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字字乾坤 千字文】 导师 蔡红铮</p> <p>各位学长好!我是本次社群的授课老师蔡红铮。很高兴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在社群里面分享《源解千字文》。</p><p>接下来我会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解《源解千字文》的教学特色、授课原则以及《千字文》的第一个字“天”。</p><p>今天是第一课,我们只讲一个字,因为在这个班里面很多学员已经学过《千字文》,但也有更多的学员对《千字文》是不了解的,我们希望让大家先跟随这个教学节奏,慢慢找到感觉,学会怎么听课,学会怎么讲。我们再开始加快进度,直到回到一节课四个字的正常进度。</p><p>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千字文》中的第一个字——“天地玄黄”的“天”字。“天”字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字。</p><p>接下来请大家准备好笔,准备好纸,需要大家做笔记,需要大家学会书写小篆。</p><p>小篆是中国汉字演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是中国文字从笔意到笔势的转折,小篆之前的文字保留着所有的构字意图,而小篆之后,从隶书开始就更加注重于笔势——点、横、竖、撇、捺、折这样的笔势,所以小篆是非常重要的。而篆书之道重在归整统一、庄重典雅、古朴流畅、刚柔相济。铁线是因为它的笔画纤细如线、刚劲如铁而得名,笔画纤细却不纤弱,相反它那筋骨强健的线条,有如银钩铁画,个性鲜明,独树一帜。</p><p>这些天我们学习的铁线篆,是由我们的联合创始人王新国老师带领大家完成,有视频讲解。</p><p>我们在这三个月中,不仅认识字,还要把小篆书写好。好,现在请大家做好准备,请保持周围都是安静的,让自己能够及时地在线去聆听,因为在过往我们的培训中,爬墙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最好是现场听课,跟上这个节奏,你就能够和这个能量同频。</p><p>现在我开始讲课,大家准备好了吗?</p><p>首先,我介绍一下关于《千字文》的一些知识和内容。</p> <p> 《千字文》成书于1500年前中国历史上的南朝,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文时代,因为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华丽而动荡的时代,不到400年的时间有30多个朝代的更迭,在政治上是黑暗而痛苦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最自由、最解放、最浓于热情、最富于创造的一个时代。那个时候,思想、科技、文化都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人、科学家、书法家,比如王羲之、顾恺之、王献之、阮籍、嵇康、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像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甚至科学家祖冲之、文学家陶渊明这样的人书写了当时最富艺术精神的400年。</p><p>因为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p><p>人们在这短暂里引物、超脱、放纵,一切都直逼本心,这个时候的生命绝非堕落和奢糜,而是表达出一种自觉高尚的情趣、宠辱不惊的淡定、不拘小节的自然、处世维艰的幽默旷达,这一切的至情至性,无不让我们深深地震撼和景仰,这就是魏晋风度,我们一直向往的魏晋名士。</p><p>魏晋之美,美在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这是一个把精神人格当成艺术品雕琢的时代。章太炎先生论文不推唐宋独推魏晋。而《千字文》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的作品,所以与《三字经》和《弟子规》比较起来更为雅致和自然。</p><p>其次,《千字文》这篇文章,也是一篇不可思议的绝妙文章,它是由1000个不同的汉字组成的韵文。什么叫“韵文”呢?在隋唐之前,不押韵的、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就是我们今天写字的笔,而对仗的被称为“文”,所以《千字文》是一篇有韵的文章。</p><p>南朝时候,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拓出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交给最有才华的大臣周兴嗣,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意思是你很有才华,为我用这1000个字行文作韵。这篇四字成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首尾贯穿,文采斐然,令人叫绝。这1000个不同的字,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构字基因,所以是历代书法家必写的文本。这一篇由1000个不同的汉字组成的韵文,古人称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絮于乱丝。”就像在一团乱丝中抽出来一根不断的长丝,这正是它的精妙绝伦、不可思议之处。</p><p>据说周兴嗣一夜写成千字文,因劳思过度第二天鬓发皆白。