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霎那间处读论语(之三四三)

爱睦

<p><br></p><p> 【子路第十三13•27"总343】——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p><p> </p><p> 仁义道德的宣传还是要靠嘴皮子,夫子肩负木铎之重任,关键时候必须发声。而《子路第十三》第二十七章,孔子要重申一个观点,仁义道德的修炼,靠的是内功,越接近仁,就越性格刚直、越言不轻出,去染显真、三思后行也。有说,刚毅木讷加“文”即仁了,不可一概而论。这个“文”,大概是周勃“厚重少文”之“文”吧。</p><p> “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这一章字面上好理解,但又一个争议,有的认为孔子是讲刚、毅、木、讷四个字,但也有一派认为只能认作刚毅、木讷两个词。按四分法,孔子则说:“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具有这四种品德的人才最接近于仁义道德的境界啊。”按二分法,孔子于是说:“为人刚强果敢、质朴口拙,就接近于仁德了。” 其实,大致含义是差不多的,也不能说“四德”就丰富了多少,无非说成“二德”更精炼有力,也更符合现在用词的习惯了。</p><p> 不妨稍微梳理一下吧。在《公冶长篇》里,夫子说过“吾未见刚者”;在《泰伯篇》里,曾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曾子有刚毅之德,而申枨就缺失。“木”为质朴、“讷”为口拙。《学而第一》里,夫子即鲜明提出“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前面,孔子还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仁者,其言也讱”等。刚毅者定不屑于令色曲奉,木讷者决不会经营巧言利口,因而通往仁的“中道”上就少了许多俗媚与羁绊。反过来讲,这是通往仁的必备功夫和仔细下手之处。战胜物欲即是刚强,长期坚持即是勇毅,沉潜“力行近乎仁”也。</p><p> 李先念写过一篇纪念徐向前元帅的文章,称赞徐帅是“一个大智大勇、缜思断行、擘画军事、驾驭战争的能手,一个坦荡无私、刚毅木讷、顾全大局、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刚毅木讷,放在革命者的词群当中,丰富了依存度和内涵。老战友的评价是有根据的,在黄埔军校时,徐向前受到过蒋介石例行的面谈和考察,结果就因不会吹捧、言语木讷之“土”被老蒋视为“没出息”打发走了。结果若干年后战场上交手,蒋才领教了徐向前之“刚毅”无比,“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精神百倍。”老蒋后悔莫及啊。在长征的关键时刻,张国焘闹南下,分裂红军,徐向前坚决果断地下了命令,简短而力若千钧:“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这才真正体现了“刚毅木讷近乎仁”的强大力量。主席亲自为“二月逆流”平反,与徐向前握手时,连声说“好人”“好人”。主席曾说:“徐向前的战斗精神就像他的名字那样:向前,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