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尽力了就好

宁静致远

<p> 做人问心无愧就好</p><p> 做事尽心尽力就好……</p><p> ——题记</p><p> 说起自己对舞蹈的爱好,与自己所从事的法律顾问工作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舞蹈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它具有雕塑美.造型美,形体美的特征,而且是经过提炼、美化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p> <p> 用舞蹈动作、舞蹈造型、舞蹈动作的组合、舞蹈者对舞蹈的表现力以及舞台的灯光、背景等来展示其舞蹈的魅力。</p><p> 而我从事法律顾问工作是规范性、严谨性、逻辑性很强的一种职业,它需要认真查阅案卷、密切关注、冷静分析企业在一切经济活动往来中的一切法律问题,并且运用自己的法律思维、法律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p> <p> 我很热爱自己的职业,也很喜欢舞蹈,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p><p> 也许从小深受母亲的影响,(母亲是教师,能歌善舞),大概是因为母亲的遗传基因吧,自己对舞蹈真的有一种特别的感悟。</p><p> 记得小时候(大约五、六岁吧)母亲经常带我从重庆九龙坡的杨家坪去解放碑的的红旗剧院、解放军剧院观看歌剧、舞剧、芭蕾舞剧。(乘车时间从杨家坪到到两路口再转车到解放碑大约需要一小时左右)。每次看完回到家已是深夜了……</p><p><br></p> <p> 至今记得最清楚的剧目有:芭蕾舞《天鹅湖》、歌剧《红珊瑚》、《江姐》等,大剧院舞台的灯光、舞台背景、以及演员的服装到演员的表现力以及高难度的技巧,对我们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最美好的艺术享受。尤其是芭蕾舞《天鹅湖》至今在我脑海里还留下了这样一组画面:在苍茫的夜色中,一群美丽的天鹅浮游在波光粼粼的天鹅湖上,领头的天鹅头戴花冠,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下,她们翩翩起舞,上岸之后一个个都变成了美丽的少女……</p><p> 那绝美的舞姿,时而凄婉、时而欢快的旋律为我们呈现出来自天鹅湖故乡的纯正古典芭蕾的梦幻之美,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p> <p> 当一些著名歌唱家王昆、郭兰英等来重庆演出,母亲也会带着我去观看。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她们的演出地点是在杨家坪的长江剧场。那时她们演唱的票价是每张票0.5元,五十年代末期,有多少人家会花这个钱去看演出呢!</p><p> 她们演唱的歌曲都是经典老歌,如“绣金匾”、“南泥湾”和歌剧《白毛女》《江姐》中的选段,她们每唱完一首,观众席上热烈的掌声不断。</p> <p> 时至今日,我一直都很怀念去大剧院观看舞剧、歌剧的环境和氛围。现在去大剧院观看演出的机会少了,但当我后来去珠海人民大会堂观看话剧《雷雨》,观看中国武警部队男子合唱团的演出时,我才找到那种久违的去大剧院观看演出的感觉,这种感觉太令人享受了……</p> <p>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苏关系处于正常化的时候,母亲学校与苏联专家举行联欢,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她们跳的是一个乌兹别克舞蹈,那华丽的服装,漂亮的头饰,欢快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都令我羡慕不已。(那时母亲只有30多岁,正是跳舞的年龄)。我想,我对舞台艺术的感觉就是从那时候形成的吧。</p> <p> 也许正是小时候受到的这种熏陶和影响,使我对音乐、舞蹈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不管是自己当演员演出也好,还是当舞蹈编导也好,或者后来去教跳舞也好,都是发内心的感受和对艺术的执着去唱、去跳、去编,尽力去做好!</p> <p> 记得我的第一次演出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我刚好上初中(重庆市育才中学,不过那时候叫20中)。当时学校有学生四千多人,那时正是八个样板戏普及的年代,学校成立了文工团(那时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而且要经过考试才能进入该团。宣传队的指导老师是重庆西师声乐系毕业的冯继秀老师,冯老师从师于老郭老师(老郭老师曾经是郭兰英的老师,以前在中央实验歌舞剧院工作,因为是右派,才下发到西师的),当时我也有幸亲自得到过老冯老师的指导。</p><p> </p> <p> 为了参加重庆市样板戏的汇演,我们学校排练的是100人的大型交响乐《沙家浜》,我担任沙奶奶一角。为了排练我们停课一个月,吃住都在学校,我跟老师学唱腔,学表演,学京剧的咬字吐字,当时只有16岁的我,要学老人家的动作,走路的姿态,真是太难了。