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5><b>这篇文章发表在《十年大干记忆 》一书的第二卷,是四十六年前我在抗大中学读书时同班同学李官清写回忆文章。他比较详实记录了在学校两年的学习、劳动、生活状态。<br></b><b>李官清,一个热情联络我们同学活动的组织者,但能够像他那样组织了四十多年活动的组织者实乃不多。<br></b></h5><h5><b>我把我在学校拍摄的照片和耿安辉在学校的速写编配到文章里,帮大家回忆那个年代。 周希涛</b></h5> <p> 新生报到 </p> <p>《抗大岁月》 李官清 文 “一条石门河,一座太行山,抗大中学就在山下边。自力更生建校舍,艰苦奋斗谱新篇”。在全县人民大力传承,弘扬“辉县人民干得好”精神的今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四十年前班主任宋树青老师执笔创作的歌曲《抗大中学红旗展》。歌声把我带回到辉县人民治山治水、改变辉县旧面貌的年代;把我带回到艰苦奋斗、磨炼红心的激情燃烧岁月。</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一九七四年春天,我在郭雷中学上初中,经过大队推荐,靠默写毛主席语录“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通过了抗大中学王合昌、赵敏老师的面试。八月四日,带着青春的活力,走进了我和农村学子梦寐以求的辉县抗大中学,在二十班,同班主任郭静之、宋树青老师和五十多名情同手足的同学,度过了终生难忘的抗大岁月。二年里,我们参加了沙滩造田,河道运沙,关山背煤柱等大型劳动,学习种粮、种菜,多次到上八里公社杨和寺大队方山后,背牛羊粪,到黄水公社机械厂学习工人师傅制造四轮拖拉机,每一次活动都留下深刻的记忆和难忘的回忆。</p><p><br></p> <p> 下地劳动</p> <p> 体育锻炼 (周希涛 摄)</p> 时代砥砺<br>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入抗大中学时,大多刚满十四、五岁,年龄最大的十八九岁,入学以后,我班分到了师兄师姐开垦好的两块良田,在学校东边不足一公里的地方,分到了已规划成方,等待我们开垦的沙滩,小石如拳头,大石如斗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钢钎、铁撬一步一步将大石头移到路边,垒石成岸,把小石捡出来,摊堆到上边,铺修成路,剩下沙土,经过上粪,变成良田,几天劳动下来,同学们手上磨出血泡,疼痛难忍,慢慢变成新茧。“洪洲大地战沙滩,满手老茧好接班。”是对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运沙是在五里河大队西的河道进行,辉县地方“小铁路”的终点,我们要把河道里的散沙义务运到铁路旁边,然后装火车运出去,运沙活动开始时,农村学生回家推来小车,没有车的用箩头抬,为防沙漏下来,想方设法用纸片、茅草垫起来,四天下来,铁道旁就整整齐齐堆放了各个班级的沙方,圆满完成了运沙任务。 <p> 学习农机 (速写 耿安辉)</p> 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拉练”,到关山宝泉村背煤柱。那时刚入学三个多月,正式开始体验“长征生活”。我们背着背包、水壶,徒步从学校出发,经薄壁,爬十八里坡,在十八里坡路上分到了汽车送上来的馒头,然后走了很长一段路程,住在了宝泉一个小自然村,我们住下第二天,就下了大雪,天公对我们进行了更严峻的考验,学校领导根据县委领导指示,号召我们要在这冰天雪地里坚守,充分体现出抗大精神。驻地距背煤柱的地方少则几里,甚至十几里,沿着崎岖山路,爬过“猴难翻”,穿过“鹰愁涧”,蹚着冰雪覆盖齐膝深的树叶,挪着下去,背着煤柱,蹒跚上来。上山容易,下山难,结冰的山路上,背着煤柱下山更困难,同学们想方设法用背包带拖着下山,山路越拖路越光滑,山石不断滚落下来,一天往返两趟,跌倒三次五次算是正常,跌倒十次、二十次者大有人在,跌倒了爬起来,同学们互相安慰、互相搀扶,汗水湿透衣背,泪水盈藏在眼眶。回到驻地,躺在几乎不能翻身的地铺上,身冷脚痒,迷迷糊糊进入梦乡。第二天四五点又开始上山,谁知十九班班长张祥妞已背着开始下山,六根一捆,一根煤柱挑两捆,创了一趟背十三根的记录,学校号召同学们以他为榜样,发扬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一周过去了,我们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艰苦磨炼,实实在在的体会到抗大精神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 <p> 开荒造田</p> <p> 开荒造田</p> 精神顽强<br>人需要的是精神。抗大精神教育我们:“苦不苦,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累不累,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号召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们,不怕累,不怕苦,努力战胜一切困难。那时每当一次大型活动开始,学校要召开动员大会,会议一结束,十四个班级的决心书、挑战书、应战书、励志标语贴满了学校校园。