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8号大院的来世与今生</p><p><br></p> <p>二、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p><p><br></p><p> 原解放军体育学院(广州通信学院)的前身,是从1946年11月至1953年7月,先后更名为冀察热辽军政干部学校、南下工作团第二分团、华中军政大学广东分校、广东军政大学、中南军政大学第六分校、第25步兵学校………</p><p><br></p><p> 1、冀热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成立</p><p><br></p><p> 1946年6月,解放战争正式爆发,战争的进程,向我党我军发出了急需干部的要求,冀热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在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中诞生,在转战辽沈战役和平冿战役的艰苦历程中逐步成长起来。</p><p> 1946年11月底,冀热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在热河省林西成立。由于战事频繁,学校成立以后,主要执行作战任务。没有立即招生施训,1947年4月,根据战争的发展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晋冀热辽军区由晋察冀军区划归回东北民主联军领导。并扩大冀热辽军区,原冀热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留给西满军区,(成为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分校)。</p><p> 1947年4月,冀热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在热河乌丹县土城镇重新成立,学校直属军区领导,校长由军区副司令员陈奇涵兼任,教育长覃国翰,政治部主任李孔亮。学校重新成立以后,从军区机关和各部队抽调部分干部,组建了学校机关和教学班子。全较校教职员工共670余人。</p><p> 校长陈奇涵上将</p> <p>政委李孔亮少将</p><p><br></p> <p>教育长覃国翰少将</p><p><br></p> <p> 第一期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参谋、政治等8个队。学员来自野战旅、军区机关、各军分区、以及内蒙各部队,有战士,也有连、排干部和从医院归队的伤、病员。后因经费和粮食紧缺,再加上土匪不断骚扰,学校转驻乡村,剿匪寻粮。同时进行了缩编,工兵队和炮兵队交由军区直接管理,其余六个队收编为一个政治队、一个骑兵队、两个步兵队。1947年6月,我军收复了赤峰后。学校有土城镇迁到赤峰市。第一期学员于1947年7月23日毕业,共培训步兵和骑兵的连排营干部和班骨干280多名。为军区充实干部队伍,尤其是骑兵队的毕业学员,在军区骑兵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p> 第一期学员毕业以后,学校有赤峰市迁到平庄,同时,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和冀察热辽军区根据中央和东北军区的指示。决定扩大军政干部培养数量,以满足反攻作战的需要。军区先后调喻楚杰任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赵复兴任教育长,曹诚任副教育长。江峰任政治部副主任,加强学校的领导。又从部队和其他学校高干队选调一批军龄较长的,有经验的营、团干部和个别师职干部充实到学校机关、大队和中队领导。</p><p> 1947年10月,学校在平庄培训第二批学员。学员300余人。编为一个高干队,一个政治队和两个军事队,附设工兵、参谋和解放军军官三个队。工兵队为一个月短期集训,参谋队经预科学习后送往解放区;解放军官队接收是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加入我军的军官,经过一个月教育后,编入军事队继续学习。因作战需要,本期团、营、连、排军政干部共217名学员未学完全部教育课程。便于1948年1月毕业,提前一个月奔赴前线作战。</p><p><br></p> <p>2、东北军政大学冀察热辽分校成立 </p><p> </p> <p> 1948年2月1日,东北军区发觉只是将冀察热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更名为东北军政大学冀察热辽分校。扩大办学规模,增加培训数量。以培训连排干部为主,仍然坚持教学服务于战争的办学方针。但是学制有所延长,(军事,政治队为六个月。工兵和参谋队为八个月)。经军区批准,学校由校领导、各大队政委、组织科长、供给处长组成分校党委。因陈奇涵校长调离原单位。余楚杰为副书记兼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学员编成三个大队,共15个学员队。其中一大队有六个学员队,(一个工兵队,一个政治队,四个步兵队)。二大队有五个步兵队。三大队有两个政治队,两个参谋训练队。 </p><p><br></p> <p> 1948年8月,第三期学员(除参谋队和工兵队)毕业,本期共培训营、连、排军政干部1165人。1949年3月,参谋队和工兵队毕业,实际学习期时间为一年,其中工兵队毕业学员98人。参谋队327人。学员全部分到部队,投入到波澜壮阔的辽沈战役和和平冿战役。</p><p><br></p><p>东北军政大学冀察热辽分校毕业证章</p> <p> 1948年10月,东北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发起了著名的辽沈战役。敲响了东北国民党军最终覆灭的丧钟,与此同时,东北军政大学冀察热辽分校的办学环境也随战争的发展而变化,同年10月,分校第四期学员入学,共计1423人。成分与第三期相同,以排连骨干为主。含少数优秀战士和地方干部,青年学生。但是,新生未及举行开学典礼,分校便奉命东北野战军首长的命令接受新任务——收训战俘。由于在东北战场,我军节节胜利。特别是锦州和辽西大捷以后。前方部队俘虏的大批国民党军官,急需进行教育改造。于是。