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子熟了——记跃华学校幼儿园班级项目活动

德州跃华幼儿园

<p>  生态园有五株苹果梨树。当下,梨子挂满枝头,前期我们带孩子们对树上未成熟的梨子有过关注。7月2日,孩子们在生态园活动时,他们无意间发现了一只被鸟啄食的梨子。于是,梨子又重新进入到这群托班孩子的眼中。我们也意识到,当下正是让孩子们和生态园的梨子建立关系的大好时机。于是,开启了孩子们关于“梨子熟了”的故事……</p> 一、初尝梨子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个被鸟啄过的梨子进入了孩子的视线,为此也开始了一场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梨子的好奇和兴趣,并且在一番讨论过后初次尝到了梨子的味道,在这过程中也为后续的活动做好了铺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刘老师很快爬上树摘梨子,并在树上说:“谁能接住,我就给谁?”这下,一双双小手都高高举起,要去接梨子。但最终,梨还是落在了地上。秀娟老师问:“这该怎么办,梨子掉在地上可容易摔坏,怎样才能接到梨子?”就听汤圆说:“用个袋子接吧!”“可我们现在没有,还有其它办法吗?”秀娟老师再问。王倩老师看孩子们都在犯难,就指了指自己的衣服,并拉了拉上衣贴前身的部分,有几个孩子领会了老师的提示,就把自己的上衣前身拉起,自然形成一个凹下去的状态。大多数孩子利用这个办法接住了梨。接下来清洗,便美美的吃了起来,有孩子吃完了说还要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通过此次初尝梨子,我们也想到幼儿生活的环境是蕴含丰富的课程资源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对环境有不断关注、审视的意识,同时要把握住将环境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能力。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从环境、孩子两个维度去寻找可以产生关系的时机,进而将孩子引向一个富有成长意义的学习过程中。</span></p> 二、首次摘梨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托班的孩子虽然兴趣容易转移,但我们仍然想通过梨子这一资源去拓宽他们的经验,结合孩子的兴趣和资源,接下来的活动我们把活动放在让孩子亲自摘梨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一次,我们利用自编的谜语抛出,有过吃梨经验的孩子们很快反应出是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主动提出:“我们再去摘梨吧”。为了进一步丰富孩子摘梨的不同体验,也为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难题,说道:“不能爬树了”,这时有孩子提出:“我们用梯子摘吧”,有了这样的想法,孩子们开始寻找梯子,并且快乐的抬着梯子来到了梨树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孩子们第一次的亲自摘梨中,孩子们先梯子放好,迫不及待的想要去摘梨,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梯子的位置离梨树太远了,随后开始调整梯子,并且也发现上面的梨太高摘不到,又开始寻找低一点的梨子,将摘下来的梨子装进筐子带回了教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当天的下午,我们也观察到几个孩子在吃梨时选择的都是又大又圆的,孩子们还发现有些裂开的梨还有黑色,表示没法吃了,并把裂开的梨捡了出去,放在了另外一个盘子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为孩子的学习,真的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实现。但重复的是活动内容,不重复的是孩子有提升经验的操作。“梯子”搭建起了孩子二次摘梨别样的经历,进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催生了孩子摘到梨的不同方法的发现。同时,作为我们教师,不能忽略的就是对孩子行为的持续关注,并能在他们的行为中解读出新的价值,生长出新的活动。</span></p> 三、二次摘梨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孩子们对摘梨、吃梨的兴趣依然不减。怎样让孩子们在再次摘梨时有新的提升呢?我们思考到,孩子们在昨天摘梨时是没有选择的。而他们在选择要吃的梨时却会挑选个头大,而且没有裂痕的梨,我们发现大一些的梨子一般生长在树的更高位置,大梨的果柄一般也更加粗壮,与树枝连接就更牢固。这些都蕴含着挑战。我们就把二次摘梨放在孩子有选择摘梨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孩子们依然快乐的抬着梯子,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又准备了两根竹竿和几块布。来到梨树旁,我们也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梨的大小和是否有裂痕。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于是又开始了我们的摘梨活动……</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孩子们发现的比较大并且没有裂痕的梨一般都长到高高的地方,这也为我们的摘梨增加了难度,这时有几位宝宝想到了这样的办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梓睿和宁宁(合作):梓睿爬上梯子,抓住树叶,树枝随后也被拉低,宁宁爬上梯子,趁机将梨子摘了下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暖暖:请求刘老师的帮助,让刘老师爬上梯子去摘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宝睿:爬上梯子够不到,主动向老师提出请求需要一个棍子,我们前期也为孩子们准备了竹竿,利用竹竿敲打了几下,梨子掉了下来。</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通过前期将衣服撑开来接梨的经验,孩子们这次主动将上衣的前身拉起一个凹陷形,但还是容易掉到地上,当问道:“接住梨的更好办法吗?”托班的宝宝也许真的无法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将布拿了出来,说道:“试试它,可以帮助你们吗?”并在老师的启发下共同将布撑开,梨稳稳的落在了上面。整个过程,孩子们的兴趣度都非常的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也思考到有挑战的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成长的可能,适宜的挑战将成长变成了现实。在这次摘梨中,在这群托班的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股向上生长的生命力。在这次的摘梨中我们也看到了每一个鲜活的具体的儿童,他们在用行为告诉我们他们是谁?同时,我们也在努力为他们搭建成长的阶梯:一块布、几根竹竿,促成了孩子在行动中经验的建构。也让我们正确理解并体验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的真正意义。</span></p> 四、美食梨子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次,我们摘得都是较大的梨。