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古道 品古风

<p>  ——鼓山中学古今之行史学社第八次研学活动(三重岭)研学唐诗之路 探寻天姥古道</p><p> </p> <p>高一(10)班 章瑀琦</p><p>指导老师:徐红素老师</p> <p>  </p> <p>  2020年7月25日,鼓山中学古今之行(史学)社开展了第八次研学活动。这次活动我们来到了儒岙镇,漫步唐诗之路,探寻天姥古道,一路的风光,一路的史实传说,让我们每个人也过了一把做“名士”的瘾。</p> <p>  </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这里先要感谢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新昌研究中心主任、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新昌白云书院院长徐跃龙老师,徐老师为了我们的研学活动推掉了许多工作,一路上都陪伴着我们,每到一处都用生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解着关于这儿的故事,带我们体味这山山水水间不一样的魅力;</span></p> <p>  </p> <p>  </p> <p> 徐跃龙老师(右)</p> <p>  还要感谢“太阳”义驴团的叔叔阿姨,为我们提供了车辆接送以及医护保护,减轻了我们行路上的疲惫,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接纳新的知识;</p> <p>  </p> <p>  </p> <p> 徐老师、义驴团和素素合影</p> <p>  当然还要感谢我们的素素,组织了这次活动,带领我们这一群热爱历史的孩子,感受古人的风韵,活动后辛苦整理资料不断给我们补充知识,用她的热情不断感化我们这些孩子。</p> <p>  </p> <p>  </p> <p>  </p> <p>  </p> <p>  早晨七点二十我们在来益大桥集合,在“太阳”叔叔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的第一站——关岭,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徐跃龙老师。学习历史就要有古代的历史地理的概念,关岭位于天姥山、天台山包括四明山过脉的地方,这里叫关岭既有关又有岭地势险要,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关岭这个地名最早已经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在隋朝有位智者大师,最后一次出山就是经过这儿,那时这个地方就叫关岭。</p> <p>  接下来徐老师又讲了谢灵运开山的故事。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他是世家大族,很富有,还是王羲之的玄外甥。在他弃官后就开始游山玩水享受自然风光,来到了这一带,发现当地山民只能走很小的路,人称鸟道,只有鸟可以飞过。于是在元嘉6年(公元429年),谢灵运带了数百位家丁从新昌老县城一直开山到这儿。这里还闹过一个笑话,有人报告临海太守有大批山贼进犯,派探子来查看后发现原来是谢灵运在开山!今天说的三岭(关岭、黑风岭、会墅岭)、三关(虎狼关、威震关、狮象关)、三埔(冷水铺、会墅岭铺)都与谢灵运开的古道有关。现在也有学者说道,若是想研究好天姥古道,研究好谢灵运是个关键!所以我们的徐老师和其他一些研究者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p> <p>  再往里走,我们走进了候王庙,庄重而又肃穆,这个庙是为纪念明代两个侯王平定战乱而建的。庙前的对联引人深思,上联:凭天姥秀色地界台剡 下联:揽赤诚名山关扼虎狼。阐明了侯王庙所处的位置是台、剡交接的地方(即我们的两脚分别踩踏着两界),平定战乱守国土,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将领战士们的赤诚之心!</p> <p>  </p> <p>  </p> <p>第二站——黑风岭、威震关</p><p> 这里是第二重岭黑风岭,原来在古代的时候,这里森林植被非常好所以看起来阴森森的,除了一般的野兽还会有老虎出没,让人感觉毛骨悚然。(这时素素也开玩笑这里是个黑风四起的地方所以名字也是这么来的)。</p><p><br></p><p><br></p><p>第三站——横板桥村文化大礼堂</p><p> 这里早在唐末五代时是天姥山的一座文化地标--天姥寺,可惜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为了历史考证的第一手资料,横板桥村支部王书记组织人寻找一些石碑(残片),虽然有些只是残片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非常有幸鉴赏到这些石碑!</p><p> </p> <p>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木靴,图片中的是已经经过改良了的。是古时候谢灵运开山时穿的鞋子,鞋底的前后是可拆卸的,上山时就把后面的一块拆卸下来,下山时就拆前面的一块。</p> <p>  </p> <p>  </p> <p>第四站——老墅岭(会墅岭)</p><p> 到了这儿徐老师给我们讲解起了会墅岭名字的由来:这里是古时候名士会聚的地方,所以我们来到这儿也算是做了一回“名士”!我们站着的地方正是当年徐霞客站过的地方。接着我们往下走,走过会墅这段的谢公古道,“天姥三重岭,危途绕峻溪”走过这布满苔的石阶,路途稍险,偶尔抬头看看却只能看见小块的蓝散落在大片的绿中,空气中带着潮湿的新鲜气味,踏上古道仿佛置身于绿树环绕的奇妙仙境。</p> <p>  </p> <p>  </p> <p>  徐老师还让我们思考天姥三重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哪些,我认为:古时不管是谢灵运开山还是徐霞客等热爱山水的文人墨客来这儿游历一番,他们想要记载下的是这山水的秀丽风光,他们也在科技那么不发达的古代仍然去考证、测量、研究,流传下的游记典籍更是一段绝美的佳话。反观现今,书籍石碑给人们提供最直接的历史证据,最重要的是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都屹立不动的山更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就是这些让人们不断的去探索这儿的历史,去了解这山山水水间不为人们所知的奇闻逸事。</p><p> 在这之前我最不喜欢了解的就是关于家乡的山水、名胜的历史,总觉得那是人们为了营销而抬高其文化价值的一种方式,但是来到了这儿,不悔!听徐老师娓娓道来的这些故事,和同学们一起探索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似乎有了情感,也会诉说他曾经的经历。若是不亲自踏一遭这古道,听一回从前的故事,享一番虫鸣鸟叫的山林,你绝不会爱上这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