东北野战军命令分校停课。执行收训俘虏的任务。 </p> <p> 接受任务以后,分校留下一部分人员驻守平庄大本营,其余人员兵分两路。分别到锦州和辽西,接收并训练俘虏。至当年11月底。1500多名俘虏经过教育训练后被遣散。历时一个多月的收训任务结束。分校官兵重返平庄,正式举行开学典礼。 1948年11月征尘未洗。鞍甲未除的东北野战军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告别白山黑水,挥师入关,开始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平冿战役大进军。12月初,分校在接到军区的通知,全校人员随军区主力从东北入关转战华北。12月26日,分校2000多名官兵从平庄出发,步行经过平泉,喜峰口,于1949年1月到达河北玉田,丰润一带。1949年1月2日。第四野战军命令分校从冀察热辽军区。划归第四野战军总部直接指挥,学校的性质不变。但暂时任务是配合平冿战役收训俘虏军官,对内仍称学校,对外称“解放军官训练处”。 </p> <p> 1949年1月的天津之战。是一场著名的城市攻击战,我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陈长捷部13万多人,俘虏大批敌人。第四野战军首长把接收和教育训练俘虏的任务,再一次交给了已有战俘改造经验的东北军政大学冀察热辽分校。1949年1月20号。分校先后组织人员在天津杨林和宝坻。接收国民党战俘9874人。其中包括将官1人,校官329人。尉官9254人,士兵179人,家属111人。经过近两个月的教育训练,至3月初。此批战俘全部遣送完毕。3月中旬还没有来得及正式开课的分校第四批学员。于天津结业,学员返回各式自部队。投入到解放全中国的人民战争中。</p> <p>3、南下工作团第二分团成立</p><p><br></p><p><br></p><p> 平冿战役后,为了实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目标。并为建设新中国准备人才,我军开始广泛征招青年知识分子应征入伍。</p><p> 1949年3月,奉“四野”首长命令,东北军政大学冀察热辽分校,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第二分团。任务是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参军入伍,学员经过培训后输送到部队担任骨干。二分团分团长为赵复兴。政委李孔亮。副团长曹诚,副政委兼教务处长姜峰。共编分团部和5个大队。下设21个中队,其中原分校的3个大队原班人员编为一至四大队。下设16个中队。为加强分团干部力量,特别是提高干部队伍的文化层次。总团调配了100多名华北大学毕业生到分团工作。</p><p> </p> <p> 校长赵复兴少将 </p> <p> 1949年3月二分团进驻天津。开始征招和培训青年知识分子的工作,在天津市,二分团共招男女新生3354名。其中大学生1140名,中学和师范生2240名。这批学员(称为工作团丈员)。被编入1、2、3大队学习。与此同时,二分团另一部分人员奉命到湖河北正定接收华北大学1800名在校学生,编入4、5大队,这部分学员后移至山东德州学习。</p><p>当时天津考试委员会的通告</p> <p> 1949年初年仅19岁的天津姑娘张瑾,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参加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二分团 </p><p><br></p> <p> 张瑾2001年纪念南下52周年时撰写的回忆文章,刊登在《海河儿女南征路》一书上</p> <p> 1949年7月15日。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北京欢送南下工作团。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树立革命人生观,迎接新的任务,完成新的使命。7月底,二分团奉命集结,跟随四战主力南下。8月初,二分团全部人员抵达武汉。部队安顿下来以后。即对经过4个多月学习教育的3000多名学员进行毕业分配,一部分留在二分团工作,一部分分配在部队机关。一部分再考入解放军航空学校。毕业学员上一颗颗种子散撒遍华中大地。 军校南下广州办学。</p><p><br></p> <p> 1949年8月24日。奉中央军委电令,东北军政大学更名为华中军政大学,总校在武汉。10月9日,华中军政大学校长林彪,政委罗荣桓联名签署命令。将南下工作团第二分团组建为华中军政大学广州分校,履行到广州开办学校。培养新中国国防建设人才的任务。同时,华中军区颁布了分校各级组织机构,关防及校长的印章印模。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南下工作团副团长陶铸亲自到二分团做改编动员,他在大队以上干部会上说:“你们将到广州沙河接收黄埔军校,当年我在黄埔5期学习时,就是沙河那个地方。你们在广州要继续办好军政大学,培养、教育知识青年。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是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我党我军很多高级干部,都在黄埔军校工作或学习过,你们要发扬黄埔军校的革命传统,把军大办好。为革命培养大批有用人才”。</p><p> 广东分校新的体制确定以后,人员编制有所调整。原二分团第四大队并入华中军政大学江西分校,10月24日。奉四野首长命令,二分团团部和4个大队的干部、学员共300多人离开武汉奔赴广州。 </p> <p>南下工作团毕业纪念章 </p> <p>南下工作团臂章</p> <p>南下工作团团史 </p> <p>4、广东军政大学成立</p><p>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政大学(当年广州人简称为“军大”)在广州创建,由叶剑英同志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这是一段广州人民至今仍不能忘怀的历史。</p><p>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叶剑英同志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广州市市长,并兼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军管会主任。