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名人作品选之五十四【国画教育家潘天寿(下篇)一《梅,兰,竹,菊,松,荷选集》】

朱国魁

<p>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p><p>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1944年至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p><p>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p><p> 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1971年9月5日,潘天寿逝世。</p> <p>1915年至1920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p><p>1920年春,参加浙一师进步学潮。夏,毕业,回宁海下正学高小教书。工作之余刻苦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 </p><p>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国画习作课和理论课教师。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吴茀之、朱屺瞻,画风向吴昌硕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挥洒向深邃蕴藉发展。改"天授"为"天寿"。</p> <p>1924年,任上海美专教授,着手编著《中国绘画史》。</p><p>1926年7月,所编《中国绘画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p><p>1928年初春,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自此一直定居杭州。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校授课教师。</p><p><br></p> <p>作画中的潘天寿</p><p>齐白石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以白配之,则明。老子曰:"知白守黑。"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焦、积、破取厚重。此意,北宋米襄阳已知之矣。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而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也,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p><p><br></p> <p>中国画的基础训练,对入学新生,首先要讲的两点是:</p><p>一、 要集中精力,埋头学画。要决心一辈子献身艺术。</p><p>二、 要不存偏见,博采众长。</p><p>艺术的重复等于零!</p><p>学习方法大体是:(一)从事中画技术基础的锻炼;(二)注意诗文书法金石之辅助;(三)骈考画史、画理,及古书画之鉴赏;最后的重点,在品德与胸襟的修养。持之有恒,不求速成,自然能得水到渠成之妙。</p><p>基础是现实生活,一方面向古人吸收技法,另一方面从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炼精华。写生要活写,不能死写,好的作品应比生活更美好。</p><p><br></p> <p>中国画的基础训练,对入学新生,首先要讲的两点是:</p><p>一、 要集中精力,埋头学画。要决心一辈子献身艺术。</p><p>二、 要不存偏见,博采众长。</p><p>艺术的重复等于零!</p><p>学习方法大体是:(一)从事中画技术基础的锻炼;(二)注意诗文书法金石之辅助;(三)骈考画史、画理,及古书画之鉴赏;最后的重点,在品德与胸襟的修养。持之有恒,不求速成,自然能得水到渠成之妙。</p><p>基础是现实生活,一方面向古人吸收技法,另一方面从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炼精华。写生要活写,不能死写,好的作品应比生活更美好。[6]</p><p>指画艺术</p> <p>潘天寿绘画风格</p><p>绘画构图的特点,与取景的方法,角度密切联系。在大多数中国画家的作品中,山水、花鸟基本上是分家的,是独立的画种;而在潘天寿的画上,山水、花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这在他解放后的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山水、花鸟画的融合,是与画家个人的爱好分不开的。他曾说过:“古人作山水,壑中山花野卉乱草丛篁,高下欹斜,纵横历乱,其姿致之天然得势,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想象中得之。故迩年以来,多作近景山水,杂以山水野卉乱草丛篮,使山水之意境合于个人情趣偏爱也。’他自己还说过,他的作品好像是短篇小说。这话说得很有意思,道出了他的山水、花鸟画的一个特点。短篇小说没有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只能釆取白描的手法,抓住少数人物生活中某些典型性最强的行为、语言、场景、关系加以刻画和描写。</p> <p>对画面四边,四角的安排,潘天寿也极为讲究。画家选取到画上的只是景物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而这一部分又必须让人联想到画外的景物。画之四边、四角,与全幅之起承转合互相关联,与题款尤互相关联。因此对于四边四角的处理,是不能马虎的</p> <p>构思构图的主要特点</p><p>新奇,壮訚,是潘天寿绘画作品构思构图的主要特点。据吴第之先生评析潘画不论画幅大小,都从高处、远处、大处和最新处立意,潘画取景的方法和角度就与众不同。他把现实中别人不太注意的最美的一段截取下来作为自己的构图的基础。古画论有云:“景愈藏,境界愈大(明唐志契《绘事徽言》)。潘老深谙此理。</p> <p>对于画石的平面分割,潘老极为讲究,因平面分割是影响画画平衡和决定画面的形式感的基本因素之一。据研究家们分析,平面分割得均匀,各块面的差距较弱,往往给人以平易,轻松的感觉,宜于表现江南景色。千面分割得差距较大,对比较强,则往往给人以强烈、紧张、严肃、惊险的感觉。潘画的平面分割属于后一类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