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0年夏天,我和女儿参加中青旅浙江的团前往西藏。途经西安,遇大雨。</p> <p>90年代去过西安,时隔近十年,已记不得当年的模样了。</p><p><br></p> <p>城楼</p> <p>大雁塔</p> <p>在西安转机飞往西宁,在西安住了一晚。</p> <p>到了西宁,就前往青海湖。</p> <p>哇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p> <p>进入青海湖景区,藏风浓郁。</p> <p>青海湖的宁静又美丽。</p> <p>在西宁登上列车前往拉萨,窗外的景色让我目不转睛。</p> <p>天路</p> <p>晨曦中的青藏高原</p> <p>看见雪山了,离拉萨越来越近了</p> <p>停靠的第一站安多。安多县,隶属于西藏那曲市,地处西藏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脉南北两侧,东与青海省治多县、杂多县、西藏聂荣县为邻,南与色尼区接壤,西与班戈县、双湖县搭界,北靠青海省格尔木市,是西藏地区的北大门</p> <p>软卧</p> <p>我们的列车</p> <p>餐车</p> <p>窗外</p> <p>没想到有山有水有绿草,一副江南水乡的景色。</p> <p>到达那曲,特意下车拍照。原有同事在那曲法院援藏。那曲,是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地处西藏北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东西长约1156千米,南北宽约760千米,东连昌都市,西接阿里地区,南与拉萨市、林芝市为邻,北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青海省接壤。总面积369674平方千米。那曲曾名“黑河”,因怒江上游的那曲河流经境内而得名。“那曲”藏语意即黑色的河流。在明清时代曾名“哈喇乌苏”(蒙古语“黑河”的译音)。在近代,那曲(指现那曲镇周围地区)称为“吾尔古雄”或“色如襄巴”。[6]</p> <p>过了那曲,雪山开始多了,连片了。不知道是唐古拉山,还是念青唐古拉山,还是冈底斯山脉</p> <p>牦牛遍地 ,水草丰盈。</p> <p>过了当雄,离拉萨不远了,列车员开始做旅客下车准备了。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隶属于西藏自治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面积10036平方公里(2013年)</p><p>当雄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数2881小时。年降水量481毫米。8级以上大风年均可达74天。最多可达128天。主要自然灾害是雪灾,次为风灾、旱灾、虫灾、鼠灾等。当雄县北部有西藏第一大湖纳木错湖,面积1920平方公里,45%在本县境内,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纳木错蒙语称作“腾格里海”,是天湖的意思。它依偎在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是西藏高原著名的神湖</p> <p>列车员换票了,拉萨要到了。</p> <p>抵达拉萨火车站。</p> <p>当地导游接站,并给大家献上哈达。</p> <p>西藏游第一站布达拉宫。布达拉宫(藏文:པོ་ཏ་ལ),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p><p>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据说源于桑珠孜宗堡),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1]。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主楼高117米[2],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p> <p>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时期护法王固始汗和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达拉宫之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旧时与驻藏大臣衙门共为统治中心。1988—1994年再次大规模修缮。[3]</p><p>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每年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不计其数。1961年3月,国务院列其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文化遗产。</p> <p>我觉得这个角度看布达拉宫更好。</p> <p>这里面过道窄小,楼梯众多,爬上爬下的转了半天,够累够晕,头疼,速吞二粒散利痛,缓解。</p> <p>布达拉宫斜对面就是大昭寺。大昭寺(Jokhang Temple),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1]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p><p>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5][6]</p><p>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p> <p>在大昭寺请的金刚结一直在我车上挂了N多年。