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参加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理论创新论坛有感

淡月静荷

<p>  从教二十二载,双脚沾满了教育田野上泥土的芳香,脸上时常流露出耕耘的疲惫,心中却依然坚定那个“教育,让世界的明天更美好”的理想。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教育理论创新的呼声日渐增强。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教育革新的时代,我们应如何自处?</p><p> 2020年8月1日,一场主题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理论创新”的专题论题,以线上和线下混合进行的方式举行。本次活动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承办。</p> <p>  本次活动以“如何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为核心内容,探究基于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价值与意义、路径与方法,展现具有典范意义的理论创新案例,回应智能时代的趋势与挑战。一天的时间,4位领导嘉宾致辞,5个主题演讲,13位专家学者和8位中小学校长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6位高校学者做了主持和点评。据数据显示,线上参加本次活动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校研究人员、全国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教师培训者达到21900多人。</p> <p>  回顾本次论坛,专家学者向我们展示的是教育理论的一片浩瀚星空。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智慧光芒。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讲了《教师跨界学习的理论意涵》,其中讲到现在教师学习的常规路径主要有“获得模式”和“参与模式”,收获的是“为了实践的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而缺乏学习的“拓展模式”和生成“实践性的知识”。”在陈教授的演讲中,我听到了“实践共同体”理论的三要素:相互的介入,共同的事业和共享的技艺库。从理论回到实践中来,港南一小正在做的“教师成长训练营”不正是一种实践共同体吗?这时,我体会到了陈教授所讲的“理论是照亮经验的一道光”这句话的含义。</p> <p>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探索适合儿童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类似这样的话我们抬头可见,耳熟能详。做适合儿童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有一张课程表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教人成人,然而个性真的等同于人性吗?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石中英院长认为人性是一个结构,而不是单一的某种特性。他说,儿童是朝向成人的成长过程,教育是儿童成人的桥梁。“适合儿童的教育”主张有其现实的基础和进步的意义,但是一定审慎地看待,千万不能走向“儿童中心”的教育,否则,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此,我深有同感。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个性是多样的。同样,人性也是多样的。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适应个性,培养人性,而是让人性变得更加美好。教育,要把根留住。这是我一向的教育主张。感谢这个论坛,让我的理论视野得以拓展,同时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p> <p>  杨小微教授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导师,在本次论坛中他讲的是《实践变革滋养下的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从古至今,他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他的结语:创新与传承的“回环—递归”。他说,在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改革进程中,创新与传承的“回环—递归”,构成生生不息的“链式”发展脉络。“大教学论”与“大课程论”,借助于校本教研,在这种“回环—递归”中,从各自分立走向相互融通。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发展,无论形态上如何千姿百态,其内涵的实验精神(基于证据、探究因果)同在且常在。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正在做的“美团式”校本研修,基于证据,探究因果。多年来,我们正是基于教师的需求和数据的分析,来给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研修服务的。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探究因果上下功夫。</p> <p>  余胜泉教授的演讲激情澎湃,他讲课的内容也很有意思: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毁掉下一代,除了不懂如何教育“下一代”的“上一代”。面对教师们提出的“警惕技术主义至上”等担忧,余教授谈到“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现代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认知外包要跟知识产生有意义的连接”“技术的本质就是座架,不要固步自封”“我们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这样的演讲打消了我多年对技术凌驾于人思维之上的顾虑。正如荀子的《劝学》中所写“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必定有其合理性,不必把它们看着洪水猛兽,那不过是一个“座架”罢了。人是否会被奴役,不在物,而在于人。</p> <p>  接下来,每一个专家的演讲都是那样的精彩,无论是率性教育的思与行,“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中国贡献,如何回应教育改革的内外限度,还是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对师生成长的思考,对学校管理的思考,对生命成长的思考。</p> <p>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李林波校长,是我们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学员的优秀代表。在本次论坛中,他围绕项目式推进,谈了让高位理论落到教育实践之地的想法和做法。他的演讲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让我们看到了摇篮工程学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p> <p>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建设路小学的张秋妮校长,演讲的主题是《基于生态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理论探索》。她在演讲中谈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发教师研修路径,促进教师智慧成长。二是构建生态高效课堂模式,促进师生生命成长。三是创建学生生命成长生态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其中教师研修分为学思行省的自觉式个体研修和共读、共写、共讲、共评的集智式集体研修两种。课堂模式有语文数学课堂的五步法,也有其它学科课堂的三步曲。无独有偶,和港南一小一样这所学校也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当然,课型有所不同。学生生命成长方面,该校的做法是“三个贯通”:教材内外贯通,课堂内外贯通,校园内外贯通。在这个论坛上,我似乎找到了学校管理的知音,其中有太多的相似,但更多的是不同。思想的不同,路径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但我们的教育使命是一样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和而不同,衷心祝愿天下的学校美美与共。</p> <p>  一整天的时间,终于等来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总结。他说会议是个作品,作品如何可以从会议的特征、目标和收获去判断。他认为本次活动有独特的气质,有合作的对话,有理论的创新。活动的目标是建立理论的自觉、实践转变的自觉、理论贡献的自觉。会议的收获主要表现在:对教育改革实践进行了理论解读,对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根基,为理论创新提供实践滋养,对理论创新展现典范案例,对理论转化找到转化通道五个方面。他还说,放下傲慢才能合作,放下利益才能平衡,放下性格才能彼此成就。今天活动的关键词是理论创新,理论如何建立呢?他的答案是有反思、有抽象、有定义、有结构、有类型。理论的源头从反思开始,什么是反思呢?回头审视自己的经验就是反思。和以往一样,李教授的讲话没有讲稿,一如既往的从容淡定。他的话,能让人安静,静到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p> <p>  植根于实践的经验才有生命力,王彦教授说经验是理论创生的一片田,李政涛教授说经验是理论创新的一把火,陈向明教授说理论是照亮经验的一道光。今天,听了专家学者们的理论故事,也听了同行们的实践故事,接下来我能否续写属于自己的理论创新的挑战故事呢?晋•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听从本性的召唤,田园的召唤,回去吧!还等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