班级动员会一个个表决心,立誓言,争当先锋模范,要在活动中经受考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拉练前学校要求各班留看守人员,谁都不乐意,大家力争上关山。学校的日常教育,精神永远占主导地位,学校要求我们新生入校后,坚持记红色日记;学校校报、班级板报,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并不断组织检查评比,学校成立宣传队,自编文艺节目,为师生演出,学校把跑操活动也注入丰富的精神内涵,称为“象征性长跑”,每天从学校到茅草庄三里的路程,一直累计计算到昔阳县,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坚持不懈,周希涛同学曾写一首诗:“星光闪,月光如水照沙滩,抗大健儿,疾飞如箭,飞向目标昔阳县,昔阳县,大寨花开,争奇斗艳”。在教学过程中,除学统编教材外,我们还要学乡土教材,它的内容主要是让我们了解辉县形势,学习辉县人民精神,引擎精神动力,在我们的教材里选编了《今日辉县放光辉》、《“泥腿子”办起了化肥厂》、《峡谷出平湖》等电台播报、报纸刊登的有关辉县人民大干的文章,我们常以《辉县人民干得好》为自豪,产生积极奉献社会的精神力量源泉。 <p> 寝室乐趣 (速写 耿安辉)</p> <p> 办特刊 (速写 耿安辉)</p> 师生情深<br>在抗大中学的二年里,师生之间,吃的是一锅饭,住的是地下室,共同劳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十九、二十两个班住在一栋地下室,师生从中间下去,两头分别是老师的办公室、寝室,同时又是仓库,我们劳动用的铁锹、镢头、箩头等工具大多放在这里,学校一分配劳动任务,同学们来领,劳动结束,交到这里,由于劳动工具不足,我们争抢劳动工具现象时有发生,从门往外拽,从窗往外边递,得到的得意洋洋,得不到的心灰意冷,学习无压力,劳动愿出力。每到晚上同学们躺在同一炕上,谈笑风生,有讲故事的,有唱歌的,有吹口琴的,有嬉戏打闹的。往往老师走进来,顿时鸦雀无声,老师进了办公室,声音又开始,不过小了很多,等到老师再次出来喊班长的名字,呼唤“可休息了”,寝室才会安静。老师就像父母看护孩子一样,看护着我们。特别是星期天拾粪,从家推来的车,当天还要往返几十里送回去。到了傍晚,老师就像点到一样,问问这个、问问那个,都回来了没有。由于根本没有通讯工具,常常是担心我们的安全。如果没回来,设法寻找,并告诉食堂领导,我班还有学生需要吃饭。正是这样关心、呵护,四十多年的师生情谊难舍难忘。 <p> 试验田</p> <p> 田间除草 (周希涛 摄)</p> <p> 建教室</p> <p> 宣传队</p> 校友梦真<br>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我们,似乎没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城里的学生,毕业后下乡二年,回城工作;农村的学生,村来村去回家,当一个新型农民,找一份工作是愿望,上大学是奢望,在我和我们的同学中,有想当兵的,有想当教师的,有想当医生的,有默默无闻、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爱好,追逐自己的青春梦。耿安辉,入学年龄最小,刚十四周岁,喜欢画画,在校期间,素描画板,从不离身,树林边、渠道旁、沙滩上处处是他的画室,班上大个子、小个子、美貌的、丑陋的男生,个个都是他素描的模特;周希涛喜欢摄影,在校期间,就能用相机给同学拍照,用相机记录了抗大生活片断,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毕业照片。他们从学校开始,一直坚持四十多年,辛勤创造,耕耘在自己喜欢的田园,圆梦艺术人生,成为同学中的骄子,母校的骄傲。同时在我们的同学中,只要心有梦想,都已圆梦成真。 <p>同学王长生 (速写 耿安辉)</p> <p>同学张福 (速写 耿安辉)</p> <p>同学刘士喜 (速写 耿安辉)</p> <p>同学孙玉明 (速写 耿安辉)</p> <p>同学周海燕 (速写 耿安辉)</p> 同学 (速写 耿安辉) <p> 前排右起,耿安辉,刘士喜,李官清,周步东,李自中,后排右起,李建国,马国华,孙玉明,张福,侯保军,</p> <p>左起,郭振玉,孙玉明,杨林超,王长生</p> <p>右起,耿安辉,周希涛,李建国,刘建辉</p> <p>右起,李建国,周希涛,李官清,申伟,马国华,明松保</p> <p> 同学合影</p> <p> 同学合影</p> 二十班男同学 二十班同学 二十班女同学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四十一年过去了,从抗大中学创办到七九年搬回县城,抗大校友中,年长者已过花甲,年少的已年过半百,大多已从工作岗位退出,进入了新的人生驿站。担当着养老抚幼的责任,或中途相遇、或团聚相逢,对于经历了特殊年代,经历过艰苦磨炼的我们,有思念、有感慨、有感叹、有欣慰、自然也有抱怨的。无论怎样,也抹不去对抗大的回忆,抗大精神永远是我们人生经历的一笔财富。“四十一年一挥间,蓦然回首南关山,正是太行秋叶红,云蒸霞蔚映蓝天”。<br>《辉县人民干得好》是一首优美的赞歌,抗大精神是动人的旋律,永远难忘抗大岁月。 <p> 2000年二十班部分同学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