</p> <p>大昭寺边八廓街,人多到无法走路。在藏语中,“八廓”是“中转经道”的意思。八廓街引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p><p>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余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八廓街属城关区八廓街办事处,下辖4个居委会,199个居民大院</p> <p>玛吉阿米(makye ame),坐落在西藏拉萨市八廓街的东南角,是以尼泊尔、印度、西藏风味为主的餐厅,经改良趋于西化。在北京和昆明有分店。餐厅带有浓郁的藏式风格,二楼有藏族歌手在吧台旁献演节目,客人以外国游客为多。</p> <p>其实没觉得好吃。</p> <p>晚上看大型歌舞表演。</p> <p>次日前往日喀则,山路漫漫。</p> <p>途中遇见羊卓雍错。</p><p>羊卓雍措(YamdrokTso),有的人简称羊湖(并非藏北的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像珊瑚枝一般,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p><p>主要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中段在浪卡子县与贡嘎县之间,拉萨西南约70公里处,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羊卓雍措面积675km2,湖面海拔4,441米。从拉萨到羊湖需要翻越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2012年6月有报道称将建观光项目,山南市已责成浪卡子县立即停止该项目。其湖面平静,一片翠蓝,仿佛如山南高原上的蓝宝石。</p> <p>羊卓雍措之所以被称为“圣湖”、据说主要原因是它能帮助人们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达赖圆寂后,由西藏上层僧俗组成负责寻找灵童的班子,先要请大活佛打挂、巫师降神,指出灵童所在的大方位;然后到羊卓雍错颂经祈祷,向湖中投哈达,宝瓶,药料等;最后,主持仪式的人会从湖中看出显影,指示灵童所在的更加具体的方位。如果上述3种仪式所示方位一致,便可派出人马,循所示方位寻找灵童。</p> <p>羊卓雍措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羊卓雍措,“羊”:上面;“卓”:牧场;“雍”:碧玉;“措”:湖。连起来就是“上面牧场的碧玉之湖”。这是字面上对羊湖的解释,而羊湖在藏人心目当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因为无论你在哪个角度,都不能看到羊卓的全貌。她的身躯蜿蜒在群山中达130多公里,只有在地图或是高空你才能惊喜的发现她犹如耳坠,镶嵌在山的耳轮之上。不同时刻阳光的照射,她会显现出层次极其丰富的蓝色,好似梦幻一般。</p> <p>不同时刻阳光的照射,羊湖会显现出不同层次、极其丰富的蓝色,羊卓雍措的水源来自四周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雪水,没有出水口,雪水的流入与自然的蒸发达到一种奇特的动态平衡,湖水随着光线变幻,演化成千变万化的蓝色。</p> <p>乃钦康桑雪山是西藏四大神山之一,位于西藏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317省道旁,海拨7191米。</p> <p>卡若拉冰川就在乃钦康桑雪山下,位于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就在公路边上,雪白的冰川如一副巨型唐卡挂在山壁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卡若拉冰川的融水就是雅江上游重要支流年楚河的东部源头。由于气候变暖,卡若拉冰川正在慢慢后退。</p> <p>江孜古堡(江孜宗堡):位于西藏江孜县城里,也叫江孜宗山古堡,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宗”,在过去的西藏是行政单位。现有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吐蕃王朝末代赞普达摩(朗达玛)之孙贝考赞曾在江孜喀山顶修建宫殿,后江孜法王帕巴贡桑布在其宫殿旧址上修建“江喀孜”城堡(“江喀孜”后简称“江孜”),并为后来的江孜宗政府所用(应该有改造),遂称“宗山”。1904年为了抵抗侵略者,守山军民在山坡用大石块砌筑起一圈高5-8米、宽约4米的围墙(宗山古堡的红色围墙在山峰上一直延伸到了白居寺的后山),并沿墙及前崖修筑了许多炮台,给英军以沉重打击。但在持续的战火中,几乎被侵略者毁为一片废墟。现仅存炮台遗迹、带弹孔的残坦断壁以及东部代本(藏军指挥官)的一处住室。</p> <p>白居寺,藏语称“班廓曲德”,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江孜县江孜镇,南、北、东三面环山,寺院四面临水,距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夏鲁派、格鲁派共存的寺院。