我们思考到,孩子更需要借助多种感官去感知体验一个事物的不同形式和状态,这样更会使他们建构起与这个事物更加深刻的链接。去体验梨子的不同吃法,就能够实现这一价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那孩子关于梨的不同吃法上相关经验如何呢?我们调查了班级中的十个孩子,只有两个孩子表达出梨除了直接吃,还可以煮着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也分析到:孩子们应该也有梨的其他吃法的体验,但一般他们只停留在吃的环节,作为制作过程,他们一般是没有参与,造成体验不够深刻,所以就很难表达出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带着孩子们开展了煮梨和打梨汁的活动,陈鹤琴老先生也在他的教育原则中明确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那么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带领了孩子们全程参与,洗梨、切梨等一系列环节。孩子们品尝到亲自制作的煮梨和梨汁,都舔舔嘴巴说道:“真甜,好好喝,我还想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通过此次煮梨子、打梨汁的全过程参与,让孩子们获得了更加丰富、完整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对孩子来讲更有成长的意义。他们也开启了对梨子的别样认知视角,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加重要的是活动所营造的浓浓的生活情调,生活的趣味。“让孩子去过真生活,去获得真发展”这也是我们一线幼教工作者要坚持去做并要做好的。</span></p> 五、泥塑梨子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托班的孩子对事物的表征经验相对比较有限,但他们基于对事物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和更加适宜的材料去创造性表现相关事物的。我们借用了陶泥、红泥、太空泥引发孩子对梨子的表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也表达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梨有一个巴,也要用泥巴捏出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就把这个棍来当梨炳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葫芦性的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连续几天里,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资源去选择不同的泥进行了梨子的表征。</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个个简单的梨子造型,不同的泥,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却有着不一样的构思,不一样的形态。他们给我们的讲述,让我们更加体验到他们与生态园的梨子真正的建立了关系。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对儿童怀有真正的理解、相信、赏识,相信他们稚嫩的生命力依然存在无限的可以发展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视角。看着这些充满童趣的看似简单的梨子作品中,我们读到了不简单。</span></p> 六、编首儿歌唱一唱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思考可以把孩子的最初的表达进行一下整理,结合托班年龄认知特点编成一个儿歌,这样会有助于他们对梨的直接体验的深化和理解。同时作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更多的来源于生活,这些富有生活体验的语言更容易幼儿的理解,进而促进思维发展。于是,一首创编的关于梨的儿歌就产生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当我们把这首儿歌第一次读给孩子们听时,他们眼里亮亮的,脸上流出快乐,并要我们再说一遍,再说一遍,渐渐他们也一起和我们唱起来。我们也来到了生态园梨树生长的位置,一一点数了梨树的数量,并给梨树唱了这个儿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当孩子们在充分深刻体验之后,我们若能从孩子的自发表达的内容入手,去思考和构建起他们对事物体验基础上的更加清晰的语言认知通道时,是对孩子认知体验的一次助推,同时也是在丰富和构建孩子基于体验的多维认知。这首儿歌让生态园的梨树、梨子在孩子的头脑中、生命中变得更加清晰、明确。</span></p> 七、梨子腐烂了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假期过后,小宝和琪琪早饭后发现了这个不一样的梨子,他们发现梨子变软了,颜色也发生了变化,一旁的刘老师回应她们梨子腐烂了,随后陆续有孩子关注这个不一样的梨。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又借助集体活动来请孩子们观察这个已经腐烂很严重的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书禾:它变色了,变成了棕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书含:它还流出了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琳琳:它也变软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杏杏:(闻了闻)闻到了啤酒的味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这个和孩子们关注、讨论梨子腐烂的过程中,让我们更加充分的认识到《指南》在科学领域强调的“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只有我们对这些现象抱有很强的敏感度,能够让自然和生活的丰富性呈现在孩子面前,并和他们一起经历,一起学习,收获的是共同的成长。</span></p> 八、感恩梨树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个过程,孩子们在与梨子互动的过程中充满惊喜、快乐、挑战、成长。一方面,我们为能够提供给孩子发展的机会而欣慰,同时,我们若能够从生命的角度思考,从而实现“为了环境”的教育。就不仅仅是从资源的角度去理解梨子,更需看到大自然中鲜活的需要尊重、敬畏的生命,并且要把这样的思考转化成活动带给孩子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于是,我们带孩子们回忆了从梨树上摘梨、享用梨树给我们提供的甜美果实的历程,孩子们从心底生出了要感谢梨树的想法。</span></p> <p>  孩子们关于“梨子熟了”的故事接近尾声,这次课程实践是我们在课程实施上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它重点体现在活动的主体是一群三岁左右的孩子。我们通过这次课程实施,打破了我们对于低幼儿童在幼儿园课程开展中的一些片面的认识和理解。也坚定了我们借助环境为儿童构建更加富有成长意义课程的信心。当看到孩子们给梨树浇水的情境时,我们嗅到了环境依托下课程新的生长。</p>

梨子

孩子

我们

梨树

体验

梯子

他们

生态园

活动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