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祖垲先生简介 <p> 杨祖垲:1933年7月生。原资中县太平区保卫乡白马村牛角冲人(今内江市东兴区双桥乡牌坊村)。1954年秋川南资中师范毕业。先后在原真理区(金李井)中心校、初八中(太平中学)任教;1961年下期中学停办,调资中电影院,次年到文化馆工作;1978年任职,先后筹建县图书馆、文馆所、博物馆;1985年,文馆所和博物馆从图书馆分出,独立工作至1994年元月退休。</p><p> 杨祖垲先生兴趣爱好广泛,博学多才。他爱好文学,书法,工艺美术;对历史文化遗存之古建筑,碑刻,造像,金铜器,陶瓷,图书,书画,服饰,钱币收藏,艺术品、文博实物等等感兴趣并倍加珍惜爱护。</p> <p> “文革”期间,红卫兵在“破四旧,立四新”和“批林批孔”的口号蛊惑下,无差别地大势破坏古文物,称其为“革命行动”。重龙山古树被剥皮砍伐,古北崖石刻造像被开山取石……眼见珍贵文物即将毁于一旦,杨先生在情急之下尽其所能,竭力保护县城及周边有关名胜风物,自发地一边以“文革”中流行的写大字报的方式呼吁有关方面、制止“红卫兵”破坏文物的行为,一边设法隐藏、掩盖、蒙骗红卫兵等多种方式将很多重要文物保存下来。</p><p> 在杨先生的呵护下,资中县许多国宝级文物得以幸存至今,让后世人们能一睹古物芳容。让资中人民有这样珍贵的文物而引以为傲。</p> 二、历史悠久的资中重龙山文物 <p> 资中县重龙山作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和资中县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还有无数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及资中人民的爱护是分不开的。</p> <p> 重龙山地处古资州城东北隅,是古资州集儒、释、道文化于一山的重要所在地;它融江山、城市、寺庙、园林于一体。其中山间君子泉的摩崖造像,始建于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历经唐、宋、五代十国、元、明、清等朝代,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君子泉现存170多龛、1700多尊石刻造像,雕刻工艺极高,佛家故事丰富,是四川石窟一线游的大好中转站。</p> <p> 资中重龙山君子泉摩崖造像石刻群。</p> <p> 位于重龙山君子泉的释迦牟尼石刻造像。</p> <p> 重龙山君子泉千手观音造像。</p> <p> 天王石刻造像。</p> <p> 重龙山玊虚宫石牌坊。</p> <p> 杨祖垲先生相继发动城郊十余所中小学师生参加义务劳动。修路、搬沙、运砖瓦,搬走了掩埋古北崖造像的乱石,其千军万马的劳动场面令人感动不已!同时还动员省专厂矿和地方上的企事业单位:如信号厂、内拖厂、广播器材厂、纺配厂、蔗糖经理部、供电局、邮电局、汽车站、木船社等等单位,尽其所能出钱、出力、出物资不一而足,以期复原古迹的旧时风貌。由此,终于感动了县领导,安排县财政局从1975年开始拨款8千元补助文物维修事宜。从此以后逐年增加维护费用。</p> <p>1974年至1975年期间,资中二中高中学生在何介福老师带领下参加义务劳动,搬走因开山取石揭古岩造像上的盖山而滚下的乱石。当时乱石已掩埋了君子泉部分造像。这是当时的劳动场面。</p> <p>资中城区小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搬沙运砖。</p> <p> 参加义务劳动的部分班级合影。</p> <p> 1974年春节期间,重龙山重新向游客开放时,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盛况空前的情景令人振奋!</p> <p> 在开放永庆寺过程中,杨祖垲先生利用文化馆馆藏文博实物、收集到的城乡文物以及从废品公司检选的文博品种,在寺庙内开设了十个陈列室举办展览,从而很好的地配合当地政府,向人民群众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p> <p> 山巅永庆寺,唐宋以来香火鼎盛。</p> <p> 永庆寺内“天池”地方志记载:“大旱之年亦不枯竭。”</p> <p> 1973年,“来鹤亭”原貌。</p> <p> 知州知事高培谷题记“来鹤图记”。</p> <p> 永庆寺内“来鹤亭”,原存唐宋八大家之一黄庭坚书匾《金鹤归来》。</p> <p> 清朝末代状元骆成骧立“钦点状元”匾额。