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山龙门胜景

刘相琴

<p>西山,东临滇池,是一条数公里长的大断层。在此断层南侧,有一条叫“龙门”的石窟,是用人力从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钻打凿出来的。</p> <p>西山龙门石窟,结构讲究,刻工精细,包括石刻、平台、石坊、亭台、石室、神像、室壁等等,也包括室内的魁星、文昌、关圣等,皆就石岩凿成,巧夺天工。</p><p>石道途中,有隧道,呈螺旋宛转,高约与人等;有石洞,形状若窗,下临深渊,惊人心魄;还有“达天阁”“凤凰衔书”“别有洞天”等;山顶有座“魁星阁”,山下有“三清阁”。站于这些观景平台,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p><p>在“达天阁”石坊上雕刻着“龙门”二题字,人们故称此为“龙门”。龙门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组织70多户石工,花了22年才完成的。这样用一生凿岩造窟的精神,实在不逊色于神话中的愚公移山,很值得今人景仰!古来民间所谓“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传说,便是源之于此。</p> <p>龙门,被誉为“西山诸胜之冠”,海拔约2414米,距滇池水面约400米,是整个龙门石窟之精粹所在。</p><p>坐索道吊椅上山。吊椅在树梢穿行,用脚拂弄树梢,惊喜之心顿时激荡,似乎自己也像金庸笔下身轻若燕的郭靖们那样飘逸而上。而山风呼啸,树木都得意摇曳,飒飒作声,正演奏着美妙雄浑的交响乐。</p><p>来到龙门石窟入口,一副对联:横批:龙门飞峙;上下联:万丈苍崖云横绝顶,千寻绿水月印澄波。――似在勾勒景点的特色。</p> <p>先是上坡,攀爬至顶,俯仰上下,对“龙门飞峙”已有些感觉。说白了,此地就是千仞石山,很少见到泥土。整座石山就是一面墙,有石纵身欲跳的,有礁扑面而来的。若能攀到最高处,大概也能体验到游云浮头顶、“离天三尺三”的惊悚。怪石嶙峋,如虎踞似僧蹲,像石臼若竹笋,都鬼斧神工的。而龙门石窟就是在峭壁乱石上开凿的,左转右折,除了折转处的休息台,都是石阶直上或直下,向游客展现无限风光在绝壁。而石阶已经被游人磨得油光闪亮。看看上下走道上的人们,我联想到陆定一的《老山界》中对陡峭险峻山路的描写:上面的人的脚在下面的人的头上;山路上火把呈“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是星星。――这儿也是这般模样,所谓西山龙门石窟“万丈苍崖云横绝顶”。</p> <p>立于休息台往下看,直跌下去的峭崖上,大小树木们不是直上,而大多是横着伸展岀去,悬于空中,犹如体操健儿,手撑竖杆,凌空飞横身体;也像是停在崖上的雄鹰,正欲展翅奋飞,横渡滇池;向上看,危石悬于头顶,悚然似欲入怀,而大树横梗走道,却正好成为一把把遮阳伞。</p> <p>走进遥骋亭、浩然亭,扶栏遥望五百里滇池,水气与阳光交互作用,使湖面有些迷茫,但更显无涯与壮阔,使游客胸怀为之开阔、激荡,正如浩然亭所书对联“放目有心追日月,开怀随意揽乾坤”。俯视滇池,犹如一湖水银,阳光下星星点点闪烁光芒,想来湖面应该有微波轻漾。这儿那儿也有一些水面,可能是受到某一股较大的风的吹扯,被吹扯成若干白色线条状,泛着一片白光。云遮太阳,阴影投到湖面,使湖面星罗棋布呈现很多千姿百态的黑色倩影,而阳光照耀的湖面则呈蓝色;天上阴影在飘移且改变,湖面的蓝黑倩影也随之移动且变幻。这也是难得一见之景观。游龙门石窟,单俯视滇池,风光就让人享受不尽。</p> <p>“达天阁”的中柱所题对联云:“举步维艰,要把脚跟站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景点游览,“站稳、放平”都没有问题,生活中事业中,特别是在“高处”之人,是否能“站稳、放平”,从而实现“跃龙门”愿望呢?</p><p>王安石游褒禅山山洞后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走这石窟“举步维艰”,也可算是“险远”之地吧,也需要一定体力,一些辅助之物,更需要积极情志,若能再有点毛主席那样的“乱云飞渡仍从容”,攀登完这“无限风光”的“石窟”,自然会有更多值得回味的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