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年锦时

坚果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假期终于有了一些空闲,身体休整之外,心灵也需要滋养。没什么可拿,便带了几本书回老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必须拿的便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因为它作为热销书,也是这次暑假要求的必读书目。前几日偶然就会翻一翻,但在一天夜里,不知为何看的烦躁,感觉自己在读书时,甚少有这种感觉。看前几章时,不能说处处共鸣,对雷夫“云端”的高尚,却似乎在自己身上可以找到一二,简单做了些旁批。读到第三章之后,实在是兴趣索然,对着被我喷了TOUS,充满甜香的书(我们小时候是不是都喜欢那种香香的书?最近发现了一个好办法,把喜欢的香水喷到书页上,香味也很持久,那样书就会香香的,可能你会更愿意亲近它哦~!),竟心生一丝厌烦。作为一项假期硬性指标来说,实在也有翻翻的必要。我快速的,选择性的,挑重要的理论性总结,略读了一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翻完之后,合上书,似乎舒心了些,不免反思了起来。难道是最近中美关系紧张影响了我对美国作家的好感?还是他写的过于“云端”激起了我的厌烦心理?抑或是描述的微微些许阴暗面让觉得代入感太强?总之,读到后面呢,竟有些不胜其烦。</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当心烦的感觉蔓延到爆发临界点时,眼神落在了枕边另外两本书上,想拿来翻翻缓解下心情,翻看了几页,虽没有完全缓解,但蔡康永是我一直喜欢的,他的文字,可以传递给人很多温暖力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喜欢他,是从大学看他主持“康熙来了”这档台湾综艺节目开始的,陪伴我度过了整个大学和最初工作的几年时光,一直到节目播出十年后,停播。近些年,康永老师一直在内地发展,我还是总追着他的节目看:“奇葩说”“饭局的诱惑”“奇葩大会”,甚至有点像康熙的“花花万物”……</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我太爱他的修养,他的知性,爱他与世界、与人相处的方式。应该这样来形容他吧——“陌上人如玉”,如此这般的温润清雅,让人如沐春风。他说过:“春风没有明确的任务、没有特定的企图,春风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他的圆融,总让在复杂、锐利的世界中生活的我们,得到些许淡淡的抚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年初的时候,就把康永的《说话之道》和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放在了购物车,突遇疫情,迟迟没有下单。后来,疫情得到控制,也能出来活动了,便分别在“字库书城”和“西西弗书店”买了《经济学讲义》和《因为这是你的人生》,连《三体》都是可以在“蜗牛读书”上看的,但上面却没有康永的书,在这个知识付费的年代,可以理解。甚至在西西弗,我只看见了这一本,便不犹豫的买下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人有时就是这样吧,很奇怪,网络明明可以带给你快餐式的现代购物体验,你却偏偏又想买一种情怀了。去书店买书这件事情就是这样,更准确说,爱看纸质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怀旧的心情吧,喜欢书店里熟悉的气息,钟爱切实的把手放在书上摩挲的感受,以及如饥似渴的端详——封皮,封底,目录,前言,后记……然后满足的吸气,吸入淡淡墨香,满心欢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或许这就是一代人身上流转的时光印记,在那时,时光和车马还很慢,一份情愫,在心底可以珍藏多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吾之素年,谁与锦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