</p> <p> 钦定第一甲第一名证书及骆状员旧照。</p> <p> 永庆寺内有宋赵逵、清骆成骧俩状元读书处。</p> 三、搬迁保护县境内文物遗存 <p> 资中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无数散存全县各地的重要文物。在重新开发重龙山历史文物后,杨祖垲先生还先后组织了六起搬迁散存文物到重龙山上于以保护的工作。它们是:</p> <p> 螺丝坟内壁实拍。</p> <p> 重龙古迹坊两侧的螺丝坟内石刻原石。</p> <p> 螺蛳坟石刻。</p><p> 1975年秋,城北谷田坝在大搞“园田化”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螺蛳坟石刻。石刻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杨先生经多方努力,将石刻完整地搬迁到重龙山,安置在永庆寺《重龙古迹坊》两侧。</p> <p> 黄庭坚《幽兰赋》书法拓片。</p> <p> 黄庭坚《幽兰赋》书法碑。</p><p> 1975年,杨祖垲先生从彭鹤林、何熙永处得知“上李家花园”存有稀世碑刻,土改时分给农民,农户将其做为灶屋和猪圈的隔板。杨先生遂与之商议折价赔偿后,动员木船社、广播器材厂、信号厂等单位,连同苏、黄、米、文天祥、董其昌、船山书法八块小碑及黄庭坚所书门柱等一并搬迁至重龙山永庆寺大雄殿东侧“碑亭”安置。1993年重龙山永庆寺因体制改变,遂辗转迁入资中文庙西庑。</p><p> 民国初期,资中大盐商李福州,偶得黄庭坚书法真迹《幽兰赋》,如获至宝。商船经湖北时,购得质地坚硬、颗粒细腻的巫峡石,请成都有名工匠将有484个字的《幽兰赋》分别刻于七块三峡石上,每块石高2米、宽1.2米、厚0.2米。其字以颜体为基本架构,辅以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是中国碑刻中的精品,被誉为“三绝碑”该书法碑幸得杨先生组织人力搬迁保护,得以现世。</p> <p> 禹皇宫木牌楼。</p><p> 资州古城内有六宫九庙,禹皇宫即是六宫之一,禹皇宫的门面有木牌坊,木牌坊后面紧连戏楼故称禹皇宫木牌楼。牌楼东面紧邻天上宫。辛亥革命时期,四川保路同志会诛杀清朝重臣端方之地就在天上宫内。禹皇宫木牌楼见证了这一历史事件。1958年以后禹皇宫先后由资中五中、资中三中、资中县文教局、资中县东路小学作为单位用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东路小学要改建校地,牌楼面临被损毁的厄运。正在重庆学习的杨祖垲,急回资报告县文教局,得到刘伯卿局长重视,遂报请县政府拨款4500元,组织能工巧匠搬迁复修于重龙山永庆寺天王殿前,紧依殿门而建。牌楼高悬“文命诞敷”匾额,其意为赞颂夏禹王功德布敷天下之意。(注:禹:夏后氏,姓姒,名文命,又名禹,字高密。夏朝开国国君。史称大禹。匾额上的文命就是大禹。诞敷:指遍布之意。)</p> <p> 南崖圆雕造像。</p><p> 古资州有东西南北“四崖”,其中南崖有一处位于陈家场,崖上端刻有“灵隐崖”三字。土改时,灵隐崖下造像被断首,残肢弃于崖内。经查,该造像是川中仅存的唐、宋十六尊者佛像及观音、侍人等圆雕石刻,有很高艺术价值。</p><p>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永庆寺大殿维修,添建两侧神台,由释清德指挥、肖吉富父子将造像修复安装,排列大雄殿内,很为奇异壮观。资中县诗、联名家王体诚、周淑平撰联恭颂。由于造像缺肢少手,不令信徒待见。时遇体制变异,寺僧为彰显金壁辉煌,将原南崖造像拆毁后重塑金身。拆下的石像则东搁西放,七零八落。惜哉!</p> <p> 修复初期的“寿音阁”。</p> <p> 万寿宫内的“忠孝神先”牌匾是资州州牧赵由坤所书。</p> <p> 寿音阁。</p><p> 1985年,杨祖垲先生组织人员将资中城区大东街万寿宫后阁楼、搬迁至重龙山古北崖太音寺,取其“太音寺”的“音”字与“万寿宫”的“寿”字重命名为“寿音阁”。寿音即福音,寓意“物华天宝,人寿年丰。”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杨超为其题写阁名。</p><p> 万寿宫原是江西人的会馆。阁内匾额“忠孝神仙”是当时同是江西人的资州州牧赵由坤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所书。万寿宫设计精湛,结构紧密。建材采用质地坚硬的柏木以榫卯结构配以复杂、精巧的工艺潜心制造。