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的历史(建议收藏)

远方文学

<p>原来,包也有历史。</p><p><br></p><p>如果追溯包的历史,你会发现中国人对包的执念。</p> <p>先秦时期的包,称之为佩囊。</p><p><br></p><p>佩囊在先秦的地位,相当于电子产品在现代的地位,人手一个,随身携带。人们会将钥匙、印章、证件、手帕等物件放在佩囊之中。</p><p><br></p><p>因此,先秦形成了“佩囊之俗”</p> <p>封建制度下,人有三六九等,包也有了等级之别。</p><p><br></p><p>在汉代,“绶囊”是皇帝赏赐给达官贵族的包。</p><p><br></p><p>此时的包,与人的身份联系起来,在颜色、图案上面有了更多的规格和讲究。</p><p><br></p><p>“绶囊”是方形包,主要绣兽头的图案,其中以“虎头”图案最为流行。</p> <p>唐代,“鱼袋”是身份的象征。</p><p><br></p><p>唐朝的官员都有一个“工作证”,形状为鲤鱼形,故称为“鱼符”。而装鱼符的包,就是“鱼袋”。</p><p><br></p><p>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工作时必须佩戴鱼袋,同样鱼袋也是他们互认身份的凭证。</p><p><br></p><p>所以在《新唐书》有记载 :“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p><p><br></p><p>划重点,五品以上的鱼袋做工用银线,三品以上的鱼袋做工用金线。</p> <p>宋代,文人学士中流行着“昭文袋”。</p><p><br></p><p>虽然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但是放在现代,这款包,就是学生常用的书包。</p><p><br></p><p>里面主要放一些计算用的文具和图书,方便出行携带。</p><p><br></p><p><br></p><p><br></p><p>元明清后的包袋,样式越来越多,图案和元素也越来越丰富。放钱物的多功能包“褡裢”,放扇子的“扇囊”、放表的“表帕”。各种功能和款式的包,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p><p><br></p><p><br></p><p><br></p><p>在现代生活中,为了便于学习和生活的使用,在包的设计上,我们开发了更多的功能,也更加注重包的款式、质量和颜值。</p> <p>关注我,远方文学带你了解历史,感受不一样的语文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