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遂心

<p>  这本书买了好久,是去年孩童要求买的,他从哪儿听说的书名我没有问或者他告诉我我忘记了,记得孩童看后胆子变小,害怕黑夜甚至白天害怕独处,我没有过分关注,很多书都会给人类似的感受,时间可以抚平一切,果然几天后,他又恢复了正常。</p><p> 前几天孩童收拾书柜,整理出好多预估不会再看的书,让我放起来,我便一一打包。他有个癖好,很让我头痛,拒绝扔物品,特别旧的都不允许扔掉,喜欢留纪念。有一次刚被我偷偷扔掉,他就发现了,哭得稀里哗啦,我于心不忍,做了一次出去刨垃圾桶的行为。明明刚扔掉,上面已经覆盖了无数的乱七八糟,我一边翻垃圾桶,一边对路人的目光视若无睹。以前没有关注过,垃圾产生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p><p> 这本书他专门递给我,说虽然内容不错,可是再不敢看了,让我放起来吧。这么着重的强调,激起了我拜读的欲望,果然是一发不可收拾。</p><p> 整本书是由无数个小故事构成的,类似于学术论文集,每个故事自成一篇,没有太大关联,均是作者对多个“精神病患者”的采访,整篇基本由谈话内容组成。之所以为“精神病患者”这个词加引号,是因为我不确定他们是不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p><p> 有些也许是吧,例如有妄想症,或者有暴力倾向的,或者自残的,或者人格分裂症等等。</p><p> 而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患者之所以被送进精神病院,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这个世界的千千万万大众看来是不正常的,或违反常规的,或超出了人类可认知的界限之外的,由于无法解释和理解他们的行为,所以被判定为精神有问题。</p><p> 毫无疑问,作者的采访对象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不同于普通的犯病者,从谈话判断,他们中大部分是有文化的,有的甚至文化层次很高,所以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物理学,很神奇吧,物理可以让人疯狂,例如提到最多的是量子物理学,平行宇宙,时空问题的统一和分裂,还有黑洞、虫洞、能量扭曲的平恒空间等等。为什么不是数学、文学、艺术呢?它们或者深奥到让人崩溃,或者浪漫到觉得现实残酷到无情,或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找不到出口,因此当孤独成了主角,精神世界黯然失色。</p><p> 可能是因为人类就生活在物理空间中吧,对于未知充满了幻想,痴迷于过去现在未来,看不清的容易走火入魔,看明白了的容易钻牛角尖,性格极端,偏要想说服普通大众接受他的观点,恨不得人人都是他虔诚的听众和追随者,对他的观点顶礼膜拜。当不被接受的时候,焦躁狂暴疯癫,因此就被送了进去。</p><p> 有的情节令我害怕,碰巧夜深人静,家人熟睡,灯光微弱,我读到一对双胞胎姐妹,妹妹惨死后,姐姐在镜子中时常会看到妹妹,如果仅仅如此倒也罢了,大家会认为姐姐太思念妹妹精神出了问题,但重点是没有任何沟通的前提下,姐姐的爱人也在镜子中看到了妹妹。</p><p> 有的故事让我落泪。一个短时间内偷了20多具尸体的人,家里整齐码放了各种标了标签的尸体部位。他说他在试着制造生命,他是学机械的。看似是兴趣的巧合,其实不然,他的动机只有一个,他的妻子两个月前病逝了,他想通过试验找到复活她的方法,却触犯了法律。作者写到,妻子临死前拉着他的手说:“我不想离开你。”他说:“我永远属于你。”</p><p> 有的情感让我感动,一个失去了丈夫的老太太,一年以来精神萎靡,郁郁寡欢,突然有一天孩子发现她精神焕发,神采奕奕,诡异的地方就是她会对着亡夫生前常坐的藤椅说话,饭桌上也会摆放空碗筷,还会不停往里夹菜,她忘记丈夫离开了,她觉得他还在她身边。大夫建议在家修养不必住院。其实精神病患者如果没有出现伤害别人的征兆,心情快乐,真的没有必要把她唤回到残酷的失去至亲的痛苦现实中来。</p><p> 对于未知的探索大概是这本书很多受访者的爱好。很奇怪,他们的思想我感觉我可以接受,没有我特别反对的观点,之所以被认为不正常,大概是因为在他们的脑子中有一部分被开发了或者与生俱来很发达,所以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常人无法想象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认知里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觉得是不合理的存在,就这么“自私”地“不留情理”地否定了,没有设身处地去理解,也许太难接受了,每每出现人类认知之外的,便被归为精神问题,这样事情就很完美地解决,不是么?</p><p> 所以有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否也具有当精神病患者的潜质?然后从书中出来,转了几圈眼睛,觉得还是正常的,只是自己属于不太坚定的性格,很多观点我都可以轻易接受,即使观点相反,我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接受,有点墙头草的味道吧。</p><p> 世界就在那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性情,不同的知识构架,所以各自眼中的世界千差万别,不要太偏激,不要太执着,不必要求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你的一样,慢慢悠闲地游走,天人合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