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成都崇州味江,山如黛,水如练。</p> <p>著名《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生于斯,长于斯。</p> <p>《华阳国志》是宋以前流传至今最古的地方志,是我们了解中国西南地区人文地理比较好的原始史料。为了纪念常璩,崇州在古镇街子修建了《华阳国志馆》。</p> <p> 八月一日,疫情期间关闭了半年多的《华阳国志馆》开馆了。下午,细雨蒙蒙,我们有幸参观了《华阳国志馆》。</p> <p>《华阳国志》记载,华山之南为阳,即取名华阳。</p><p>中国西南地区地名称之谓“华阳”的有陝西汉中华阳镇,四川成都华阳镇。</p><p>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成都市的行政区划由成都市和华阳县组成。华阳县政府所在地在成都市政府街。</p> <p>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地方志著作,是由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年—354年)的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p> <p>华阳国志》所记地区为《禹贡》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此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p><p> </p> <p>《尚书.禹贡》称华阳黑水为梁州,所以这部书名为《华阳国志》。</p> <p> 常璩(约291年 — 约361年),字道将,东晋史学家。</p><p> 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撰写成《华阳国志》。</p> <p> 常璩是蜀郡江原县(今四川成都崇州怀远)人。江原常氏为为蜀中大族,族人大多研究学艺、擅文文辞、喜爱撰写文章。</p> <p>常璩四十岁时,刚回归蜀地的族人都来依附他。常璩勤勉地学习,多向他人请教,又向归还流民询问流离他乡时的地理状况与所经历的事,记载、撰述丰富。</p> <p>巴氐人李雄、李特在四川一带建立了成汉政权,李期、李寿在位时,常璩为史官。</p><p>此后,常璩又撰写《蜀汉书》。李寿与东晋断绝外交,而结好于北方,采录《蜀汉书》并将其送给后赵皇帝石虎,所以北方的文人最先传钞,因此最先流传于北方黄河流域。</p><p>李势即位后,常璩升任散骑常侍。</p> <p>常璩入晋后,东晋士族重用中原故族,轻视蜀人。此时常璩已年老,又受歧视,便不再在仕途中追求进取,一心专注于史学。常璩便心怀愤怒搜寻旧人的著作,并改写成《华阳国志》。</p> <p>华阳国志》赞誉了中国西南地区文化悠远,记载描述了诸多中国西南的历史人物,以此抗衡中原、扬越,反抗东晋士族对蜀人的轻藐。因为资料新颖可靠,叙述有条理,文词典雅、庄严,符合古代士流的爱好,所以能够流行,成为千百年来地方志著作的取作准则,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p> <p>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是一部有影响的历史、地理著作,《 四库全书》入史部载记类,近人则往往将其划入地方志中,并被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志之一。</p> <p>该书资料丰富,取材广泛,引据于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谯周、习凿齿、王隐、虞预、干宝等人的作品,内用丰富且简明扼要,对于古代史料,能批判吸收,而非一味盲从滥用。草创始就,即倍受重视。书成之后,就被世人广泛传抄,流行南北。范晔着《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曾大量采取其文,后来崔鸿着《十六国春秋》、郦道元注《水经》、刘昭注《后汉志》,凡涉及西南史地者,亦无不尽量吸收《华阳国志》的成果。 </p> <p>我国两千年来,地方史志数量极多,无非流行一时,不久后便毫无价值。惟有《华阳国志》,迄今为止,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该书在历史发展阶段中,代表性强,足以与正史相提并论。</p> <p>第一卷 巴志</p> <p>第二卷 汉中志</p> <p>第三卷 蜀志</p> <p>第四卷 南中志</p> <p>第五卷 公孙刘二牧志</p> <p>第六卷 刘先生志</p> <p>卷七 刘后主志</p> <p>第八卷 大同志</p> <p>卷九 李特雄期斋务</p> <p>卷十 先贤仕女(上、中、下卷)</p> <p>卷十一 后贤志</p> <p>卷十二 序志</p> <p>华阳国志》是宋以前流传至今最古的地方志。共十二卷,包括巴、汉中、蜀、南中、公孙述刘二牧、刘先主、刘后主、大同、李特雄期寿势各志、先贤仕女总赞、后贤志,卷末为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名录。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p> <p>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前言》里指出:“从内容来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常璩将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人文等综合在一部书中,这点无论是从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备了方志的性质,但又明显区别于传统方志只偏重于记载某一地区的特点,这种区别,正是常璩之《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华阳国志》千百年来能挺拔于方志之林并成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p> <p>华阳国志》自成书以来,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唐代著名史评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至于他方,罕闻爱异。其如常璩之详审……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p> <p>北宋学者吕大防在《华阳国志·序》中也说:“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徐广的《晋记》,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昭的《续汉志注》,李膺的《益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初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p> <p>华阳国志》还是是第一部完整记叙了西南地区的从古到今的历史、地理、人物等内容的方志著作,使后世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西南地区的风貌。历史学家任乃强认为:“此其于地方史中开创造之局,亦如正史之有《史记》。”</p> <p>华阳国志》与儒家主张契合,其思想不乏进步性,表达了对贪污之揭发指责,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的公道主张之表扬,与夫崇俭德,尚勤劳,奖信义,鄙自私等思想观念,被后人肯定。常璩此书,同时也为为中国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思想、文化交流融合作出巨大贡献。`</p> <p>当代人对于古代西南的研究,都把《华阳国志》作为重要的史料。尤其是攥写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方的史志,更是离不开《华阳国志》。</p> <p>鉴于《华阳国志》在研究古代西南史方面可提供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及后人因研究此书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得益于《华阳国志》中关于古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记载,其成果对于今人研究西南社会发展、探究西南经济发展规律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参考价值。</p> <p>现在,馆内经多年积淀,留下不少文房瑰宝</p> <p>藏书阁</p> <p>馆内有川戏爱好者,在演唱川剧折子戏。</p> <p>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