为了在部队中培养大批政治干部和文化干部,他决定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政大学”。筹建工作还可以追溯到第四野战军解放武汉市以后,当时建立了“中南军政大学”总校,并着手筹建六个分校。经叶剑英同志决定,“广东分校”改建为“广东军政大学”。他亲任组建“广东军政大学”的领导。任命赵复兴为第二副校长,李孔亮为第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曹诚为教育长,宋昕为政治部副主任。</p><p> </p><p> 校长叶剑英元帅</p> <p>教育长曹诚少将</p><p><br></p> <p> 在武汉待命的有关筹建人员,经过一个月的行军,于1949年11月24日深夜12时到达广州郊区沙河镇旧燕塘军校内,这里将改建成为“广东军大”。同月,《南方日报》刊登了招生简章。招生对象是:有志参加革命,年龄在25岁以下,文化程度为高中毕业的青年(后因招生来源不足,条件略有放松)。学员待遇是供给制,学校供给食宿衣物,另外每月发给津贴人民币(旧币)1.5万元,折合后来的新人民币值为1.50元。毕业后由学校统一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工作。</p><p> 1950年1月13日,新生报到完毕。全校学生接近5000人,编为4个大队,每大队下分6中队,中队以下为区队和班。其中第2、第3、第24中队是女生中队,可见当日女青年革命劲头不落男青年之后。开课前进行建校劳动,学员们平整土地,建起了一个可容万人的大操场和一个大农场。学员们按班分地种菜,利用晚饭前后劳动,一直坚持到毕业离校。“秀才”们就这样开始学习、劳动,将收获送交伙房。</p><p><br></p><p>广东军政大学学员校门口留影</p><p> </p><p><br></p> <p> 1950年元月某日,同学们精神抖擞地列队进入校部大操场,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毛主席当年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制订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有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三句话、八个字”高悬会场,作为“广东军政大学”的教育方针和校训(下图)。叶剑英校长兼政治委员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讲了话。他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改造思想,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事业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奋斗终生。</p><p><br></p> <p> “广东军政大学”的主要课程有4门:校史(即“抗日军政大学”校史),社会发展简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军事训练。学习的主要形式是集中全校学生上大课。课程主要由校首长李孔亮、曹诚、宋昕讲授。此外,还有校外的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如南方大学副校长陈唯实,教育长李又华,以及广州市的团市委书记和其他领导同志前来讲课。大队政委,中队指导员和教育干事负责上辅导课。学员分班讨论,写心得、做作业。军事课由大队长、中队长和区队长负责,并进行严格的军事操练。所有课程,均须进行阶段考试和学期考试。如有不合格,必须补考。</p><p> 军事学习贯穿于全过程。主要内容有队列操练、武器使用和射击训练;还有军事条令和组织纪律,军事作风。通过学习,把学员们从自由散漫的普通社会青年训练成为有严格纪律和军事素养的革命军人。期终考试,有些学员还荣获优秀射手或特等射手的称号。经过学习,提高了觉悟,一些同学交待了自己的政治历史问题和家庭问题,获得了组织的信任。在中段考试以后,经同学们申请,全校学生被批准集体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少同学还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p><p> 在海南全岛解放以前(1950年5月),美蒋飞机经常轰炸广州,曾经制造了黄沙大血案。军校是敌机空袭的重点目标,每遇空袭,全校师生都必须迅速跑步上山躲避。有一段时间,天未亮全校即列队上山,白天坐在山头露天学习,即使敌机飞临上空也坚持不缀。那时候社会比较动乱,有些学员受到影响,开了小差。经过进行思想工作,一些学员又回到“军政大学”,以后还在部队中立了功。</p><p> 学员们还积极参加当时广州市的一些社会活动。例如,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为上海失业工人捐献衣物,参加全市控诉美蒋集团制造黄沙大血案的大会,给解放海南岛英雄写慰问信,参加全市庆祝“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的大会和游行。1950年5月4日,参加全市庆祝大会后的游行队伍在返校途中,在一德路上遇到狂风暴雨,社会上群众团体的队伍当即被暴雨打散,七零八落。但是,“广东军政大学”几千人的队伍,一人不失,依然步伐整齐地在马路当中行进,还以震撼远近的响亮歌声、高昂的口号声与狂风暴雨的呼啸声竞赛。原来在小汽车上的“军大”校首长李孔亮、曹诚、宋昕也走下了小汽车,冒着滂沱大雨和“军大”学员齐步前进。“军大”短期军事训练的结果,给广州市民留下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深刻印象。</p><p>广东军政大学第一期5000多名毕业生经过期终考试,除了个别政审有问题外,都领到校领导颁发的毕业证书,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毕业典礼上,曹诚教育长告诫毕业生们今后不管到哪里,都要牢记党的教导,坚持校训,勿忘“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他还深情地对学生们说:“你们是嫁出去的女儿,不要忘记娘家的教导,更不可给娘家丢脸!”