</p><p> 万寿宫的搬迁得到了县人大、县政协、县文管所、县城建局、县供电所等单位及资中县籍作家郑拾风的大力支持,但几经辗转未得修复。文管所经多次向县政府报告,县政府又逐层上报批准,陆续获得省、市、县财政部门资金支持,加上以重龙山门票收入自筹部分经费,从1990年开始动工复建,至1991年止。以“太音寺”和“万寿宫”合而为一的“寿音阁”终于圆满峻工。时年郑拾风老先生为此有诗赞曰:“青山紫气护资州,放眼云天好个秋,莫为奎星久叹息,北岩新耸寿音楼。”(奎星:意指被撤毁的“奎星阁”。)</p><p> 在“寿音阁”的修复过程中,杨先生精心策划,集城乡雕刻品于一楼,是当今县境内仅存的有价值的木结构楼阁文物。</p><p> 2018年,“寿音阁”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寿音阁下的“半边亭”。</p> <p> 山斗祠石牌坊。</p><p> “山斗祠”是林氏宗祠,与同在资中后西街北边中段的郭家祠相邻。“山斗”是泰山北斗的合称,与“泰斗”同义,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它是林氏家族尊崇自己祖宗的德行如泰山北斗一样为人敬仰所取之词义(如林则徐就不愧此称号)。山斗祠的前面屹立的石牌坊就是林氏祠堂的象征。</p><p> 1991年,后西街在旧城改造中重建,时重龙镇武装部长陈永贵组织人员将山斗祠石牌坊拆下送至重龙山。正忙于“寿音阁”即将完工的杨祖垲先生,急组织力量将山斗祠石牌坊照原样修复至寿音阁下半边亭的前面,以增强古北崖曲径通幽的效果。其造型虽不及先前被拆毁而消失的原“重龙古迹”坊之完整与玲珑,也算为此弥补了些许遗憾。</p> 四、保护文庙珍贵文物 <p>资中文庙俯瞰图。</p> <p> 资中文庙外围“万仞宫墙”。</p> <p> 据资州《州志》和孟圹乡大佛坝《蔡氏万俸家乘》记载:资中文庙(早称孔庙或夫子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原址在资州大东街,历经九次重修、迁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州牧张海澜主持将其移建至城北关外文庙街西侧、南宋时期资州状元赵逵居游处洗墨池,由资州大佛坝(今资中县孟塘镇大佛村)蔡泽棠经修。这次重建的文庙成为了当今资中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资中文庙作为全国孔庙建筑群之一,以其历史悠久、布局严谨、造艺精湛、特色显著、内涵丰富、古朴典雅、保存完整而倍受中外人士称赞,它历尽沧桑仍不减当年风韵。庙内存有大量稀世文物,然而“文革”期间,这些文物即将遭遇到一场梦魇般的厄运。能否躲过“红卫兵”疯狂地“破四旧,立四新”这一关,谁也不敢保证。就在这紧要时刻,聪明的杨祖垲先生想到了一些巧妙的办法,让多数重要文物免遭损毁,躲过了这一场浩劫。能让众多稀世文物得以继续留传,杨祖垲先生之功不可没,他是真正的文物卫士!</p> <p> 文庙内“七孔照壁"。</p> <p> 圣域、贤关、灵星门组成的“五门”。</p> <p> 大成门牌匾。</p><p> 资中文庙大成门殿前,有一块十分精美的牌匾“大成门”。红卫兵称其为“封资修”的糟粕,必欲破除之,杨祖垲先生当着红卫兵的面请木工将其拆下。暗嘱木工拆而不烂,事过之后将其复原、隐藏保存至今。采用同样方法加以保护的还有“乡贤祠”、“名宦祠”、“东庑”、“西庑”等匾额。有些匾额虽未取下,则采用 将其用纸复盖写上其它内容加以保护。如“崇圣祠”牌匾就写上“美工室”加以隐藏……</p> <p> 文庙内的“钟楼”。</p> <p> “四书·大学篇”拓片。</p> <p> 清康熙手书《四书·大学篇》碑。</p> <p> 明宪宗朱见深书“御制重修孔庙碑”拓片。</p> <p> 御制重修孔庙碑。</p><p> 在文庙乡贤祠前面有一块“御制重修孔庙碑”。碑高4米、宽1.9米,它是明宪宗皇帝朱见深于成化四年(1468年)书刻的,极其珍贵。</p><p> “文革”期间杨先生为防“红卫兵”破坏,采用搭建语录牌的方法加以掩盖,然后上书毛主席语录。红卫兵进馆四处搜寻“四旧”物件,见此处有“最高指示”遂未敢轻举妄动,巧妙的将以上两块珍稀碑刻完好保存。</p> <p> 文庙内的“崇贤祠”。</p> <p> 文庙内的“乡贤祠”。</p> <p> 文庙内“东庑”。</p> <p> 文庙内“名宦祠”。</p> <p> 木制孔子牌位。</p><p> 明嘉靖九年制造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高八尺八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厚七寸五分。