</p><p>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p> <p>对佛教or藏传佛教一无所知,只是觉得这些建筑独特,彩绘漂亮。</p> <p>其实这个寺远没有布达拉宫 大昭寺 扎什伦布寺 大,但我拥有的照片最多,可能就是因为当时时间充裕。</p> <p>江孜县城</p> <p>抵达日喀则,前往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1]</p><p>明朝正统12年,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兴建。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加以扩建。寺中错钦大殿可容2000人诵经,殿中有释迦牟尼像,两边有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立像。大殿两侧为弥勒殿与度母殿。寺的西侧有大弥勒殿,高30米,甚宏伟;另有历世班禅灵塔殿、藏舍利肉身。寺有四扎仓(经院),教学显密并重。扎什伦布寺可与达赖的布达拉宫相媲美。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建筑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其他藏传佛教建筑如五当召。</p><p>扎什伦布寺是中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 <p>扎什伦布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筑有宫墙,宫墙沿山势蜿蜒迤逦,周长3000 多米。寺内有经堂57间,房屋3600间,整个寺院依山坡而筑,背附高山,座北地向阳,殿宇依次递接,疏密均衡,和谐对称。</p> <p>扎什伦布寺最宏伟的建筑是大弥勒殿和历世班禅灵塔殿。大弥勒殿位于寺院西侧,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的弥勒坐像。</p> <p>大经堂,即错钦大殿,是扎什伦布寺最早的建筑,历时十二年建成。大经堂前,有个六百多平方米的讲经场,这个场是班禅对全寺僧人讲经及僧人辩经的场所。讲经场四壁,有石凿而成穴居于洞壁的佛教祖师,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和形态各异的一千尊佛 像和八十位佛教高僧及各种飞天仙女、菩萨。</p> <p>人们蜂拥而至,没有一点力气根本进不去,我的衣服上被蹭了好多酥油。图片中手上拿的就是大块的酥油,去供奉的,点酥油灯用。</p> <p>扎什伦布寺有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札仓(经学院)。此外,时轮殿、印经院、汉佛堂等也颇具规模。汉佛堂是七世班禅时建造的,堂内陈列清代皇帝赠送给历世班禅的礼品。</p> <p>扎什伦布寺太大了,走一圈累惨了。</p> <p>飘逸的经幡</p> <p>探访藏家,门口堆放的牛粪很壮观吧,一点不臭哦。</p> <p>风干的牦牛肉,不敢吃。</p> <p>像藏族阿妈吧,捣酥油呢。</p> <p>那根拉,即那根拉山口,海拔达5190米,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境内,是通往纳木错的必经之地,也是藏民心中的神圣之地。那根拉山口海拔5190米,是跨过念青唐古拉山脉去纳木错的山间通道,属于号称生命禁区的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p> <p>每个山口都是藏民心中的神圣之地,所以挂满经幡。那根拉山口,在念青唐古拉山脉,海拔5190米。感觉风大如狂,经幡欲裂。</p> <p>远眺纳木错。</p> <p>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约1920km2。</p><p>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错的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p><p>“纳木错”为藏语,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纳木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 纳木措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p> <p>纳木错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有高原丘陵和广阔的湖滨。它的东南部是直插云宵,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侧倚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天湖象一面巨大宝镜,镶嵌在藏北的草原上。</p> <p>我们运气不错,看到雪山。</p> <p>回拉萨途中,经过念青唐古拉山脚下,雾散,雪山昭然若揭。</p> <p>突遇暴雨,路上马上积水,结果行李箱进水了。</p> <p>西藏的美,美的沁心。</p> <p>抵达拉萨机场,感觉自己像个盲流。</p> <p>机翼下的山南</p> <p>上了雪山顶。</p> <p>飞抵重庆,热爆了。</p> <p>嘉陵江,朝天门码头。</p> <p>偌大广场只有我和女儿二个不怕晒的人。结束西藏之旅,时隔10年,完成美篇,回顾旅程,渴望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