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湖之美在花亭湖。山之平远,水之辽阔,正像赵朴初在《返故乡太湖作》诗中所言,“千重山色,万顷波光”。多次游花亭湖,想起花亭湖山水人文景色,宛如脑海中展现的一幅山水画,它那清新脱俗的影像,令人“神驰远景无疆”,不由感叹,逸哉花亭湖!</p><p class="ql-block"> 从城里的高楼大厦,喧嚣人声中走来,看到浩浩汤汤的湖面,一种清新超俗之气扑面而来,顿感神清气爽。从花亭湖南岸渡口登上快艇,风驰电掣一般从湖面掠过,近岸广水,旷阔遥山,静谧得让人心动。回头望去,花亭湖就像是一张最细的薄纱,一直穿过山谷,在远处松树林的映衬下,闪闪发亮。湖中的李杜岛、博士岛、木鱼岛、壁灯岛第十多个岛屿,疏密相间,星罗棋布;快艇画船,往来如织;天光云影,鱼跃鸢尽;与水上人家,交织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p><p class="ql-block"> 逸走花亭,似乎更能理解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诗中的意蕴,“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能安顿住人生的山水的自身,必有对人有情的形相,于是人即以自己之情应之。花亭湖契合我的心境,首先是花亭湖之神韵,就是它的山水之“逸”。所谓逸,乃是由超脱世俗之上的精神,而过着超脱世俗之上的生活。在中国文化史上,“逸”形成另一有重大意义的生活形态。“清”、“远”、“旷”、“达”等观念,都是与逸相通的观念。花亭湖山水深远嵯峨,易于引发人的清远旷达想象力的。“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开花落,流水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读朴老遺偈,仿佛能聆听到花亭湖的脉动。</p><p class="ql-block"> 花亭湖山水之逸,还在于能培养宗教精神。所谓宗教精神,就是用宗教的思维方式,用更为深刻与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与人生,注意追求超越当下利益的更高的价值。一个人可以不归属某一种宗教,但不可以没有宗教精神。花亭湖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赵朴初《訪波罗奈城》诗称波罗奈城,“此城赢得是三多”。和波罗奈城相似之处,花亭湖沿岸周边也有不少寺庙。东晋时,天竺高僧佛图澄不远万里来到佛图山首建佛图寺。南北朝时,立雪断臂的二祖慧可大师在嵩山少林寺继承达摩衣钵后,因遇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事件,于公元561年避难来太湖狮子山,建二祖道场,参禅打座,弘扬佛法,由此逐渐演绎出中国的禅宗和禅宗文化。身处其境,时刻感受到禅宗的理性光芒。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是禅宗的根本宗旨。佛心佛性人人都具有,一旦圆满呈现出来,当下即可成佛。不要崇拜任何外在力量,解放自己,升华自己,最终解脱自己的根本途径,就是自己的道德善行。淡若清风,超然世外,生命如兰,“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这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佛教精神。赵朴初说,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就要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在一九九0年故乡行时,朴老赞叹故乡“地理人文惊八变,山情水意共天长”,表示报效桑梓的愿望,“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p><p class="ql-block"> 乘快艇到寺前镇,上岸直行然后右拐不远处就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故居,再往前走,就是朴公陵等人文景观。背倚峰峦竞秀的凤凰山,面临碧波荡漾的花亭湖,周围树木葱茏,环境极其优美,象征着朴老风范如山高水长,寄予着家乡人民对朴老绵绵不断的追思。赵朴初文化公园建设旨在永远铭记朴老一生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弘扬朴老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走到寺前镇,处处感受到家乡父老对朴老的热爱,越发领会朴老身体力行的“人间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也使身临其境一路走来的我,从钟情花亭湖山水的清新脱俗,感受宗教精神,进而领会理解“人间佛教”思想,身心得以提高。</p><p class="ql-block"> “我今亦有恒沙偈,曾试曹溪一勺来”(赵朴初)钟灵毓秀的山水风光、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曾经吸引李白、杜甫等众多文人名流来此旅游或隐居,留下千古传诵的诗章。感于禅源花亭湖山水宗教人文,我也更加钟情于此。希步武前贤,“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