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大路车坞水库修建大事记</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七年大旱一百二十天,双季稻种下后半个月,就无水灌溉,大塘小池干涸,水田龟裂,禾苗枯萎,除梅溪沿岸回头下良田,靠挖坑车水保住几石田外,其他山坞梯田均颗粒无收。村中老汉敲大锣举旗牌,吹横笛奏唢呐,抬出石爷爷去八仙岩接龙求雨,只迎来几片白云半日阴天,不见雨水落地。</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又是一个旱年,梅雨之后,日日晴天,连续高温五十多天,大片双季稻水田失水,无法插秧,不得不改种玉米,灾情严重。郑家坞公社书记张爱均召集大队长吴启发,村支书黄小宝等干部开会,研究抗旱对策。天不下雨,池塘见底,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家一筹莫展。天上没有玉皇,海里没有龙王。吴大路的田地靠天吃饭,旱年只好逃荒讨饭。既然老天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只好自己动手,兴修水利,解决生存问题。最后村干部统一思想,下定决心:要吃饭,做水库!</p><p class="ql-block"> 张爱均书记向县政府报告灾情,并且表达吴大路人民的殷切愿望,陈述吴大路的有利条件,一是该村人口多劳动力强,二是山村地形山坞多,便于建造小水库。要求上级尽快批准支持吴大路山区建造水库。没有多久,上级指派水利局曹同志来吴大路勘察地形。老曹带着两个伙伴,背着水利测量仪器与标杆,在车坞田头山脚东奔西跑,东张西望,最后确定车坞入口处,两山之间距离最狭窄处,建造水库大坝,畜水灌溉农田。老曹几天内就画出水库大坝设计图和库区集雨面积图,估计建成后可以畜水五十四万方,足可保证吴大路百分之七十的田地旱年丰收。</p><p class="ql-block"> 经过申请,上级政府拨给炸药雷管导火线钢钎铁榔头和水泥等建筑物资。吴大路大队革命委员会负责筹建工作。六间头村党支部所在地成了水库建设指挥部。由村会计吴纪南负责制作工分签,集中村里篾匠破竹剖篾制成数万根竹签,两头染红,每根竹签上印有1971年08月26日符号,派黄尚云吴劳生等高中生将马粪纸剪成小片三角形、长条形或正方形,并用毛笔写字,制成贰拾叁拾伍拾壹佰念车等纸签,纸签上盖有吴大路大队革命委员会大红公章,由退伍军人吴良材保管。</p><p class="ql-block">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九七一年九月上旬的一个晚上,明月当空,人声鼎沸,村里新屋门前放电影红旗渠,大队长吴启发在电影开始前庄严宣布:各位社员,全体社员,明天,车坞水库正式开工,各生产小队保留部分劳力进行田间管理,其余劳动力带锄头、钩担扎箕,去车坞做水库,任何人不得外出做生意搞副业,全心全意造好车坞水库,争取农业生产年年丰收,为子孙后代造福。</p><p class="ql-block"> 次日一早,全村男女老少,浩浩荡荡,来到车坞,在石灰线划定的区域剃去浮泥,没有任何施工机械,全凭锄头挖泥,钩担扎箕挑泥,村干部手握小竹签,分发给挑泥的社员,每担一根。一时间场地上银锄挥舞,扁担横行,人来人往,泥土堆成小山。一天下来,勤快的小姑娘可以得签两百多根,每八根签值一分工分,一日辛苦挑泥,可挣二十多分工分,相当于两个正劳动力的工分,这样大大激发了妇女男孩等半劳力的劳动积极性,第一次尝到男女同工同酬的甜头。</p><p class="ql-block"> 石工是建筑大坝的技术工,由民兵连长吴小枝负责,在太子庙垒炉灶,烧钢钎,每日锻烧淬火,保证提供石工用具。老党员吴怀桥管理炸药雷管。大坝开建时,首先在大坝中心挖出坑沟,深度足有一层楼高,全凭二十多名石工的双手打出炮眼,埋入炸药,接上雷管导火线,层层炸松岩石,每日中午时分,待挑泥群众离开走净,连环放炮,烟雾弥漫,飞沙走石,轰隆轰隆声响彻云宵。</p><p class="ql-block"> 坑沟挖成,再填入粘土,叫黄浆泥,再用八人石夯或四人木夯夯实,防止漏水。坑沟是大坝的中心隔水层。一丈宽的粘土两边再堆积泥土。五六十岁的大人手持锄头,将年轻人挑来的泥土石块摊平落实。