该构造尺寸远远超出了嘉靖皇帝下诏令全国文庙制作孔子神位的统一尺寸,即高二尺三寸七分、阔四寸、厚七分;底座高四寸、长七寸、厚三寸四分的规定。牌位用珍贵的木料制作而成,四周镂空雕刻了九条龙,两条凤,外围饰以花瓣和海涛纹。栩栩如生的龙凤呼之欲出。</p><p>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以其巧妙的构思、恢宏的气势、以及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被人们誉为中华第一牌位,天下仅存。如此珍贵的文物,在“破四旧”以及“批林批孔”的运动中怎能幸存?为保护这一重要文物,杨祖垲先生亲手将其拆散,隐藏于崇圣祠隐秘处,躲过一劫。</p> <p> 文庙正殿上方悬挂着十块匾额。</p><p> 文庙正殿上方悬挂的十块稀世匾额,它们分别是清朝八个皇帝及中华民国时期两位国民政府主席所书。这些匾额是:</p><p> 康熙题《万世师表》。(赞扬孔子是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p><p> 雍正题《生民未有》。(生民:即人民。此匾用于昭示人们铭记孔子至尊地位。)</p><p> 乾隆题《与天地参》。(参:古同叁。意为孔子的德行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p><p> 嘉靖题《圣集大成》。(赞誉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p><p> 道光题《圣协时中》。(赞扬孔子的中庸之道。)</p><p> 咸丰题《德齐帱载》。(帱:覆盖,多音字,读d`ao。帱载:天地之德。赞扬孔子学术思想和个人品德完美无缺。)</p><p> 同治题《圣神天纵》。(颂扬孔子为上天赋予人间的品德、学识都高超的神灵。)</p><p> 光绪题《斯文在兹》。(斯文: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有礼貌、有教养、又优雅、懂得尊重人的人。兹:‘这里意为’此。)</p><p> 中正(蒋介石)题《道冠古今》。(颂誉孔子的主张从古至今都是最好的。)</p><p>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德配天地》 。(赞颂孔子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p><p> 这十幅由我国各时期重要历史人物赐书的匾额,全国罕见,四川独有。如若被毁,惜之深矣!幸有杨祖垲先生将其中八块书匾加以覆盖,得以免遭其难。</p> <p> 孔子石刻头像。</p><p>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孔子石刻头像是极易被毁的,杨先生将其连同香炉、颜、曾、思、孟等碑位和大成殿匾额统统设法保存无毁。</p> <p> 资中文庙“大成殿”。</p> <p> 资中武庙处于重龙山南麓,与资中文庙相距百余米。曾作为城关中学校地多年。在杨祖垲先生不遗余力地呈情坚持下,终于获准将学校搬迁,使文物回归。</p> <p> 资中武庙广场前的“照壁”。</p> <p> 资中武庙前殿正面。</p> <p> 资中武庙内的“钟楼”。</p> <p> 资中武庙内的“鼓楼”。</p> <p> 资中武庙前殿、钟楼、及东回廊。</p> <p> 资中武庙“正殿”。</p> <p> 资中武庙正殿下方的“演武场”。</p> <p> 资中县文庙和武庙仅相距百余米,这是俩庙的俯瞰图。</p> 五、保护赵雄墓 <p> 赵雄,字温叔。资州文江渡人。南宋孝宗时期右丞相。资中城东建春门(即大东门)为赵雄所建。赵雄为人刚直,其墓被仇家所盗。杨先生组织员工拓墓内石刻传世。</p><p> 赵雄墓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其墓雕刻独具特色,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p><p> 据统计:赵雄墓石刻现存人物160个,其中武士87人、文士8人、仆役36人、女乐伎16人;马38匹;浮雕、高浮雕7件;浅浮雕27件。</p><p> 赵雄墓内雕刻的人物或行或立,或吹奏弹击,或跃马扬鞭,或奔驰慢步,神形兼备,多姿多态,栩栩如生。雕刻手法高超、技艺精湛,为宋墓中少见。