</p><p>《千字文》开篇讲到了宇宙的初始,然后从天文、地理讲到人文、政治、经济、历史、伦理、自然、民俗等等,包罗万象,所以这篇文章几乎是一部大百科,作为识字教本,这1000个汉字里面可以延展出5000多个汉字,这已经是足够的识字量了,我们高中毕业也只是学习3500个常用字。而《千字文》的文章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丰富至极,所以这是一篇不可思议的绝妙文章。</p><p>有很多人都会好奇,说:“《千字文》成书于南朝时期,比宋朝《三字经》和清代的《弟子规》都早很多,那个时候印刷术尚未发明,印刷术是唐朝发明的,那么这么早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能够流传下来呢?”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文章、书籍的传播都赖于口诵与传抄,所以中古以前的文章大抵音韵天成,读来朗朗上口,否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韵的文章,都免不了埋没乃至消亡的厄运。《千字文》之所以1500年未改一字,流传至今,正因为它的产生源于书法临摹,当时梁武帝为了让他的儿子们学习书法所以才让人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拓出这1000个最有代表性的字,因为用于书法临摹,所以传抄甚广,而且它的文章又音韵天成,所以在尚未结胎成型之前就有意无意地顺应了口诵与传抄这个灵动的淘汰机制。</p><p>好了,对《千字文》这篇文章有了了解,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下《源解千字文》的课堂教学特色以及授课原则。</p> <p> 《源解千字文》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p><p>首先是造字。我们所说的造字并不是常规的“说文解字”,而是在没有汉字之前,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通过思考,对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提炼、归纳、总结出所能够表达这个意图的元素、符号,从而形成了汉字。这是我们人类思维中非常了不起的一种思维,叫“以抽象去描绘具象”的思维。</p><p>造字的汉字教学能够让我们更为清晰和准确地把握每一个汉字所要传递出来的造字意图。</p><p>第二个部分是每个汉字背后的文化的讲解。因为每个汉字背后都有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道德和精神,透过文字,可以让我们更深刻、更清晰地触摸到我们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p><p>第三个部分是书写小篆。为什么要书写小篆呢?因为世界上的汉字分为两大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是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记录人的语言;而表意文字是每一个文字背后都有它要表达的本义,我们的中国汉字是以图像为根本的,用图像来代表我们的造字意图,而我们今天学习汉字却是从拼音开始,比如梅花的“梅”、没有的“没”、倒霉的“霉”都是一样的拼音、一样的发音,那如何区分呢?用笔画点、横、竖、撇、捺、折来区分。其实我们每一个汉字在构字的时候都有它的造字意图,这一个部分却被丢掉了。书写小篆就是用表意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的汉字。</p><p>有了对《源解释千字文》的了解,我们进入正式的课程学习。首先来了解《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黄”。作者周兴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站在宇宙还是一团混沌之气、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首先是天地分开,天地是万物之始,所以开篇第一句就是“天地玄黄”。</p> <p> 这句话出自于《周易·坤卦》的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所以“天地玄黄”讲的是“天玄、地黄”,说的是天地分开、宇宙初始的画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天和地是如何分开的?</p> <p> 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叫“天地未分”,这个时候“浑沌一气”,宇宙最初是一片虚无,只有一团混沌之气在运动,所谓“天地浑沌如鸡子”,这个“鸡子”就是指像一个大鸡蛋一样。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之前有一个不知道为何物的东西,没有七窍,人们叫他混沌。神话中世界都始源于混沌。最初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处于混沌状态。直到创世神将他们分开,所以天地有两个分开的说法:</p><p>第一个说法是关于“混沌”的,说“七窍出而混沌死”。这个说法我们并不建议老师讲给同学,只是在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里对它有一个了解。在《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中讲: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地方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混沌”,倏和忽在混沌的地方相会,混沌对他们很好,倏和忽就想报答混沌。