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时光荏苒,一转眼《情系双丰》首发式整整五个年头过去了。</p><p> 2015年的8月1日,是新疆兵团三十团上海知青的一个难忘的建军节。因为这一天,三十团老知青的回忆录《情系双丰》,历经坎坷,终于面世了。烈日炎炎,但连日的酷暑没能阻隔知青朋友参加《情系双丰》首发式的情谊。这天中午,《情系双丰》的编委和原三十团各单位的上海知青代表共23人,从各处来到了莘庄。大家热情地对盼望已久的三十团上海知青回忆录终于面世表示由衷的祝贺。</p> <p> 朋友们高兴地说:“各个单位的代表都来了,今天人到得齐,真令人高兴啊!”大家欢聚一堂,举杯祝贺,共庆《情系双丰》成功面世。与会者大多身负回忆录的分发任务,如负责老七队分发的朱婉珍、郭小莹,负责三连分发的郑若辉,负责六连分发的来志新的代表何永兴,负责四连分发的许秀义、宋小扇,负责十连分发的黄裕恩,负责八连分发的陈炳福,负责1963年进疆知青分发的周立孝。负责五连分发的李言邦等。多位为《情系双丰》做出显著贡献的知青虽然因各种原因没有到场,但都对首发式表示了祝贺。原七连的,已在美术领域颇有造诣陈峰,虽也没能到场,但她特作画一幅,委托王丽芳带到酒店当众展示相赠,表示了祝贺。</p><p> 李言邦是两天后专程来莘庄取书的,他和黄裕恩分发的任务比较重,但为知青朋友服务的热情满满。慷慨捐款支持的陈惠良和周一心争着埋单,最后是陈惠良请的大家。朋友们都向他道谢。</p> <p> 这是当时参加首发式的同仁的集体照:前排左起,陈印红、王丽芳、朱婉珍、宋小扇、张静妹、杨元蓉、郑若辉、袁宝磊;二排左起,沈松年、郭小莹、沈家涛、树伟、金志强、周一心、刘福兴;后排左起,周立孝、闫国元、刘洪福、陈惠良、何永兴、许秀义、陈炳福、黄裕恩。共23名。</p> <p> 其实《情系双丰》的名称早在2008年就有了:那是在我和松年编辑三十团知青第一本相册时,我提出了这个书名。但,有的编委不认可,认为“双丰”的知名度不高。因为“双丰镇”作为三十团团部的地名是从1983年才有的,而部分知青此前已经离开了团场。后来,在编辑二连画册的时候,我再次提出此名,又没通过,这样“双丰”两次与我们擦肩而过。直到这本回忆录诞生,《情系双丰》终于名至实归。</p> <p> 这里是首发式留存的一组照片。</p><p> 慷慨捐款的杨元蓉与金志强、陈印红、树伟、郭小莹、宋小扇等朋友在首发式上留影。</p> <p> 负责三连分发的三连知青负责人郑若辉和郭小莹、刘洪福、金志强、王丽芳在首发式上留影。</p> <p> 张静妹、朱婉珍、沈松年在观看《情系双丰》成书片段。</p> <p> 责任编辑沈松年和负责七连分发的王丽芳在前往首发式的途中。</p> <p> 七连的画家、女秀才陈峰,虽然因故没能到会,但她热情洋溢地为《情系双丰》作画一幅。这是王丽芳和张静妹代表陈峰为首发式献画。</p> <p> 编辑、校对陈印红和郭小莹老师在一起。</p> <p> 校对之一的张静妹和负责老七队宝山区分发的朱婉珍以及宋小扇、王丽芳在首发式上留影。</p> <p> 从美国回来的的周一心和编辑、校对等合影留念</p> <p> 原十连学校校长黄裕恩老师负责十连知青的分发,何荣兴代表六连负责人来志新与会,这是他们和树伟、刘福兴在一起留影。</p> <p> 热心人刘洪福和郭小莹老师在首发式上。</p> <p> 回忆录首发式的一个热闹场面。</p> <p> 这是我和为知青回忆录共同苦干多年的沈松年、袁宝磊在一起。</p> <p> 沈松年、陈印红两位自始至终与主编同甘共苦,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按要求认真地校勘、编排。沈松年不辞劳苦,克服了视力下降等困难,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承担了排版、打印、校样的重任。两本相册、一本回忆录做下来,仅器材、纸张的消耗就很多很多。老军垦的女儿陈印红现是库尔勒巴州一中的教师,她利用业余时间为回忆录打名单、文稿。