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甘肃月牙泉</h3> <h1> </h1><h1><b> 西北恋石记</b></h1><h3> 撰文:范 全 摄影:丹 竹 等<br></h3><h3></h3> <h3> 去西北前,有位朋友对我说,他到西北时曾遇到过一些很靓的石头,可惜没有带个回来留念留念。当时我就想,此次西北行,一定要觅些靓石回来。可不,从西北回到家,我把背回的石头一称,足足六斤四两,其中,捡的三斤六,买的两斤八;最大的那块达两斤四。对此,家人说我是恋上石头还是被石头迷住了。其实,在我的心目中,这些大小不一,各有轻重的石子,不仅有它的色、形、纹和质,而且还珍藏着一个个有趣又有味的故事。</h3> <h3> 五月中旬的一天,上午9时许,西宁向导前一晚上的一句话还在耳边回响:“今晚的大雨是西宁一年里两场最大雨中的一场,是很难遇到的好雨,让你们赶上了,你们真有福气。”心里却想,怎么,不是说青海少雨吗?昨晚下了,今天又下。在西宁通往青海湖的高速公路上,我们竟然又遇到了大雨。更想不到是,在汽车将爬到海拔1000多米的日月山时,人已明显感到寒冷了。车到日月山时,天上还下起了米粒小雪,我们已置身于高原的雪山之中了。途中,向导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这日月山原名叫赤岭,后因文成公主进藏途经赤岭时,文成公主站在山上回望东方,怀念汉唐和亲人之情油然而生,便拿出镜子照镜,看到自己一幅伤感的脸谱,生气地把镜子摔成了两半。真巧,镜子的一半变成了太阳,另一半变成了月亮。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赤岭改叫日月山了”。<br></h3> <h3> 日月山雪景</h3> <h3> 我没有深问这是不是真实的故事,倒是感到气温又下降了许多。此刻的南方气温可达30多度了,而日月山的气温则可能在5度以下。汽车在爬山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白皑皑的雪山,还看到了成群的高原牛羊。兴致高时,大家索性就让师傅停下车,在路边拍照留念,摄取风光。我,因想早一点目睹青海湖的真容,也想能捡到一个如意的“青海湖之石”,两旁的景致似乎并没有引起我很大的兴致。可令我想象不到的是,到青海湖一下车,刺骨的大风,毫不留情地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天阴、气冷、风大,同来的一对“父子兵”耐不住奇冷赶忙去借“军大衣”,一些团友的旅行帽也被大风刮飞了。我只好把帽子收起,戴着墨镜任凭“海风”的拍打。此刻的青海湖,只见一排一排的白浪由远而近扑向岸边,偶尔可看到几只海欧在湖面搏击风浪。当时,大家都觉得此地不可久留。<br></h3> <h3> 青海湖风光之一</h3> <h3> 青海湖风光之二</h3> <h3> 然而,风大归风大,却毫丝没有动摇我青海觅石之念。我和老刘说,走,到湖边捡石头去。湖水,倒不如说是海水,时进时退,海风阵阵迎面刮来。我们顶着狂风,沿着湖岸向前寻觅。走了几十米,也没有找到一个中意的石子。在一刻有“青海湖”字样的大石旁,有一头白色的大羊(其实是白毛牛)在那里站着。我不知白毛牛是做什么用的。一个当地的中年男子见我不解,说照相吗?我这才缓过神来,想,难得来一次青海,留个影值得。于是,就以青海湖为背景,骑在牛背上“卡嚓”了一张。</h3> <h3> 青海湖风景区留影</h3> <h3> 青海湖之石</h3> <h3> 老刘得知我没有找到如意的石子,也冒着寒风帮我。不一会,他对我说,这块好一点。我一看,果然不错。小石块呈“鱼”状,像一块翡翠绿的玉佩,正是我所祈盼的。手揣青海湖岸边得到“玉佩”,心里美滋滋的。我们将要离开青海湖之际,我忽然发现,风,渐渐小了;天,慢慢开了。太阳拨开云雾,露出了笑脸。<br></h3> <h3> 青色的湖面,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朵,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高原图画。我想,这块“玉佩”莫非是一块宝石,有神奇的力量去驱狂风赶乌云?如果是,得到这块“玉佩”,那可是鸿福降临的征兆。而事实上,这也是一块不一般的石头,因为“玉佩”里,不仅铭刻着青海湖的雨雪、大风、蓝天和白云,而且还寄存着日月山的感人传说和王骆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的牧歌。</h3> <h3> 西北之行,虽然有七、八天的时间,但是在甘肃兰州逗留的时间却比较少。一天的中午,我们来到了黄河江畔的兰州城,在标志性塑像——黄河母亲雕像前留影和参观黄河第一桥中山桥后,我又想起了要找一块兰州石。来到岸边一看,石头倒是不少,但都是很大的,不方便携带。怎么办?倒是老刘眼快,将一块相对小的石块捡了起来。初初一看,这块石头很一般。我不知道石块的石种叫什么,就叫它大麻石吧。石块也就成年男子的巴掌那么大,形状像荷包豆,呈淡蓝色。用手掂了掂,觉得有一斤多重。这么重,我曾闪过把它丢回河里的念头。但一细想,兰州历来是我国西北军事交通的重镇,是中原通往西北的要塞。要塞之石,岂能放弃。没有小的,大的也要带上。