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之恋(十)——桃源西递

苇叶

<h1><font color="#b06fbb">  皖南之恋(十)——桃源西递</font><br></h1><h3><font color="#ed2308">■</font>苇 叶</h3><br><h3>西递是我们皖南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逗留最短的一站,不过对于酷爱古建的我来说却是最为魂牵梦萦的一站。<br>因太贪玩,行程安排得太紧凑,到西递村时暮色已随着淅沥的小雨漫进天地,村头景点入口处的走马楼上,大红灯笼已灼灼地亮了起来,那柔柔暖暖的灯光恍惚把我照进梦里,至今也未醒来。</h3> <h1><font color="#b06fbb">桃花源里人家</font><div><br><h3>西递村名来自于村边小溪。共三条,前边溪、后边溪和金溪。三条水溪几乎平行着自东部山谷一路欢唱奔流而来,其中前、后边溪穿过村子大半程于村南交颈汇合后,又挽手于东南部明经湖畔与金溪汇流而成西溪。平常只见到百川东流,汉乐府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道出的正是不可能的事,至于苏东坡所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之句,似乎来过西递方有此特别感叹。溪水西流,“东水西递”,实在罕见,故名“西递”。<br>所以我认为西递村的风水比之宏村还要好,除却四围青山起伏、林木茂盛外,其水汤汤,天然而成,勿需人为,更兼民居秀雅,乡风淳朴,故自古以来便有“桃花源里人家”雅称。</h3></div></h1> 宏村是刻意而为的“牛形”,西递则是自然天成的“船形”。这个船形主要是就整个村落平面布局而言,三条溪水把村落大体隔成带状,以此为基,再倚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框架,便构成了以东西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这样,宽约三米的正街和横路街、前边溪街、后边溪街四条街道,便撑起了村落的主要道路骨架。然而,更富情韵之处,正是与主干道纵横交错的那四十多条古巷弄,西递民居的看点全在这曲径通幽的小巷深处。<br>许是雨天又兼黄昏的缘故,游者寥寥,但我以为这却分外难得。为何将西递比作桃花源?除却景美之外,地处偏僻而幽静,方为“桃源”之精髓。想当初,真正的桃源人家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及至武陵人捕鱼时无意发现后,再想寻觅,“不复得路”,终成“绝想”。况且今人发现西递,致力商业开发,与“桃源”追求背道而驰,终究是一种破坏。比如周庄、同里,美则美矣,但人汗太多,铜臭太重。所以,多年来,我是尽量不走旅游团,喜欢三俩驴友结伴,专挑偏僻幽静处行走。人多难免俗气,人少才有诗意。真正的高士,是离群索居,诗意地栖居;真正的旅游,是率意地行走,孤独地寻觅。 正是雨天,那一片片层叠延展的粉墙黛瓦,才在一派烟雨迷蒙中更显诗意。正是雨的缠绵、水的清丽,才氤氲出一卷水墨江南。<br>我和驴友俩人雇请一位美女导游。美女充满骄傲地解说着,我则不停地询问着,边看边聊,一路行去,移步换景中不断刷新着内心的惊喜。古朴宁静的街巷,傍水而建的民居别墅,风格独特的园林庭院,突兀多姿的马头墙,气势恢弘的宗族祠堂,以及耸立村头的石牌坊,都在泼墨般地描绘着纯朴典雅的乡村文化风貌。至于各家各户的宅院,则各有各的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亭台楼阁、人物戏文,以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 ,无不诉说着一代代西递人平常生活中的审美追求。 西递民居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和谐。比如小巧玲珑的青云轩,除却一丛牡丹映衬着圆型门洞象征着“花好月圆”外,正房厅中凿了一眼地风井。这眼小井,因地风上升,冬暧夏凉,调节了室内空气,设计别出心裁。呵呵,今有空调机,古有地风井,徽州民居,耐人寻味!<br>“人因秋水澹,花为彩云红”。西递呈现的是几乎原生态的明清时期生活艺术。但遮去她的繁褥富丽,我更醉心于那份灰白的色彩基调。灰白的色彩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更浸润出一份祥和,一份宁静。正因这种单纯的灰与白,更给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光线留下了更多的创意空间、更多层次的审美内涵——历经风吹,日晒,雨淋,和时光的磨洗,白色的墙面或斑驳地脱落,或点染出轻柔的苔痕,因而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br>这份沧桑却给了我一种故乡的感觉。的确似曾相识,一种久违了的亲切隐隐地袭上心头,仿佛几百年前的一个滴雨的黄昏,自己就曾在这高墙围绕的天井里仰望过天空;也曾一个人默默地行走在青石铺就的深巷中,一阵清风刮过,蓦然瞥见八字门楼下扬起绣花的裙角…… <h1><font color="#b06fbb">绣楼与牌坊</font></h1><h1><br></h1><h3>在前边溪畔一小巷内,偶见一翘角飞檐、悬空挑出的亭阁式古雅小楼,导游说这便是绣楼。