还负责校勘文稿,日夜操劳,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很多次,半夜想起校勘中的一个问题,也会马上起来记录下来,及时提供修正意见。</p><p> 这是我们三人的留影。</p> <p>《情系双丰》的面世得益于众人拾柴。最早承诺赞助我们出回忆录的是陈燕平、陈国伟夫妇,他们的支持是出书的重要经济基础。陈燕平夫妇艰苦创业,白手起家。他们事业有成后不忘支持知青事业,多次慷慨出手赞助知青们的有意义活动。 </p> <p> 2009年的9月7日,朱婉珍、郭小莹、李茂华、毛丽娟、老兵、唐秀琴等战友应邀来到了陈燕平夫妇的隆悦交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这是陈燕平夫妇在为知青朋友们介绍情况。</p> <p> 得知《情系双丰》即将成书的消息,最早汇来第一笔款项的是沈新林老师。新林真诚热情,他虽然在边疆团场的时间不长,但一直把边疆视为第二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几十年来,他每年都出资赞助边疆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p><p> 这是他在库尔勒市巴州一中看望贫困学生,和他同行的是战友万佐娣、杨燕华。</p><p><br></p> <p> 沈新林多次来到库尔勒的贫困学生家庭落实赞助事项,受到学生家长富有民族特色的高规格的热情接待。</p> <p> 沈新林多次受到边疆各级政府的表彰。</p><p> 这是沈新林和几位贫困学生在一起。</p> <p> 陈惠良对朋友情重如山,坦诚慷慨,知恩图报。在老知青同仁中人气旺旺,有口皆碑。周一心也同样,洋插队到美国后,仍经常关心支持着知青活动。</p><p> 陈惠良和周益新(周一心)在知道情况后,“兜底”:“还需要多少?我们包了!”何等的爽气!</p><p> 这是2013年3月的一天,陈惠良、王世忠和沈松年在ipad上审评老知青纪念册。</p> <p> 这是2013年,陈惠良和几位知青朋友应周一心之邀在美国旅游时的留影。</p> <p> 师志康、陶丽川夫妇对《情系双丰》的支持是多方面的。他们是汇款资助金额最高的夫妇,他们在知情的第二天,就汇来一万元整;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经过几次协商,终于同意实际赞助额为2000元了。</p><p> 这是师志康、陶丽川夫妇与我和姚政委在一起。</p> <p> 许秀义是第一位以连队知青联谊会名义支持回忆录的资助者。这是全方位为知青事业做出许多重要贡献的许秀义、王金凤夫妇。</p> <p> 有的朋友甚至担心我们会出了力气又赔钱,赞助了1000元,但却一再叮嘱只能写200元。</p><p> 仇琦老师听说了消息,骑着自行车专门把赞助金送到了家里。闫国元、杨东权、孙强民、程麟、袁宝磊、孙根林、刘洪福、陈炳福、黄裕恩、李言邦、曹友宁等朋友,需要帮忙的时候绝不含糊。金志强、张金土、周毛英等远在他乡,也都慷慨支持。捐助的还有唐莉、黄劲芳、郭惠珍、张光耀、郭小莹、李旭尧等。25团的张敏说,“你们为大家服务,很不容易”,也作了捐助。</p><p> 许建松是三十团在职朋友中的赞助者的代表。</p><p><br></p> <p> 许秀义、张伟麟、李言邦、黄裕恩、金笑予、朱婉珍、吴锦芳等朋友都为《情系双丰》做了卓越的贡献。有的为了把知青名单搞得更准确,反复核实;有的为求证一个人名,要打好几个电话。吴锦芳老师为几份名单,仔细查实,费了许多心思。</p><p> 张金土提供了多张很有价值的照片。张世田也提供了珍贵的照片。还有来志新、王丽芳、树伟、尤希哲、蒋永发、陈美华、陈炳福、李旭尧、张光耀、徐世光等朋友都为《情系双丰》忙碌过。</p><p> 天上最美是彩霞,人间最美是真情。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不要说你认识多少朋友,就看困难的时候,有多少朋友认识你!”奉献的您,德高情诚;您的奉献,长虹齐天。