</h3> <h3> 黄河母亲雕塑前留影</h3> <h3> 黄河畔兰州之石</h3> <h3> 后来,我人坐在汽车上,心里还是想着那块兰州石。这才来西北的第二天,就有了青海湖和兰州两个石头,而兰州之石既大又重,下来再捡别处的石头该如何是好,总不能背负十多公斤的石头乘火车、坐飞机吧。内心矛盾的结果,还是自我安慰占了上峰。想,如果石头的确太重,就把兰州石带到嘉峪关去,为古长城添上一“石”,也算是自己为固我长城出一份力吧。</h3> <h3> 甘肃嘉峪关</h3> <h3> 可到了嘉峪关,这个愿望也不好实现了。在嘉峪关,我既领略了这座屹立于戈壁沙漠之中的雄伟关城,又感受到古人修建长城时的勤劳和智慧:高楼从顶建,冰道运石,山羊驮砖等,令我大开眼界。内城主要是用砖、瓦和木材等修建的。而外城和左右延伸的长城,则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石头主要用来修建楼阁台阶、城墙基础和门洞地面的铺设。看到门洞地面石条上车轮辙痕,我在想,自己带来的“兰州之石”恐怕难以派上用场,这不只是因为石头太小而承受不了负重车马的碾压,而是因为它自身的价值而不宜成为车马和路人的基石。</h3> <h3> 黄土夯筑的长城旁留影</h3> <h3> 游击将军府前留影</h3> <h3> 不仅如此,在长城第一墩,我和同来的两位女团友因沉迷于讨赖河滩觅石而与其他团友走散了。大部分团友都穿过第一墩前的山洞看大峡奇观了,但我们三个人却还在地上寻寻觅觅。最终,我选上一个五厘米见方的小石块。这石块灰白色,石质硬,方正得像经过人加工了似的。我想,这是长城最西端之地的石块,如果把这块小石块带到山海关长城,为石筑的古长城添上一石,小石块的含玉量就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了。</h3> <h3> 讨赖河畔之石</h3> <h3> 嘉峪关讨赖河风光</h3> <h3> 有人说到西北,如果不买一两个贺兰石将会后悔一辈子。早就耳有所闻,宁夏的贺兰石很有名,用贺兰石雕刻的“碧紫砚”可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和甘肃“洮砚”媲美,合称中国四大名砚。所以,踏入宁夏,寻找“贺兰石”就成了我最大的心愿。在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我虔诚地拜唐代诗人王维(雕像)为师,请“王维大人”手把手地教我执握毛笔。</h3><h3><br></h3><h3> </h3> <h3> 手在握着大毛笔,心里却想起书法印章,书法作品缺章不成,何不买个“贺兰石”来刻一枚呢?担心忘记,很快在小摊挡买下一个刻有鸡属相的“贺兰石”,这是我买的第一块“贺兰石”。见我在买贺兰石,有人说,贺兰山的“贺兰石”才是最好的。对此,我想,到了贺兰山,我一定再买。而当我们赶到贺兰山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顾不了这么多,抓紧时间看岩画去。这次,我不仅亲眼看到了远古的贺兰山岩画和活泼乱跳的岩羊,还亲手在山间小溪拾到了一个正宗的贺兰山小石。第一印象,这个小石看上去可能还没有成熟,但却有明显的“深紫”和“碧绿”特色。</h3><h3> 在王维大诗人雕像旁留影</h3> <h3> 贺兰山刻印石之一</h3> <h3>如碧玉镶嵌在紫石上,古雅清逸,丰姿俊美。想找的东西又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找着,心里能不高兴吗?西北之行,不仅我对“石子”情有独钟,就连其他团友也不例外。就要离开贺兰山了,一个女团友,人坐在将要出山的电瓶车上,心里却在嘀咕,为未能买成一个贺兰石而在叹惜。乘人还未到齐,我鼓励她,想买就去买呗,并陪她去选购。卖价从80降到50元,成交,女团友如愿以偿,心感踏实多了。见女士都敢买大的,我一个男子汉,只买了一个小的,不是显得有点小气吗?接着,我也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同样大的,似乎这样,才不枉贺兰山之行。</h3> <h3> 岩羊高居贺兰山</h3> <h3> 贺兰山刻印石之二</h3> <h3> 返粤的路上,团友们都说我收获最大。说收获大,其实就是说我得到的石子最多。想起来也是,我几乎每地觅一石或多石,或捡或买,也记不清自己背囊里到底有多少石子、石块。我想,如果把背囊中的石子、石块赋予形象神态,或用于寄情达意,或用于礼品赠友,看似普通的石头也就不普通了。再说,若每个石子都珍藏一个或多个有趣的故事和多味的记忆,说我这次西北之行收获最大就一点也不会过分了。<br></h3> <h3> 西北收获的小宝石</h3> <h3> 回到南粤,每当我回想起一个傍晚,在内蒙古通湖大草原捡到一个宝珠般的小石子并遇到日月同辉的壮观情景时,就会唤起自己去追寻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古今意境,由石而起的恋情,也就像黄河一样深长了。</h3> <h3> 宁夏中卫沙坡头石刻</h3> <h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h3> <h3> 沙坡头远眺——黄河风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