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四那年没放寒假,只是从年三十开始休息了一周。还没出正月,综合理论一考完,我们就分别到东三省各实习点,开始毕业前临床实习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十同学到长春市双阳县,七人在县畜牧中心站实习,另外三人在双阳河公社站实习,两站离得并不远,吃饭一直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刚去,我们十人一起住在县站南屋,南屋有对头两个巨型大炕,一边可以躺下十二三人。我们十人占了阳面,即南边炕。而北边常住的有两人,一个是门房“大金牙”老尹头,另一个是高中复读生大伟。剩下偶尔住北炕的,就是那些住院牲畜的主人了(我们称之畜主)。</p><p class="ql-block"> 住大屋的第一夜,让我们很不适应。虽说我们在学校的宿舍也是住十多人,但除了个别半夜起夜撒尿,也就偶有磨牙、放屁、梦回故乡喃喃自语的。这一夜可好,老尹头睡前把炕烧的火热,我们习惯了暖气,这火炕躺在上面燥热难耐,难以入眠。老尹头再次添了煤,盘腿坐在炕沿儿,连卷两只旱烟,吞云吐雾中伴着几声干咳。半夜里,有畜主起来,到西屋看他的病马,顺便再添把草料。迷蒙中听到又一个汉子慌里慌张说:“马怕是不行了,熬不过天明了。”老汉躺在炕上连连长叹,让人听着心里也挺难受。</p><p class="ql-block"> 天快明了,大屋浑浊的空气中,飘出一股皮革焦糊的味道。原来,我的同学M君把人造革黑提包压在炕席下边,他睡的地方离炉头最近,结果提包烤糊了,和炕席粘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p> 早上一出屋,看到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站在院子里,手捧一书,轻声背诵。个头大约一米七三四,方脸,颧骨凸出,头发长而柔软微卷,皮肤白净,脸颊在晨风中已经泛红。我俩相视微笑,算是打招呼了。过后,知道他叫大伟,是在中心站借宿的复读生。大伟小我一岁,同为Z姓,我行将大学毕业,而大伟正在为自己的第三次高考砥砺前行。 或是同为Z姓,加之大伟性情和我同属温和型的缘故,我对大伟多了一份关注与关心,他的生活简单而规律。<div> 早上,一个馒头,几缕疙瘩头咸菜丝,有时一个咸鸡蛋。中午,十二点一刻,从学校回到中心站,手上拎着路边买的尚带余温的一块豆腐、两个馒头。白豆腐浇上点酱油,就是他中午菜。晚上,他在学校吃饭,九点四十的时候,回到中心站休息。<div> 有天晚上,大伟带我到他读书的双阳中学看了看,学校在城西岭上路北,晚上九点多了,教室依然灯火通明,九点半学生三五成群走出校门。<br><br> 一个月后,乍暖还寒,我们搬离南屋,住进北屋。没了火炕,用上钢管床,取暖靠柴油取暖炉,满屋的柴油味儿。每人盖着两个被子,卷缩在床上,冻得还打哆嗦,以至于M君睡觉连皮帽子都戴上了。<br><br> 在部队养成了快节奏吃饭,差不多中午十二点多一点,我们就吃完午饭了。透过窗户,看到大伟回来,若剩菜不少,就给他端过去。实习几个月,也多次叫大伟和我们一起用餐。<br><br> 我们实习期间,是自己开火做饭,临时雇一妇女主厨,几个同学则轮流帮厨。说是帮厨,主要是负责买菜。刚到双阳时,像大伟天天吃的豆腐七分一块,一个多月之后涨到一毛一块。猪肉一块二三一斤,鸡蛋七毛一斤。蔬菜多是自产自销,东北地多,菜价着实便宜,像白菜、土豆、茄子、黄瓜,多是毛儿八分的一斤。</div><div> 有天下午,F同学值日,他直接让卖菜的推车送来二十多个大西葫芦,F君直说:“西葫芦真便宜,原价五分一斤,包圆价二分一斤,最后秤也不过了,五毛钱送货上门。”</div><div> 但大伟和我们天天吃的馒头多少钱一个,却咋也记不清了。<br><br> 大伙关心大伟的学习情况,得机会和他交流学习体会。我们是最后一届两年制高中生,而大伟是第一届三年制高中生,考试大纲不尽相同。我们多是打气鼓励,但也深知高考征程之艰辛。而且,大伟是第三次冲刺,可谓压力越来越大。他第一次高考距录取线两分之差,第二次扩大到七分之差。<br><br> 大伟听到我和L君撰写毕业论文需要调查一定样本量,主动邀我俩到他家所在的太平乡赶骡马大集。也得益于大伟和他父亲的帮助,我们在太平乡大集上轻易就完成了样本数据采集。</div><div> 晚上,大伟父亲设宴款待我和L君。酒足饭饱后我们街上溜达,大伟说:“公社礼堂有二人转演出。”到了售票口,我买了三张票,一毛五一张,大伟的二弟三伟刚九岁,不用单独买票。我让三伟靠在我的腿上,高高兴兴看起二人转。这是我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现场看二人转。</div><div> 前些年,朋友约我去天津刘老根大舞台去看二人转,被我婉言谢绝。在太平乡那次看二人转至今难忘,台上台下气氛那叫热烈,叫好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卖瓜子、麻糖、香烟的小贩,弯腰穿梭于前前后后,伴随着叫好声的还有嘎巴嘎巴的嗑瓜子声。我想看的东北大姑娘叼烟袋没见到,大姑娘小媳妇叼烟卷的到是有那么几个。<br><br> 晚上,我俩就睡在太平乡兽医站上。第二天早上,大伟过来招呼我俩到他家吃早饭。他家收拾的干净利索,他妈早已把饭桌摆在炕上,按东北的习惯,我们脱鞋上炕,盘腿而坐。他爸端起酒瓶要倒酒,我知道东北有早上饮酒的习惯,特别是迎客时,酒更是不可或缺之物。我说:“一会儿我们坐班车回去,我俩一身军装,满嘴酒气,影响不好,就不喝了。”大伟爸妈一再感谢我们对大伟的关心,我俩直说:“应该的,军民本是一家,更别说,我们曾经还是一个宿舍的。” </div></div> 与大伟合影速写像。 <p> </p> 七月初的一天,我们结束实习,打点行装离开双阳。大伟也结束复读,七月七日就要第三次上考场了…… (今日之长春市第一五0中学,就是在当年双阳中学原址上重建的。) 图片拍摄:大伟 《双阳二三事 1、刘老先生》<div> 《双阳二三事 2、复读生大伟》</div><div> 《双阳二三事 3、小老头、小老太、小老马》</div><div> 可点击下边作品集<font color="#167efb">《双阳二三事》</font>阅读浏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