</p><p><br></p><p>广东军政大学学员操场上合影</p> <p> 后来,由于军队改编及其他的一些客观原因,广东军政大学只办了唯一的一期学习班,1951年更名为“中南军政大学第六分校、解放军第二十五步兵学校、军事体育学院。</p><p> </p><p>广东军政大学毕业证书</p><p> </p><p><br></p> <p>广东军政大学毕业证书</p><p><br></p> <p>广东军政大学毕业证书、学习资料、纪念册等</p><p> </p><p><br></p> <p>广东军政大学毕业证书、笔记本等</p><p><br></p> <p> 广东军政大学,毕业证里面有毛主席,朱德,林彪,叶剑英头像、笔记本、纪念册、书四件:</p><p><br></p><p>毕业证里面人毛主席头像</p><p><br></p> <p>毕业证里面的朱德头像</p><p><br></p> <p>毕业证里面的林彪头像</p><p><br></p> <p>毕业证里面的叶剑英头像</p><p><br></p> <p>5、中南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成立</p><p><br></p><p> 1949年12月26日,奉中央军委电令,南下作战的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改名为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1950年1月。华中军政大学改为中南军政大学。下设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六个分校。</p><p> 8月12日和13日。中南军区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等领导先后联名签署命令。宣布各省军大分校。自8月9日起。改归中南军政大学总校建制。并以河南军大分校和中南军大第一分校,湖北为第二分校,湖南为第三分校,江西为第四分校,广西为第五分校,广东为第六分校。受总校直辖领导供给。各军区、省委对各个该省会的军大分校的党的工作、政治生活等有指导的责任。任命阎捷三为第六分校校长(广东分校校长),方国南为政治委员,李孔亮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诚为教育长,宋昕为政治部副主任。</p><p> 1950年9月10日,中南军区下发乃中南军政大学编制表,规定各分校组织机构为:各分校是校长、政治委员、副校长、副政治委员、教育长、副教育长。下设校务处、训练处、政治部。其中广东等3个分校各边4个大队,每个大队下属5个连队,每个队编学员125名。每分校接收学员2500名。下发编织制表的同时,中南军政大学他制发了分校党委、校长、关防以及机关的印章。1950年8月,中南军大第六分校招生2553人,并于9月1日开学,开学初的头7个月,学员主要接受文化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全校学员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建校劳动,先后修整了45720平方米的各类教学场馆。同时,连续13个昼夜参加修建广州白云区机场的义务劳动。1953年7月,该批学员毕业。</p><p> </p><p>校长阎捷三少将 </p> <p>政委方国南少将 </p> <p>6、第25步兵学校成立</p><p><br></p><p> 1951年3月5日,根据第一次全国军校会议精神,各军政大学及其分校改编为步兵学校。中央军委向各大军区发布改编命令,各大军区军政大学一律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各军政大学所辖分校一律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学校”;,统一全军学校番号。调整步兵学校数量。</p><p> 3月13日,中南军区司令员林彪,政委政委罗荣桓等领导先后联名签署命令,公布了中南军政大学及各分校番号。中南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改称为:“第25步兵学校”。执行新的体制后。学校的编制按照。横宽纵短的原则进行调整,机关设3个部1处。即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和干部管理处。训练部下设教务科、军械器材科、战术系、技术系、射击兵器系、筑城地形系、政治教育系、文化教育系、图书馆和教材室。政治部下设办公室、组织科、青年科、宣传科、保卫科、文工团。校务部下设军务科、管理科、供给处、卫生处。学员编为4个大队14个队。</p><p> 1951年7月27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全国步校走向正规化的指示》。第25部步兵学校从军事政治学校转变为军事指挥学校,任务是培养正规的国防军干部骨干,学制3年。据此,学校调整了。中南军区第六分校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确立了&#8220;步坦协同,步炮协同,培养合成军队协同作战的能力&#8221;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确立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打美帝,培养既能指挥作战又能教育部队的现代化国防军干部。第二十五步校的学员,以原中南军大第六分校1950年8月招生的学员为主体。1952年3月,第二十二步兵学校转入学员247人。1952年9月,第二十三步兵学校转入学员309人。学员人数最多达3109人,学校学员在校学习三年,其中头7个月进行文化教育,被打牢文化基础之后,正式进入半养成,半速成状态下的专业教育。1953年4月,该批学员结束正课教育,经过野营演习和毕业考试后于6月26日毕业。除1156人转学、调动、复员、病休、退学等原因外,共毕业学员1953人。其中(442人提前于1952年12月毕业。1953年6月只毕业,1510人)。