他们看到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用来听、用来吃、用来闻,而混沌没有七窍,所以他们两个人就商量说要报答混沌,为混沌凿出七窍,每天凿一窍,七天后,七窍出而混沌死。所以在今天我们都认为“混沌”这个状态是人的最高的智慧状态。</p><p>最著名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了,这个故事我们从电视上、书籍中都有了解,在课堂中要求每一个老师一定要会讲这个故事。</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都是一片混沌。它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西南北,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在这个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着一个人类的祖先,他叫盘古。</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他发现眼前漆黑一片,非常生气,于是拔下一颗牙齿,变作一把神斧,用力朝周围砍去,随着一声巨响,“鸡蛋”慢慢破裂开来,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盘古出世后,头顶天脚踏地,挺立于天地之间,以后,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也日长一丈。就这样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终于无法再高,地也不能再厚,天地不再变成过去的混沌状态,盘古也终于力竭而倒下。他的左眼变成了普照万物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皓洁的月亮,他的头发化成颗颗繁星;他的手脚和身躯变成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和耸入云霄的五岳;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肌肉变成了沃土;骨骼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筋脉化作了纵横的道路;牙齿变成了坚硬的石头和闪光的金属;精髓变作熠熠生辉的珍珠;汗水则成为了雨露,滋润农田。</span></p><p>我们讲了这么多,似乎感受到我们今天满眼触及的、所有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盘古幻化而来的。</p><p>从“天地未分”到“天地初分”,这里面的故事在课堂中就是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一定要会讲。</p><p>盘古劈开了混沌,就有了天地分开的景象,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天地初分”是什么样的。</p> <p> 在《幼学琼林·天文》中讲:“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说文》讲:“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在说轻的,轻重的轻,还有清的,清澈的清,这样的气为阳气,会上浮,慢慢地变成了天;又重又浊的物质会下沉,变成了地。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像日月星三光能够照亮世界,都属阳,在天上,云、雾等物质是轻的(轻重的轻)、清的(清澈的清),会升腾在空中;而水、土、金、木等物质属于重的、浊的,自然就下降、下沉,慢慢地积淀成了大地。所以“天地”就是气的轻、清和重、浊自然而然的分开,“天地初分”在古人的原始理解中就是这样分开的。那么分开之后就有了“天玄而地黄”,这就是我们《千字文》开篇的四个字“天地玄黄”,在讲什么呢?它说“天在上,有黑色之象(“玄”是指黑色),幽远不测,高明玄妙,故称天玄。地在下,宽厚广博,土色为黄,故称地黄。”所以天是黑色的,幽远莫测,叫“天玄”,地是黄色的,宽厚广博,叫“地黄”。在古代农耕社会非常地推崇黄色,因为黄河流域的土地也是黄色的,庄稼成熟也多呈黄色,根据五行学说,中央属土,颜色为黄,这样我们就能对“地黄”有更深的理解。</p><p>好,我们刚才理解了“天地未分”的时候就是混沌一气,“天地初分”就是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天地分开之后眼前的画面就是《千字文》的开篇——天地玄黄。</p><p>那么刚才我们对“天地玄黄”的描述,大家一定要背会并且会讲。</p><p>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天地玄黄,关于天地的初分和宇宙的诞生,我们就完成了。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汉字的讲解。</p><p>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千字文》的第一个字“天”。我会分别讲解“天”字的构字、文化,也会告诉大家在讲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所以听完今天的课程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知道这个字在《源解千字文》教学系统中是如何阐述的,也能够知道这个字你讲给别人听的时候要抓住的重点在哪里。</p><p>首先是造字。