由于老师教的好,加之自己的刻苦吧,竟然把沙奶奶这个角色演得惟妙惟肖,交响音乐沙家浜我们学校排练了五场:序曲、军民鱼水情、授计、斥敌、胜利,而我的演出就占了两场。正因为演了沙奶奶这个角色,以至同学们都不叫我名字,干脆沙奶奶了。</p> <p> 初中毕业后响应老人家的号召去了广阔天地,在那里参加了公社宣传队,并担任队长。这时充分展示了这方面的才能,编、导、演集于一身。有一次参加区里的文艺汇演,一曲《光辉照儿用向前》被选拔到资阳县文工团,与专业演员一起参加排练,准备参加整个内江地区的文艺汇演。在团里我担任了歌剧《龙湾新歌》中的妇女队长的角色,同时还要参加表演唱和舞蹈的排练,虽然累,但快乐着。与专业演员一起排练,一起参加演出,学到了很多演出技巧和以前不懂的东西。</p><p>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表演唱,载歌载舞的,正因为这种喜欢吧,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代表企业去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我演唱了一首湖南民歌《採槟榔》,一群女孩子给我伴舞,我边唱边跳,与伴舞的演员一起互动,最后获得了优秀演员奖!</p><p><br></p> <p> 在企业组织的《企业杯大奖赛》唱歌比赛中,一曲《幸福在哪里》夺冠,荣获一等奖。</p><p> 回忆1987年在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读书时,代表学校去参加韶山区举办的《杜鹃杯》歌咏大赛,为了这次比赛,每天清晨我都去青年水库练声,并且坚持了好长一段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曲《祖国啊,我永远热爱您》,荣获一等奖。</p><p> 我想:正是这种演京剧、歌剧和表演唱的经历,对我日后的舞蹈创作有了很大的帮助吧。</p> <p> 最重要的是一个舞蹈构思出来后,在排练中要给舞蹈者们讲解自己的创作意图,启发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自己还要反复做示范动作。特别是对担当独舞、领舞,双人舞的演员要求会更高,自己做示范动作的时候更多,也更累,特别是要把群舞演员的动作训练得协调一致,更是煞费苦心,但我认了,只要自己尽力了就好。</p> <p>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也逐渐从幕前转到了幕后,除了做好法律顾问工作外,很多精力还是放在了舞蹈编导上。</p><p> 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招工进厂编的第一个舞蹈是一个傣族舞《孔雀向往的地方》,那时企业经费比较紧张,上面的衣服是紧身的体恤衫,下面的筒裙是用工会的彩旗做的,但演出后还是得到观众的好评。在此基础上,我又编了一个傣族舞《金色的秋天》,这是文工团乐队的一位同志创作的一首曲子,根据舞曲的风格变化以及自己的创作意图,编出了一个三段式(从优美到欢快,再由欢快回到优美)的舞蹈,后来这个舞蹈代表企业常德地区的文艺汇演获得了创作、表演二等奖。</p> <p> 从那时候起就更加喜欢编舞了。每次企业要组织什么演出或是参加市里的大型文艺演出,厂工会就要把我从审监处暂时抽掉到工会上班,专门负责舞蹈的编导和排练。至今回想起来,这么多年来不知编了多少舞蹈,比较满意的作品有《丰》、《踢踏与旋子》、《雨中花》《雪山情》、《走在山水间》《兰花花》、《鸿雁》《西湖春》《妻子》《蓝色的香巴拉》等,从开始对音乐的理解,对动作的设计,舞蹈队形的舞台调度,服装的考虑,灯光怎么运用(给灯光师建议),音响的效果(给音响师建议)所以一个好的舞蹈的创编是很不容易的,但因热爱,我都尽力去做,无怨无悔。</p> <p> 现在由于年龄的缘故,颈椎、腰椎问题都很严重,(颈椎4.5.6节严重骨质增生,腰椎膨出、突出、滑脱都有)膝关节也不好,犯病时红肿发炎,坐下去不能起来,起来了又不能坐下去,后来看医生往骨头缝里打针,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恢复正常,医生告诫我不能做下蹲的动作,不要爬山走平路,腰椎不能用力,因为滑脱太麻烦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每天坚持跳舞教舞,学习新的舞蹈,录舞蹈视频,因为喜欢、因为热爱吧。</p><p><br></p><p><br></p><p> 人活着总得要有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更要有健康快乐的心态,也许很多舞蹈动作没有年轻时做得好,也许对一些有难度的动作会力不从心,或者根本做不到,但只有我尽力了就好!</p> <p>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凡事只要自己尽力就好!</p><p>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这是我目前的心态……</p> <p> 舞蹈《丰》,经典回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