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名镇~塘栖

刘秀珍

<p>杭州城北30公里处便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起点塘栖镇。</p> <p>塘栖的广济桥是大运河上唯一大跨度的七孔石拱桥。桥长78.7米,面宽6.12米,顶宽5.2米。端设石阶80级,石栏素面,桥栏饰有卷云抱鼓石,有望柱64根,上刻覆莲。</p> <p>据说广济桥建成于唐代宝历年间。后于明朝弘治年间坍塌,百姓来往均靠摆渡十分不便。此时,宁波义士陈守清挺身而出,筹资建桥。他以铁链捆绑自身,赴京向来往官民募捐,此事惊动了官府,太后太子,朝廷命官也纷纷解囊,陈募得巨款,历时九年,于1498年建成这座七孔长桥。如今,桥头立有陈守清的塑像。</p> <p>广济桥是全国文保单位。</p> <p>八十级的石阶,只供行人过往,车辆禁行。</p> <p>走上桥顶,可观古镇全貌。</p> <p>两岸景色尽收眼底。</p> <p>粉墙黛瓦,江南水乡风光。</p> <p>六十四根望柱上的覆莲已磨损殆尽,剩下光秃秃的柱头守望着奔流不息的大运河。</p> <p>运河南岸,广济桥旁有一家规模不小的餐厅,位置极佳。坐在廊檐下的美人靠上,清澈的运河从身边流过,不远处就是广济桥。疫情期间食客不多,位子由你挑。</p> <p>广济桥南广场上的古戏台。</p> <p>距桥堍10米的地方,有一口郭璞井。坊间传说,有一年郭璞路过塘栖,恰逢大旱,他用所学阴阳风水之理,探测方位,选址于此打井,连接地下水脉,井水甘醇,百姓感恩不已,故以郭璞井名之。</p> <p>过了广济桥,运河北岸沿河有一条水北风情特色街,由于新冠疫情商铺门可罗雀。</p> <p>这位卖枇杷的小商贩虽然把价格降到了4-5元一斤,也无人问津。要知道塘栖的枇杷可是赫赫有名,已有1400年的栽培历史,自唐代起就被列为贡品。这里每年五月举办枇杷节,即便是产地也要十几二十元一斤,今年疫情游人少,几块钱一斤还得吆喝。</p> <p>尽管是CCTV报道过的臭豆腐,也还是没有食客。</p> <p>我们顺着水北街往东走。</p> <p>街上少有行人,聚集的人群更少,这是唯一。</p> <p>虽然没顾客,但店门还是要开的。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介绍说这里曾经是“水北粮站”,虽然现在是一座银楼,但还保存着当年放粮的巨斗。</p> <p>进了店堂问店家“巨斗”在哪?店家指指天花板,原来这只巨斗在房梁上。</p> <p>老街上随处可见的老房子。</p> <p>老街老宅老人</p> <p>老房子上的雕花牛腿,日晒雨淋依旧精致。</p> <p>有一些房屋修缮后变身酒吧或咖啡屋,给老街披上了一抹时尚的色彩。</p> <p>这是由英籍传教士金.乐德自购四亩土地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创建的一座耶稣教堂。</p> <p>金.乐德来到塘栖镇后开始学习中文,并在此读经传道。疫情期间教堂不开放,我从门缝里拍下这座一百多年前的乡村教堂。</p> <p>教堂对面有一座横跨运河的便桥,供车辆往来。</p> <p>站在便桥上向西看,就是广济桥,只有这个机位可以拍到广济桥的七个桥洞。</p> <p>教堂西面就是御碑码头。这里有一座乾隆御碑。</p> <p>乾隆御碑位于水北街原杭州水利通判厅内,至民国初府址被毁而碑尚存。由崇裕丝厂首任厂长卢锦江建卢宅时将御碑砌入墙内,得以保存。</p> <p>乾隆御碑通高5.45米,碑的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记载乾隆十六年,弘历帝南巡,查得江苏安徽积欠巨额皇粮,而浙江颗粒不欠。为表彰浙江,特免去地丁钱粮30万两,将“圣谕”刻于石碑,晓谕官民。</p> <p>碑额高1米,宽1.5米,额上刻有双龙戏珠浮雕。</p> <p>碑文四周刻有云龙纹。</p> <p>运河南岸新建了一条水南时尚休闲街,建筑千篇一律,店铺或是关张或是还没开业,远比不得水北街的情调。另外还有运河谷仓博物馆、广济桥展示厅、余杭方志馆都因疫情暂不开放。杭州有多条公交到塘栖,周六周日还有水上巴士从杭州武林门码头经由京杭大运河到塘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