于腓特烈馆右侧(插有黄色旗子)的是奥托海利西馆。 近观奥托海利西馆,其上半部只剩墙面、下面则是海德堡药物博物馆。直至今日,国际新药规章制度制定等会议仍会在这里召开,可见其权威性。 我们进入药物博物馆参观。这里陈列了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盛行的药草和一些制药的器具,并还原了各个时期德国药店的场景,竟然与中国的中药房十分的相似!原来草药不是中国的唯一啊!想起中国有句俗语叫:500年前是一家,药物起源竟有着共同的渊源。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老祖先讲辩证,形成了一套中医哲学;西方人讲精细,有效成分提纯,发明了生物和生化制药技术,中西医也许就是这样分离的吧?下图是皇家药房的标志,狮子手里握着的棍子长得有点像我们捣中草药用的椿子。 这是当年从原始植物中萃取药性的提纯装置,旁边还存有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曲颈甑、冷凝管、接液容器、烧瓶、过滤装置……在18世纪中期的德国,药物化学基本取代了古老的天然药物。当李时珍四处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忙着撰写《本草纲目》时,远在万里之外的德国药剂师们也在尝遍百草,垒炼丹炉……在海德堡药物博物馆里,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医学先驱者与李时珍极为相似的求索过程。 药房发展后期开始用玻璃器皿或瓷器来盛装药品,这里是存放药品的地方,小窗(有光亮处)是售药的窗口。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的基本人体结构图,解剖学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还有1826年的处方。</p> 在城堡的地库中保存着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桶(Grosses Fass),整个酒桶直径大约有三层楼高,深度大约为10米,可装下多达22万升酒。据说至今里面还存有葡萄酒。 <p class="ql-block">小矮人皮寇(PERKEO),因为生来酒量惊人,可以一次喝18 加仑,跟国王打赌说喝酒如喝水,于是国王就让他看守皇家酒窖。皮寇常年以酒代水,看了一辈子的酒窖。晚年后因病就诊,医生让他别再喝酒了,结果一喝水,第二天就死了。死后被国王封为酒神。</p> 古堡必看三件套之3--神奇的脚印。走出古堡,我们来到城堡后方的平台--谢菲尔阳台,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脚印。传说王后与人偷情,有一天幽会的时候刚好国王提前返回王宫,这位情人情急之下只能选择跳窗出逃,于是留下了这个脚印。为了追查王后的情人,国王召集所有王公大臣前来验证,谁的脚与这个脚印正好合适,谁就是那个逃跑的情人。出于好奇,驴友们一个个试了试,貌似大家的脚都合适哈! 平台视野极佳,海德堡美景尽收眼底。难怪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说“我的心遗失在了海德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海德堡是他见过的最美的地方。中国诗人冯至也在海德堡留下了求索的脚步——正如常言所说,没有一部世界文学史可以略过海德堡。 离开古堡,我们前往著名的海德堡大学,途径这栋称之为“骑士之家”的建筑。这栋建筑建于1572年,由于当初被法军征作军事指挥部,故称为海德堡这座城市唯一没有被破坏的建筑。现在这里是一个餐馆。 沿着传说中的哲学家小径前往海德堡大学。哲学家小径是一条约两公里长的散步小径。因其风光宜人,在历史上颇受教授、学者和哲学家们的喜爱,他们经常于此地徘徊,捕捉思想的灵感,故名哲学家小径。那天可能是因为走了太多的路,貌似没捕捉到任何灵感,只是觉得累! 海德堡大学始建于1386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继布拉格和维也纳之后开设的第三所大学。海德堡大学脱胎于巴黎的Sorbonne大学。原校名叫鲁普莱希特-卡尔大学,这是为了纪念两位办学名人。下图这座建筑俗称老大学(Alte Universität、Old University ),建于1712年,之所以称老大学,可能是相对于它附近的20世纪新建筑(新大学)而言的吧。<br> 以下黑白图片,均为借用苏大师拍摄的海德堡大学照片。海德堡大学最初设立神学、法学、哲学和医学四个专业,基本按照巴黎大学的建制设立。十六世纪的下半叶,海德堡大学就成为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2007年10月19日,德国第二轮“精英大学”评选最终揭晓,海德堡大学成为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 <p class="ql-block">由于海德堡大学最初创建的时候是一所神学院,学生大多是儿童,而且基本都是些十二、十三岁的男孩儿,难免调皮捣蛋生惹是非,下图三楼为惩罚违反校规学生的的禁闭室,也被称作“学生监狱”。</p> 在禁闭室大门口留影的苏大师是不是带点调皮捣蛋的样子? <p class="ql-block">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建于1901年。不过图书馆的历史几乎与大学是同期的(1386年),所以也是德国历史最长的大学图书馆。当初图书的主要来源是大主教、教授和选帝侯等的捐赠。这座红色砂岩的图书馆,建筑风格借鉴了海德堡城堡的颜色和特征元素。</p> 文艺复兴加巴洛克风格的图书馆正门,黑白照片更加凸显了图书馆的悠久历史。下图左下角方的德文Universitäts Bibliothek显示大学图书馆的字样。事后才知道图书馆是可以进去参观的,很遗憾我们没能前往。海德堡浪漫之行,止步于海德堡大学图书馆。 在享用了中式晚餐后,当晚入住这家酒店。 7月2日,上午9:00时,我们离开酒店前往巴登巴登。途径郎朗新婚妻子吉娜的家乡威斯巴登市。巴登弗兰登堡州,是德国最重要的机械制造基地,占德国所有企业量的99%,基本都是家族企业。德国8300万人口,36万平方公里,大众、宝马、西门子这样的企业只占了1%,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基本都在巴登弗兰登堡。由于我们的大巴泊不进去,只能在附近停靠,原本要走一段路,考虑到队里有3个拄拐杖的腿脚不方便者,在导游的游说下,我们得以免费搭乘一站公交车。 巴登巴登是著名的度假胜地,位于黑森林西北部的边缘上的奥斯河谷中。城市沿着山谷蜿蜒伸展,背靠青山,面临秀水,景色妩媚多姿。18世纪末,这个城市就有了今天的声望。沿途的野鸭自由地嬉戏着,画面有点国内江南水乡的味道。 这里居然有一尊柏辽兹的雕塑。埃克托·柏辽兹 Hector Berlioz (1803-1869),法国作曲家,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柏辽兹一生致力于标题音乐创作,并创造了“固定乐思”的创作手法。代表作有《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管弦乐《罗马狂欢节序曲》《李尔王序曲》《海盗序曲》,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阿尔瑟斯特》、《特洛伊人》,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等。所著《配器法》被世人推崇为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典范。 在德语里,“巴登”是沐浴或游泳的意思。这里曾经是国王威廉的澡堂,如今仅留下一个长廊,长廊前是威廉的塑像。迄今为止巴登巴登还留有各种浴室。得知我在巴登巴登,朋友圈里好友问我有没有去体验一下男女共享浴场?还说值得去体验一下的。好吧! 1838年,法国人爱德华·贝尔纳准备将巴登巴登变成欧洲的夏都。他成立了伊费茨塞马俱乐部,颇受社交界的欢迎。现在这里仍是著名度假、旅游、休闲之地。这里共有十多万人口,以老年人居多。下图为赌场,楼上是音乐厅,郎朗每年会在这里举办音乐会。 赌场原先是王宫,经刘导协调,我们得以在此拍照留念,但仅限一楼大厅的前台客服场所。 依然是乘坐了一站公交车,离开巴登巴登,我们在皇城酒家用餐后,赶赴下一个景点--滴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