通过观察和思考,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你要表达的事物:天是什么?天在哪里?</p> <p> 天高高在上,在最高处,所以古人造字用人的最高处——头来代表“天”的位置。《说文》讲:“天,颠也。至高无上。”</p><p>“天”的本义就指人的头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用刑天的故事加深“天就是头”这个概念的理解:刑天原来是炎帝的臣子,后来与黄帝作战的时候,战败被砍了头。他就以双乳为目,肚脐为口,一手拿着斧子,一手拿着盾牌,继续战斗。因为他是一个无名的巨人,后来人们为他起名“刑天”,就是取砍头的意思,刑天的这种勇敢的精神一直被后人景仰,所以陶渊明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非常勇猛的一个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问同学“天”在哪儿?所有的人都会指头顶上方,所以我们就理解了首先“天”是高高在上的,在最高处,所以我们用人的最高处——头来表示“天”的位置;其次通过人来指向人的头顶和头顶之上的所有空间,我们就知道造字的时候不仅仅是指头,还指头顶之上的天空。</p><p>理解了“天”,我们就可以造这个字了。 </p> <p> 首先找了一个参照物,就是伸开手伸开腿到了最大边界的、正面的人形——“大”。“大”作为参照物,用人头顶的方框、圆形或一横来表示“天”。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天”字,下面这部分是人形的参照物,上面的头和头顶之上所有的部分才是“天”——方块、圆坨坨和这一横和这一横之上的所有的空间,就是“天”。</p><p>“天”字的造字部分非常清晰。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天”字的文化部分的讲解。在这里会有两个关联的字配合“天”的讲解。第一个字就是“人”。</p><p>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要用“大”字的人形做参照物,而不直接用“人”呢?我们来认识一下“人”这个字,“人”是什么呢?</p> <p>《说文》讲“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人”是这个天地之间最尊贵、最高贵的生命,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就想:用什么样的姿态来表达人的高贵呢?我们古人用一个人侧身站立、弯腰行礼的姿态来造“人”字。字形就像一个人侧身站立,左边的短划像下垂的手臂,右边的长划像头和背胫、腿,所以“人”的侧身站立、弯腰行礼的姿势代表着华夏自古以来注重礼仪。人躬身行礼之形就是最高贵的姿态,我们一定要记住:只要是一个人,就一定要懂得这是“人”的样子;只要你是人,就一定要懂得谦卑,有礼貌,懂得尊重别人,这才叫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样子,所以我们看到那些走在街上趾高气扬、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一定要记得那都不是“人”的样子。因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记住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样子就是谦卑的、有礼貌,尊重别人,而我们的祖先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更高的追求,就是成为“大人”。什么是“大人”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大”字。</p> <p> 《说文》讲:“天大,地大,人也大。”人有多大呢?和天、和地一样大。造这个字的时候,就用一个人伸开胳膊伸开腿,一直伸到最大边界,而且正面站立的“人”形,来表示尊贵、尊大之义。我们看一下这个“大”字,头顶加一横就是“天”,脚下加一横就是站立的“立”,所以“大人”就是顶天立地、秉承天道、恪守本位的人。而这个字形代表的是直面、坦荡、担当、负责任的人的样子,叫“大”,叫“大人”。所以“大”这个字不仅仅与“小”相对,指的在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引力、重要性等方面超越了一般对象,这个是相对的“大”;“大”的中国的文化中特指“大人”,与“小人”相对,“大”表示的就是这种顶天立地,立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尊、伟大的人。儒家强调的“大人”就是顶天立地、秉承天道、恪守本位的人。所以《说文》讲:“天大,地大,人也大。”有国外的学长问万老师说:“大的英文到底是big还是great?”老师说:“是big and great”,不仅仅大,而且伟大,所以“大”不仅仅是面积、体积、年龄、范围的“大”,更是人格的“伟大”。</p><p>我们了解了“大”字,就能够明白古人造“天”字的时候,立于天地之间的一定是大人。通过讲解“大”这个辅助字,我们也能够引出“天”的文化。</p> <p> 对于“天”来讲,天有多大?天有多伟大?课堂中对“天”的讲解也是从这两个部分。</p><p>首先,“天”有多大。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日出到日落就是“一天”,我们把横向的纬度打开。</p><p>同时《说文》讲“天,颠也。至高无上。”说天很高很高,有多高呢?没有边界,我们生活在太阳系,太阳系之外,有银河系,银河系之外,我们今天能够观测到的有10亿个河外星系。而河外星系之外还有无边无际、至高无上的天。所以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出来“天就是宇宙,无边无际”。