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山西省泽州县境内的大阳镇,近些年来陆续被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称号,央视百集纪录片《走遍中国》以《大阳镇•九州针都》收录介绍了大阳镇……。那么,拥有这么多名衔的山村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随平安快乐俱乐部的游友们到此一游,实地去探访了古镇。</p><p><br></p><p>从皇城相府走来已近中午,骄阳似火。一下车,“大阳古镇”四个大字便郝然挺立眼前,这村名牌有些特色:浑然铁制,字体刚劲,工艺精湛!</p><p><br></p> <p><br></p><p>先来看看景区简介:</p><p>大阳古镇古称阳阿,历时2600多年绵延不断,历史上秦皇置县、汉主封国、西燕设郡,在漫长的历史中,沉淀出了丰富的礼乐文化、宫廷文化、仕官文化、工商业文化和军事、红色文化。明清时期,勤劳智慧的大阳人将煤和铁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手工钢针远销海外,被誉为“煤铁之乡",“九州针都”。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文化之璀璨,商居之繁丽,大阳古镇居三晋大地古城镇之首,被誉为"三晋一镇"。</p><p><br></p><p>由西汉至明清,大阳的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传奇人物,色艺双绝的赵飞燕,首创诸宫调的孔三传,耿介不阿、上万言书的茹太素,为国捐躯的武状元张大经等等,他们在大阳的历史上先后都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br></p><p>“古有阳阿之剑,可陆断牛马,水截鸿雁",丰富的矿藏资源使大阳成为我国冶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大阳古镇不仅有冶铁铸造的阳刚豪气,也有轻歌曼舞的灵动柔美,从春秋战国到两汉魏晋,阳阿成为蜚声于世的歌舞之乡,"阳阿奇舞"、“阳阿薤露"成为了大阳文化艺术的辉煌。</p><p><br></p><p>大阳古镇城镇结构的形成受到中国早期自然崇拜“灵龟"理念的影响,同时其结构布局受《易经》文化影响呈“雷天大壮"卦象,其现存的城池楼阁,古街古巷,官居商宅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脉络,被誉为“秦汉以来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p><p><br></p><p>2008年,大阳古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11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6年成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p><p><br></p><p>看了简介,赫然震惊,原来大阳古镇的历史竟然是如此的辉煌!</p><p><br></p><p><br></p> <p><br></p><p>青山环抱的古镇,一湾河水流淌于村前,给古镇增添了灵气。</p><p></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贯利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贯利巷</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进了贯利阁,是一条明清风格的小街,此街名贯利巷。街两旁商铺林立,大多是各地的精美小吃。但疫情期间,游人稀少,食客便也寥寥无几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来这次出行是不计划在外用餐的,但经不住美食诱惑,便和沁言找一处干净且无人的店铺落座,想尝一尝此地的面食滋味儿。</span>店主开火削面,完了煮几片绿色青菜,然后拿出两个小碗(店主推荐的小碗,其实那碗已经很大了,足够普通人食量),碗底舀入一勺高汤(?),便将煮好的面条捞入碗中,“荤、素臊子自己加啊!"。一筷面条入口,色、香、味俱全,小镇的面食竟如此有滋有味!消费十元钱,吃的心满意足,余味无穷。</p><p><br></p> <p><br></p><p>贯利巷两侧的小巷中涓涓细流穿巷而过,颇有些江南水乡的韵味。</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明清五里老街</b></p><p>穿过古镇的城楼,古朴幽邃的五里老街映入眼帘,巍巍高墙,幽幽古巷,明清风韵扑面而至。青石板铺就的古街犹如一条蜿蜒的游龙,贯穿东西大阳,沿街各种店铺云集,与周边的民居、寺庙、楼阁完美地融为一体。</p><p><br></p><p>我们徜徉在五里老街,遗憾修缮过的街面少了许多沧桑,但拐入小巷,斑驳、颓倒的院墙便展现出来,修葺工作仍在进行。人就是这么矛盾,断壁残垣里只能去想象当年的辉煌,复原后的华丽中又觉得少了原始的味道。</p><p><br></p><p>今天,五里老街并没有想象中的热闹,也许是疫情?也许是中午?但老街的悠长和林立的民居、店铺,仿佛有转不完的尽头。