赵雄墓石刻为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音乐、美术、礼仪、风土民俗等项目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扬先生为此功不可没。</p> <p> 现场人员在墓前绘有南方之神“朱雀”的石刻前工作。</p> <p> 墓后壁有像征北方之神“玄武”的石刻图拓片。</p> <p> 墓东壁“前卫仪杖”石刻图拓片。</p> <p> 墓东壁“车马”石刻图拓片。</p> <p> 墓东壁“乐伎”石刻图拓片。</p> <p> 墓西壁“前卫”石刻图拓片。</p> <p> 墓西壁“座轿”石刻图拓片。</p> <p> 墓西壁“乐伎”石刻图拓片。</p> <p> 高擎“江南西路安抚使”大旗出行的石刻图拓片。</p> <p> “乐伎”石刻图拓片。</p> <p> 资州城东建春门(大东门)为赵雄所建。</p> 六、结语 <p> 1977年12月,中共内江地区委员会、内江地区革命委员会为杨祖垲“在文教战线上作出了显著成绩”颁发奖状。</p> <p> 1985年8月,四川省文化馆为杨祖垲颁发“四川文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p> <p> 2013年10月,杨先生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书法师职称”。</p> <p> 2014年7月,资中县政府为杨祖垲颁发“船城文化名家”光荣称号。</p> <p> 2016年4月,中共内江市委宣传部、内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内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杨祖垲颁发“书香之家”荣誉称号。</p> <p> 杨祖垲先生在任职期间,为保护资中文化遗存做了大量工作:</p><p> 报批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十五处。</p><p> 先后向县领导写保护资中古城谏言、刍议等若干篇,其中武庙与城关中学分流、文化单位的迁修、扩建等等建议都得到了县领导的采纳和执行。</p><p> 发动城区学校师生搬走文庙内的污泥、乱石、杂物,很好的保护了文物古迹。</p><p> 凭借多年的文物工作经验,杨祖垲先生退休后还在不断撰写文物、文史资料,积极宣传保护文物的深远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扬先生从1994年起至今,发出的信函、文稿资料计数十余篇。这些资料不断地向县政府、县委书记发出开发、改造资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言和献策;向相关报刊杂志投稿宣传资中文化名城的改造和建设。这种老骥伏枥、笔耕不辍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p><p> 举个小例子:1996年,城建开发商劈开衙后山新建了一条街,竟然命名为“衙前街”,把衙后说成衙前,实属指鹿为马。随之而来的商家也依照街名为自家酒楼取名为“衙前酒楼”;“衙前街”的命各被人耻笑为资中人前后不分,为此又改名为“前西街”,继续闹笑话。让一个久负盛名——在历史上出了两个状元,一个宰相的文化县,取条新街名都罔顾事实地栽倒在开发商的前(钱)眼里不能自拔,两次命名都离不开向前(钱)看。经杨先生多次向有关方面呼吁,几年后,终于悄悄地正名为“衙后街”。</p><p> 杨先生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的多种举措,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和开发资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为资中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时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资中籍作家郑拾风先生这样赞颂杨祖垲先生:“楼上墨香带酒痕,韵泉今又听琴音。彩毫饱蘸天池水,写出龙山更有神。”</p><p><br></p> <p> 以上少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其余大部分资料由杨祖垲先生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