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图及文章来源~韩建国老师我学写诗(24)</p><p>配乐~夏蝉</p><p>整理编辑~怀念乡愁</p> <p> 关于拗救与本句自救</p><p> (拗,读ào,不顺,拗口的意思)</p><p> 在一定的情况下,在上一学《关于孤平》中的特定句子中,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非用仄声字不可,就会出现“孤平”。怎么办呢?那就必须用“拗救”的方法来加以补救。</p><p>例1:【我学写诗】</p><p>五绝 • 咏丁香</p><p>韩建国</p><p>打扮校园滨,粉香不染尘。</p><p>情谊凝百朵,遥寄同窗人。</p><p>第二句为孤平,就是拗句。</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什么是拗句?</span></p><p> 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所形成的句子。</p><p> 如例1中的“粉香不染尘”,该句式本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粉香不染尘”却是“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不合格律,是拗句。拗在哪儿呢?就在这第一个“粉”字。若把“粉”改为“芳”就合律了(上一节已学过了),但是若非要保留这个“粉”字,那么,就需要用“拗救”的方法加以补救。</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什么是拗救?</span></p><p> “拗救”,指的是两个方面的情况。</p><p> (一)“拗”,是指句子不符合平仄要求的字;凡是诗句中出现拗字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拗句用的过多了,就会变成古风式的律诗)。</p><p> (二)“救”,就是对拗句的补偿或补救。具体说来,在一个诗句中,如果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不论是否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或经常)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原来该用仄声的地方)改用一个平声字。这种情况就叫做“救”。</p><p> 律诗中有几种拗句是比较常见的。如果前面出现了“拗”,后面必须跟着用“救”。这样,两者结合起来,就叫做“拗救”。</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怎样“拗救”</span></p><p> “拗救”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本句自救;(二)对句互救;(三)本句自救,又对句互救。</p><p> 本学专门学习(一)本句自救。</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四、本句自救</span></p><p> 本句自救就是指在本句出现的拗字,就在本句适当的位置加以补救。</p><p> “本句自救”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形式:</p><p> </p><p> (一)“平平仄仄平”句式的变格“仄平平仄平”(红拗绿救)。</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一拗三救</span></p><p> 就是第一字拗,第三字救(本法适用于五言,是典型的孤平拗救)。在五言诗句中,在该用“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里,第一字如果用了仄声字,那么第三字必须改用一个平声字加以补救,否则就叫犯“孤平”。经过这样本句自救,原来的“平平仄仄平”(正格)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拗救变格)。在绝律诗中,拗救变格是可以的。</p><p> 在例1的第二句:“粉香不染尘”</p><p>中,若粉字不变 ,则成孤平拗句。本句自救就要把第三字“不”改为平,形成“仄平平仄平”变格。</p><p> 经修改为</p><p>“粉香轻染尘”</p><p>或 “粉香驱路尘”。</p><p>(红字为拗字,绿字为救字)</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三拗五救</span></p><p> 就是第三字拗,第五字救(本法适用于七言,也是典型的孤平拗救)。</p><p> 同五言道理相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正格)这一句式就相应的变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拗救变格)。这样一来,除了韵脚之外,句中仍然保留了两个平声字。</p><p></p><p>例2: 【我学写诗】</p><p>七绝 • 明湖垂钓</p><p>韩建国</p><p>把杆垂钓明湖畔,</p><p>玉镜映出水底天。</p><p>花浪一时飞溅起,</p><p>锦鳞百片跃眼前。</p><p> 明显看出,第二句“玉镜映出水底天”中,除了韵脚天字外,就剩下一个平声字“出”了,犯了孤平。也就是说这一句是拗句,拗在哪儿呢?就是第三个字“映”。</p><p> “映”本应该为平,若把映改为平声,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若非要保留这个“映”字,就成了拗句,有了拗句就要拗救。如何救呢?就是把第五字</p><p>“水”(本为仄声)改为平声,就可以了。这就是“三拗五救”。</p><p> 于是本句的句式就由</p><p>原来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正格)</p><p>变成了 “仄仄仄平平仄平”(拗救变格)。</p><p> 经修改“水底天”改为“云上天”,这样本句就变成了“玉镜映出云上天”。</p><p></p><p> 综上可知:</p><p> (1)一拗三救就是把“平平仄仄平”</p><p>(正格)句式变为“仄平平仄平”(拗救变格),实际上就是把原句式中的第一字和第三字的位置互换而成。</p><p> (2)三拗五救就是把“仄仄平平仄仄平”(正格)句式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拗救变格),实际上就是把原句式中的第三字和第五字的位置互换而成。</p><p> </p><p> 以上两个拗救变格又叫“孤平拗救”。</p> <p> </p><p>(二)、“平平平仄仄”句式的变格“平平仄平仄”(红拗绿救)。</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三拗四救</span></p><p> 就是第三字拗,第四字救。</p><p> 五言诗句在该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里,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字,那么第四字该用仄声的就应该改用一个平声字加以补救。经过这样的本句自救,原来的“平平平仄仄”(正格)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拗救变格),这在写绝律诗上是可以的。</p><p>例3:【我学写诗】</p><p>五绝 • 映山红</p><p>山腰彩云绕,岭上映山红。</p><p>留影拍新照,遥思故土情。</p><p> 第一句“山腰彩云绕”的句式为“平平仄平仄”,显然不合“平平平仄仄”。虽然三字拗,但是四字救 ,这个句式就变成了拗救变格,是可以的。</p><p></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五拗六救</span></p><p> 就是第五字拗,第六字救。</p><p> 同五言道理一样,七言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变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变格)。</p><p>例4: 七律 • 鞍山望远</p><p>刘敏</p><p>斜径盘阶上翠峦,</p><p>登鞯远眺景尤妍。</p><p>挠河九曲回腸绕,</p><p>崇岭三重蹄迹环。</p><p>松柏金山傲魂魄,</p><p>芳香碧野透心田。</p><p>喜看塞外紫霄处,</p><p>天马踏云寻玉鞍。</p><p> 刘敏老师这首七律的颈联出句,就是拗救变格句。本句的句式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他的“松柏金山傲魂魄”却是“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变格),显然是五拗六救,也就是拗句变格。</p><p>注意:</p><p> 这种形式的拗救变格,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须仍然保持平声。</p><p></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