</p><p>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天有多伟大。在中国的文化中”天“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把抬头看的、仰视的称为“天”。仰视的都是尊贵的,在古代最尊贵的人叫”天子“,是来代表“天”来管理我们的。</p><p>在浩瀚的天际中,地球是渺小的,所以地球上所有的规则都是按照“天”的规律运行的,我们古人认为“天”是一切的主宰,代表着至高无上和绝对正确,所以做错了事情就是违背了天意,离经叛道那就是反了天了。“天命不可违”“天机不可泄露”,这两句话代表着古人对“天”首先是一种臣服,其次是敬畏和不敢揣测。所以“天”的伟大自古以来在古人的认知中都是高高在上、主宰着一切的,这样去了解“天”,我们才能够读懂在《尧典》中形容尧的伟大:“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荡荡乎,民无能名。”老百姓根本找不到一句话、一个词汇来描述尧的伟大,这就是“天”的伟大。</p> <p> 每次讲这个“天”字的时候,我的手都会情不自禁地放在头上,从东到西,从头顶向上,连接到天的能量,你们看不到,但是课堂中这些肢体语言会更加生动。</p><p>“天,颠也,至高无上。”这句话一定要背会。</p><p>好,我们回顾一下“天”这个字,从造字:“天”是指人的头顶和头顶之上的所有空间,所以用“大”字的人形做为参照物,上面的方框、圆形或一横代表着“天”。</p><p>“天”字的文化我们要把握两个根本内容:第一个“天,颠也,至高无上。”讲天高高在上;文化的第二个部分要把握住要描述天有多大——至高无上,无边无际,河外星系之外的无边无际的宇宙;天有多伟大——天是一切至高无上的主宰,当把握住这两个部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天的文化渗透进课堂了。</p><p>现在,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掌握的授课要点。在总结之前,我们有一页PPT给到各位老师,这个在课堂中并不需要讲解,而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在传统文化中“天”有几层含义。</p> <p> 冯友兰先生认为有五种含义:首先是物质之天,指我们能够看到的天空;其次是主宰之天,这种主宰就是宗教中的有人格、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第三讲到了命运之天,似乎冥冥中有一种不可琢磨的力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意”,它指引着我们、操纵着我们;第四种是自然之天,是唯物主义学家所谓的自然运行法则;第五种是道德之天,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所以通过这五种含义中我们能够对“天”有下更为完整的的理解。</p><p>好,接下来我们进入掌握课程要点的这页PPT</p> <p> 课程要点的第一部分要求掌握从“天地未分”到“天地初分”,了解天地初分的由来,会讲“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第一部分要背会这句话——对“天地玄黄”的解释:“天在上,有黑色之象,幽远不测,高明玄妙,故称天玄。地在下,宽厚广博,土色为黄,故称地黄。”</p><p>第一个部分讲到“天地未分”到“天地初分”,然后描述天地初分时眼前的“夫天玄而地黄”这个画面。</p><p>第二个部分掌握“天”的造字。一个“大”字的人形上面加方框或圆形或一横,就是“天”字,它代表着人的头顶和头顶之上的所有空间,这“天”的造字。</p><p>第三个部分需要掌握“天”及关联字“人”和“大”的文化。</p><p>第一:“天,颠也。至高无上。”讲天有多大,天有多伟大。</p><p>第二:“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讲人的谦卑和高贵的姿态。</p><p>第三:“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是指big and great大而伟大。“大人”就是秉承天道、恪守本位、直面、坦荡、担当、负责任的人。</p><p>这是第三个部分对“天”、“人”、“大”的掌握。</p><p>第四个部分要求大家学会书写“天”、“人”、“大”三个字的小篆。</p> <p> 我们今天讲的是是“天地玄黄”中的“天”字,另外两个辅助关联字“人”和“大”在后面的课程中还会做为《千字文》的主讲字去讲,今天只是作为辅助关联字的内容,对“天”的理解做个补充。</p><p>今天我们的课程就讲完了,最后我想提三个建议,以便于大家尽快地掌握和讲解这个字。</p><p>第一,按照“天”字的总结篇的提示,反复讲述,把这个字深刻理解后就能够讲清楚。</p><p>第二,练习“天”、“人”、“大”三个字的小篆,在练习的过程中把刚才讲课中的经典文字背会。</p><p>第三,建议大家尝试跟自己的孩子、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讲解这个字。当然这个字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延展,我们将会在线下的课程再讲授给大家。预备营对大家的要求就是先完成对造字和文化的简单理解,通过不断地分享,找到讲解文字的乐趣。</p><p>另外,这三个月我们一同学习,不仅学习如何讲好汉字课程,还希望大家开始从小篆的练习书写中,丰富自己的生活。</p><p>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请大家坚持打卡,积极参与试讲,我们下周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