村民用水泥石子结了一个一人多高滚桶,足有两吨多重,需二十多人牵绳拉动,压实坝上泥土,就这样,一层又一层,一天又一天,大坝慢慢增高了。</p><p class="ql-block"> 附近库底的泥土挖光了,山上的浮泥挖空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岩石。后来小伙子用手推车运泥,从水库尾部拉到大坝脚时,有两人手持钢筋钩前来接应,钩住车头,助力拉上大坝。挑泥分签制大大激发了十五六岁小伙子小姑娘劳动积极性。有时为了抢一个有泥的近处场头,小伙子合伙,星夜挖山开泥,为了次日多挑担多得竹签。肚子饿了,吃块冷蕃薯,嘴巴干了,喝一通山沟水,鞋子破了,干脆赤脚,衣服破了,索性赤膊,到了傍晚,两个口袋鼓了,装满了竹签,挑泥人来到大坝一角,大把大把地掏出竹签,排队在村干部那里换成带红章黑字的小张马粪纸,仔细放进口袋,看着远处的夕阳,在官岩山边徐徐落下,高高兴兴地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冬去春来,岁月匆匆,一眨眼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村民战天斗地,不避严寒酷暑,雨水洗刷汗水,雄伟高耸的车坞大坝终于建成了。高峡出平湖,云雾穿林间,哗哗清水绕山梁,浇灌层层梯田。桃花红,梨花白,油菜花开黄灿灿,车坞之水滋润着大辂万物,美丽的山村满眼绿色,到处生机勃勃。吴大路村由过去的穷山恶水华丽转变为现在的青山绿水。几年后,村民铺设水管,引用车坞水库的天然自来水,大辂村民彻底告别了扁担挑水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二O一一年,县政府耗资六百多万,对车坞水库大坝予以抢救性重修,坝体全钢筋混凝土浇铸,万古不朽。同年增建水库配套的饮用水净化工程,自来水惠及郑家坞全镇。水库成为吴大路人的永久聚宝盆。 回顾历史, 饮水思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辂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当年车坞水库的建设者。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的吴大路人,是建设车坞水库的主力军,建造水库,润泽千秋,造福后代,功德无量,将永远载入大辂光辉史册。</p><p class="ql-block"> 当年自豪的大坝建设者在大坝脚水泥护基上用白色碎碗片嵌成一行醒目的大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73年3月。</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献给车坞水库的建设者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O一七年六月十六日</p><p class="ql-block"> 吴端记</p> <p>山峡造平湖,云雾穿林间</p><p>大辂聚宝盆,风水从此生</p> <p>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p><p>水库山边走一趟,摘枝野花送姑娘</p> <p>水库有水可种田,山上有柴可烧饭</p><p>柴米当先可生活,有了鱼虾就小康</p><p><br></p><p><br></p> <p>青山绿水,蓝天白云</p> <p>大坝顶部宽3.5米,长101米,是村民休闲观景的平台。</p> <p>一代人辛苦,万代得水利</p><p>坝头警示牌,政府在管理</p> <p>水天一色</p> <p>要问此景在何处</p><p>自家门前一里路</p> <p>水库下农田</p> <p>水库下路边的喇叭花</p> <p>回头下畈</p> <p>挑泥工分签上浸透劳动者的汗水</p> <p>壹佰根签的大票,要挑一百担泥,得花一天的艰苦劳动,十分工分值三角钱左右。</p> <p>一车等于五根竹签</p> <p>一根竹签一担泥,竹签到手汗水下</p> <p>上下天光</p> <p>山雾蒙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