</p><p> 第二十五步兵学校,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正规化步兵学校,结束了边打边培训的战时办学模式。实现了从战时办学向院校化建设的转变,同时,由于加强了文化教育,提高学员的文化素质。军事、政治、教育和训练质量明显提高,为推进学校的正规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p><p>校长郑大林少将</p> <p>第25步兵学校的修业证 </p> <p>第25步兵学校的毕业证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38号大院的来世与今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目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者:傲雪</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清末和民国时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11年—1949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广东新军协成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修建机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3、黄埔军校成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4、广东军事政治学校成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5、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成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6、中央警官学校第二分校成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二、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6年11月—1953年7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冀热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成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东北军政大学冀察热辽分校成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3、南下工作团第二分团成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4、广东军政大学成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5、中南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成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6、第25步兵学校成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军事体育学校时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3年7月—1959年12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四、解放军体育学院时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0年1月—1972年11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五、恢复解放军体育学院时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72年12月—1980年12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六、解放军体育学院(广州通信学院)时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81年1月—1993年6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七、恢复解放军体育学院(广州通信学院)时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3年6月—1999年3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八、新世纪解放军体育学院时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9年3月—2004年3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九、解放军军事体育综合训练基地(军事体育进修学院)时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04年7月—2011年11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十、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学院时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1年6月—2017年7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十一、扩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学院时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7年7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