顶着烈日,我们一直向前,向前,不时问问周边店家"XX院还有多远?",“还有n里地",好像总也没有尽头。</p><p><br></p><p>老街分东大阳老街和西大阳老街,老乡说西大阳老街还没有开发完。那那边景象如何呢?东老街还没走完的我,自然是说不上来了。</p><p><br></p> <p>东作阁</p><p>东作阁为明清老街的东入口。东作意为春耕,泛指农事。东大阳旧有东南西北四大城门,各为一阁,上书分别为”东作"、“南讹”、“西成”、“朔易”,四门寓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取名均源自《尚书》。</p><p><br></p><p><br></p><p></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馔面</b></p><p class="ql-block">山西人把面食做到了极致,大阳就有一种“上品”远近闻名,那就是流传已久的馔(zhuan)面,它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人家办喜事,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馔面馆让我回味起贯利巷的面食,看来那是没有专利权的馔面,它的工艺与这里相差无几,尤其是那一勺高汤,可是一道特别的工序,也许馔面的绝活就在这勺汤里。</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古法制铁馆</b></p><p>大阳古镇被称为“煤铁之乡,九州针都",其制铁历史与中国制铁史同步,其中"阳阿宝剑"闻名天下,“兰花炭"、"大阳钢针"享誉世界。本馆集参观、游览、体验于一体,是一部“中国制铁简明史",也是一座“制铁科普大课堂”。走进古法制铁馆,可以看到祭祀"太上老君"的仪式,看到各种古法炼铁、打铁、铸铁的工艺流程,参观30多米的铁渣文化墙和古镇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各种铁器,还可以听到关于“煤铁之乡、九州针都”的前世今生,各种奇闻异事应有尽有。除此之外,您还可以亲自上手,抡一抡大锤,敲一敲铁砧,拉一拉风箱,当一回铁匠。做个小铁货,送给心上人。</p><p><br></p><p>以上是标牌上的介绍。</p><p>这个制铁馆是可以进去参观的,但门卫告诉我,今天里边没有表演项目。那么所有这些制铁的流程特别是那名扬九州的钢针怎么做出来的就无法参观了,更别说做个小铁货了。疫情期间出来旅游还是很受限啊!</p><p><br></p> <p> </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官第商宅</b></p><p>大阳古镇在明清时期建造了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宅院建筑群,可谓壮观。这些大院布局错落有致,装饰讲究,砖雕木雕石雕和铁器彩绘等十分精美。至今依然传唱的那首歌谣,“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七市八圪垱,老街五里长",唱出了古镇的繁华。这些民居以四合院为主,高墙深宅,防卫功能突出。想来悠悠千年,河东地区官宦商贾辈出,战争盗匪时有,自然在建筑上会有体现。</p><p><br></p><p>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来得及参观了位于东大阳的裴家十八院。18个院子,院院相通,这样的布局结构,还是第一次见到,进去转了转,有一种转迷宫的感觉。据说老街里这样的宅院比比皆是,什么棋盘院、状元府、张家祖宅……。</p> <p><br></p><p><br></p><p>拐弯抹角</p><p>在大阳古镇的老街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拐弯抹角?大阳人在修建房屋的时候,在外墙的拐弯处要抹角,有人家在院内也会拐弯抹角,说是体现了礼让之风和公德之心。</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关帝庙</b></p><p>大阳古镇自古崇奉关公,镇内关公庙众多,位于东大阳老街的关帝庙是其中最大,香火最盛的一座。</p> <p>文化大院</p><p><br></p> <p>镇史馆</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打铁花</b></p><p>打铁花是具有大阳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大阳人可以说是舀着铁水打着铁花长大的。如果要能夜宿大阳,便有机会在此广场欣赏铁花绽放的壮观景象。此行无缘,借张网络图片过过眼瘾是了。</p> <p>匆匆一过的游览,远看不到古镇的精髓,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游客控制在景区接待规模的30%,许多的旅游项目大打折扣,甚至停止,影响了游览效果。以后如果有闲时来大阳住上三两日,看看原始的炼铁,看看手工制作大阳钢针,再观赏阳阿歌舞,打铁花,一定是非常惬意的!</p><p><br></p><p>去大阳吧,你一定收获满满!</p><p><br></p><p>晋城古堡游之四</p><p>2020年7月5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