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圩今昔

西园飘香

<p> 早晨,或是傍晚,在同德圩中间的水泥路上散步,耳畔总想起奶奶的声音:“带圩某修以前叫馬张皮”,真的,同德圩的确好似一张巨大的马皮铺展开来——</p><p> 那年月住在圩周围的乡亲,夏天,在馬张皮里采菱角摘莲蓬;冬天,在馬张皮内挖藕戳鳖;春季则在圩子里捡野鸭蛋……是馬张皮养活了住在小圩周围的人们。</p><p> 奶奶总在我的童年里勾勒出让我遐想、让我好奇、甚至让我有一丝艳羡的过往画面……</p><p> </p><p> 大约六七岁时,我开始能独自去四华里外的/外婆家了。那时去外婆家必须斜插穿过这同德圩。记忆里圩子里全是弯弯扭扭的泥泞小道,那被泥泞陷得沉重的小腿,往往在走过几条田埂之后就不堪重负。上了靠近焦巷田地边的一个塘坝,脚就迈不开步子了。那就歇歇吧!偏偏这时大人们讲的关于这个水塘的故事,让我灌了铅似的小腿仿佛获得了特别的能量,我头发竖起,头皮有电麻的感觉,浑身鸡皮疙瘩,我不由得撒腿就跑——</p><p> “那塘有水鬼,据说圣模老屋有夫妻俩半夜去石牌卖猪,凌晨二点多经过此塘,看见过一个赤宝拎心的水鬼在塘坝上扇凉,见了他们俩就扑通一声跳进塘里了……”</p><p> 夫妻俩自是吓的不轻,回家大病了一场</p><p>……</p><p> 我自是不敢怠慢,每次独自经过这绕不开的塘坝,心脏总是猛然加速,哪怕是太阳正当午,也一样消除不了那种深藏于心的恐惧……</p><p> 一直在心里惦记着这鬼故事,以至于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语文老师让我用“又……又……”造句,结果我半天弄了句:“我又经过×塘坝时,又看见了那个水鬼。”语文老师拿着我的作业本斜着看了半天后,拧着我的耳朵龇牙咧嘴地大吼:“耶,弄了半天又捉了一个水鬼耶”</p><p> 现在想起儿时的这些经历,早没了对当年老师惩戒的恨意,也没了当初的那股恐惧,有时独自忆起,禁不住一个人笑出声来。</p><p> 如今,那塘早已填平,改成了良田,昔日的羊肠小道也早修成了四通八达的机耕路,更有一条能跑农用机车的水泥路贯穿同德圩的中心。</p> <p>  关于同德圩还有比这水塘更为恐怖的故事,那就是三队对面圩东侧焦巷地界上的“六坟山”的传说。</p><p> 隐隐约约记得奶奶说起过这里埋下了六棺坟——实际并不止六棺,因为从外面看是六座坟,所以就取名“六坟山”。到底是鬼子侵略时杀害了几多乡民埋在那里,还是民国时期闹土匪(那时同德圩周围土匪比较猖獗),土匪相互火并死了不少人埋在那里,现在已经无从查考(前段时间问起二叔六坟山的来历,他说他也不清楚。二叔快80了,他都不知道,看来我自是无从知晓了。)</p><p> 小时每每听到大人们讲六坟山闹鬼的故事,晚上自是不敢出门,总觉得对面山上阴风簌簌,阴魂凄凄,似在悲鸣。</p> <p> 每次去外婆家即便压根儿不会经过此地,但远远望着也总会没来由的感到一丝恐慌袭上心头,多少年之后,这种感觉才逐渐消失……</p><p> 如今徜徉于贯穿同德圩中心的这条3.5米宽的水泥路,环顾四野,千亩良田一片碧绿,心情也像圩田一样全是绿意!</p><p> 那不再复返的泥泞小道,那让我感觉恐怖又略带刺激惊奇的水塘只存于我记忆的深处,现在的孩子再也经历不到当然也无需经历我们这一代的陈年旧事!如今的六坟山早已被一片松林所代替,那片松林绿意盎然,尽显黛色,远远望去似乎给人一种历史的神秘之感。</p><p> 早晨,田野里升起一层薄雾逐渐绵延至那片松树林,更增添松树林的神秘色彩……那尘封的历史无论给世人怎样的展示,我都希望那长眠于此的先人在绿浪环绕的怀抱里得以安息!</p><p> 昔日的“馬张皮”养育了住在圩四周的父老乡亲,如今,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里,我想,馬张皮一定能复活成一匹千里龙驹,承载着所有家乡父老的心愿、斗志昂扬,向着那雄伟的目标疾速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