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叶粑粑,舌尖上的童年记忆……

一路上有你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八月的味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阳光雨露,有花香果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热烈和清爽,更有厨房里的美满和安康……</p> <p>  </p><p> 童年的味觉,记忆中的那些口感,在被岁月发酵后往往形成经久回味的芳馥,编织了许多幸福的记忆……</p> <p>  </p><p> 五一冰厂的绿豆沙、电影院门口用纸包的香瓜子、走街串巷挑着担叫卖的豆腐脑儿、背着背篓端个簸箕的叶叶粑粑包谷粑粑粽子……</p> <p><br></p><p> 这些都是一种再也回不去的人间美味,那至味,时时泛上我的心头,常常撩拨我的味蕾,有一种让人忍不住流口水的思念……</p><p><br></p><p> 每当这种思念无法平息之时,我就绕着弯儿地打开老妈记忆的闸门,说着聊着间就来一句“我们也来做吧”,于是乎就有了每次过节时的“粑粑记”。这次虽然不是节日,但我们也行动了起来,就当是慰藉一下疫情还未散去不能远行但内心早已躁动不安的假期吧!</p><p><br></p> <p><br></p><p> 我们这次的主题是做桐叶粑粑。市场上买的大多是芭蕉叶包的,或者是用磨粉机打磨食材,总感觉少了一种记忆中的味道,于是我们决定用传统方式来做这次的美食。</p> 第一步:泡米 <p>  把糯米用清水泡一晚上第二天备用;同时把粘米和黄豆(我们这次的比例是粘米15斤,黄豆2斤)混合一起也用清水泡一晚上。</p> 第二步:采桐叶 <p>  我们一行三人到桐花谷采摘桐叶,趁着月亮悄悄爬上来,索性就用清澈的溪水把叶子洗干净了再回家。</p> 第三步:磨米糊 <p>  把用清水泡发一个晚上的糯米蒸熟,然后摊开让其自然冷却;与此同时,也把泡过的黄豆和粘米用石磨碾碎成米糊。</p> <p>  </p><p> 磨米糊时,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干,半瓢米加入一点点水就比较合适。太干的话,做出来的粑粑口感粗糙;水多了的话,在包的过程中会很容易从叶子旁边溢出来,不易把粑粑包成形。</p> <p><br></p><p> 待米糊磨好后,就把完全冷却的糯米放在米糊里面捏碎搅匀,然后让其自然发酵。在这样的大热天,发酵时间大概需要二十个小时左右,如果气温低的话,可能就需要更长一点时间。那么,怎样判断什么样子是发酵刚刚好呢?老妈说,可以用手指在米糊的表面做一个小洞洞,如果小洞洞里面渗出清水,就说明发酵好了。</p> <p>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蒸熟的糯米饭必须完全冷却,不然做出来的粑粑就会有一种酸味,影响口感。</p> 第四步:包粑粑 <p>  包的时候将桐叶尾部卷成一个漏斗状,放入米糊后将头部盖上,形状一头尖一头平即可。这包粑粑也是一个技术活,几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遇到我这个手残党是怎么做怎么不协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琢磨,我终究还是把“丑小鸭”整成了“凡人”模样。</p> 第五步:蒸粑粑 <p>  一个两个三个……把它们乖乖儿排好后,就开始上大火蒸了。青青的桐叶包裹着发酵的米糊,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清香,这清香随着不断冒起的热气飘满整个厨房……</p> 开吃咯 <p>  热气腾腾的粑粑出锅啦!吃的时候你得把所有的心思都倾注在粑粑上,先用嘴巴轻轻吹散粑粑上的热气,再用舌头舔舔粑粑,然后一小块一小块地吃,慢慢地、细细地咀嚼着,吞咽着,把粑粑的绵软味、清香味一股脑儿地、悠悠地吞进肚里,就这样吃得自己全身发热,心神快活!</p> <p><br></p><p> 要知道,我们吃的可不是普通的粑粑,而是一种难忘的回忆……</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抹抹嘴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口留清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一种可以吃下去的幸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是一种记忆里的味道……</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