该楼原是清代知府胡文煦宅居“大夫第”临街小筑,建于康熙三十年。原本用于观景,取“山花若市”之意,故边额悬“山市”二字,匾字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的后裔、清代进士祝世禄所书。绣楼正面朝街匾额“桃花源里人家”,则是清代书法家汪师道所书,虽为隶书,但笔力雄健,柔中带刚。楼下旁门上还有一篆书“作退一步想”门额,系胡文煦自书。此句与大夫第大门郑板桥所书木制楹联“以八千岁为春,之九万里而南”互为映衬,展示了胡老爹多年悟出的官场哲学——达则兼济天下,向外开拓;穷则独善其身,落叶归根。不能进时则退。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在官场上进退自如,方能左右逢源。</h3> <p>该楼后来渐渐变作小姐抛绣球择佳胥的绣楼。不知当年胡家有几位小姐抛过几次绣球,可砸中了什么浪荡才子抑或游手市侩?因为求婚者中鱼龙混杂,小姐素手纤纤,多非侠女,怕也不曾练过绝技,何况求婚者毫无秩序,你争我夺,各显身手,焉能抛中意中佳婿?再者,“抛绣球”这一戏剧性的择偶方式,看似喜剧,实则悲剧。因待字闺中的小姐或因求婚者太多,张王李赵,多有权势,如何抉择,左右为难;更或者待字小姐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难定终身,无奈中方采此法。我想,胡家女儿再多,也不可能个个都抛绣球而努力赚取“抛球专业户”美名。即便有过那么一两次,也不过轰动一时,传为美谈,时间的风一刮,绣球早谢了。之所以附会成“绣楼”,完全是旅游的卖点,近年来当地旅游部门就曾组织开展了几次“抛绣球,选佳婿”的民俗活动,引得帅哥心痒。不过也好,撒了这么一点芝麻盐,便给游客想像与期待。好玩,好玩!</p> 与此谐趣相映衬的是村头高大庄严的牌坊。<br>这是走进西递村迎面遇见的第一道景观——胶州刺史牌坊,系明朝万历时胡文光所建。胡文光是进士出身,曾做过胶州刺史和长沙王的内府长史。所以坊体二楼横梁东西两面雕有“胶州刺史”和“荆藩首相”字样。明代实行分封藩王制度,王府长史是仅次于诸侯王的官员,总管封地事务,所以称“荆藩首相”。<br>牌坊规格很高,系四柱三间五楼单体结构,通体用“黟县青”大理石精雕细琢,古朴精湛,造型富丽,远远望去,巍峨耸立,气度非凡。<br>胡文光能在生前建牌坊,这绝非一般的朝廷礼遇,所以三楼中轴线上镌有“恩荣”二字。更为神奇的是,檐下斗拱两侧饰有32个镂空花翅,建坊时不过寓意花团锦簇,后来胡文光平步青云,果然为官32年。噫唏,这真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h1><font color="#b06fbb">积善与读书</font></h1><h1><br></h1><h3>像宏村一样,西递的祠堂也特别多。“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因此徽州各村宗族皆有祠。西递胡氏在明代中期就有祠堂十余幢,至乾隆年间更达到三十余幢,有总祠、总支祠、分支祠、家祠等。我瞻仰了追慕堂、惇仁堂、履福堂以及民宅瑞玉庭、青云轩等。除却硬件宏大、建筑精美外,颇值得玩味的就是雕饰于厅堂门楣间的一副副楹联。据统计,连同古宅庭院在内,西递村有古楹联精品近百条。<br>西递人经商能见微知著,以一赢十,最终富甲一方,但其楹联中关于读书、向善的格言联却不少,在书香门第“履福堂”,有这样一副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其作者就是房主、清代著名书画收藏家胡积堂。还有一位“惇仁堂”之主、清代“江南六大首富”之一的著名徽商胡贯三,也将此联挂于堂内。按理说,商人眼中,天下第一等好事无过经商,西递人却把读书、崇善列于首位,比如“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此外,还有一幅“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之联,更把读书升到了享受与快乐之仙境。</h3> 西递古楹联中,既有做人的准则、读书的道理、治家的诀窍,还有创业的方略、经商的招数、为官的要领。比如,创业者可以在“瑞玉庭”的“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中品尝艰苦创业的乐趣,悟出经营中“欲取之,先予之”的道理;哪怕自私者也可在“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的感悟下,“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西递的古楹联,就像一位睿智、敦厚的师者在你的耳边娓娓诉说,谆谆叮咛。<br>记得有位美国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认识故乡的办法是离开它,寻找故乡的办法是到一个异乡去找它。呵呵,西递不知身是客,似曾相识燕归来,行文至尾,也拟拙联一副,一抒块垒:<br>古邑倚雄巅,武陵贪奇秀,云来西递桃源静;<br>闲庭品茶道,明月对清樽,风送东坡佛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