而我,唯有用双手从心底捧出《情系双丰》,恭恭敬敬地献给您。</p> <p> 金志强是书中“知青伉俪”一节的策划,他辛苦整理收集的百余对知青夫妇的照片,无疑是一个亮点。</p><p> 这是金志强和知青朋友曹友宁等在一起。</p> <p> 有意思的是,《情系双丰》还成了两位“金志强”友谊的桥梁。农一师16团也有一位金志强,当他从《情系双丰》中了解了编辑之一的金志强后,饶有兴趣地通过我联系到我们这位金志强,共同的志向促成了两位老金的友情迅速升温。</p><p> 这是农一师的金志强夫妇(图左两位)热情宴请金志强和我。</p> <p> 两位老金和我手拿同一本有意义的书留个影。</p> <p> 张静妹承担了校对之一的重任,由于她在上海新能源协会担任秘书长,工作繁忙,要看的材料多,眼睛疲劳,隔半个多小时就要滴一次眼药水;但依然尽心尽职完成了任务。</p><p> 这是在纪念南市区支边五十周年聚会上张静妹、叶金良、金笑予在一起。</p> <p> 这是2010年5月,张静妹在第四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展览会上主持开幕式。</p> <p> 来自原团中学的同学们的支持是最真诚的,其中,由王利萍领头的几位好同学是同一个班的,有徐砚萍、张华真、周丽萍、刘宏、刘静、刘洁、易红等。</p><p> 这是王利萍和郑琴、易红、张华真、徐砚萍、周丽萍、刘宏等同学在一次聚会上的留影。</p><p><br></p><p><br></p> <p> 张华真同学在来沪期间专门对《情系双丰》表示了支持。这是她和几位昔日的老师在一起。</p> <p> 图为当年在团中学上学时,班长王利萍在主持主题班会。</p><p> 同学们的赞助,故事多多。唐雪梅是自己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捐助的。在天津工作的郑文杰,也时时关心着第二故乡,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消息,立即表达了支持。吕旭东是军垦第三代捐助的代表。</p><p> 面对一个个可爱的身影,他们还是那么尊敬地叫我“老师”,心里是三分惭愧七分自豪。有了这份支持,当老师时的辛苦付出,全值了!</p> <p> 学业卓著的易红同学同样热心支持老知青工作,她是赞助额最高的两位同学之一。</p> <p> 已经成长为巴州著名女企业家的张黎红同学对《情系双丰》的支持,应当是昔日小乐队队友们的代表。</p><p> 这是张黎红和她英俊潇洒的儿在一起。</p> <p> 马永军经常关心着她的知青老师们,也是最早支持知青工作的同学。</p><p> 马永军同学现在已是大学教授职称。但她谦虚地说,“我的成长是和我的几位上海知青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p> <p> 图为马永军工作以后带着爸爸和他的孙子马竣旅游在蒙古包的留影。</p> <p> 才华横溢的张卫清同学热情联系了《情系双丰》的封面设计和题词,贡献很大。</p><p> 这是2014年8月,我和张卫清、马永军在长沙小聚时的留影。</p> <p> 这是张卫清请来的著名书法家尹继来题写“情系双丰”的原始件。</p> <p> 说到这里,不能不深深地怀念几位对《情系双丰》倾注了十分关注,但却遗憾地没能看到成果的同仁。尤其是其中的两位。</p><p> 一位是周福棣,他是我中学时期学习的榜样,他是学校的团总支副书记和少先队大队长,思想进步。退休后,他仍是老同学们的核心。他关注《情系双丰》的各方面内容,可惜他因病不幸去世,没能等到《情系双丰》的成书。</p><p> 这是2010年的一次老同学聚会。前中暗红上衣者是周福棣,他边上是初二班主任王玮老师。</p> <p> 在景德镇陶艺大师陆根鑫(陆军)任教 的陶瓷大学参观。</p><p> 左起周银娣(周福棣夫人),杨冰(陆军夫人),柏强华,陆军,周福棣,沈家涛。</p> <p> 周福棣关心我编辑《情系双丰》,是因为他初中毕业时曾积极要求去新疆,写了血书贴在学校走廊的专栏上,还动员我们报名。但他后来被选送到团校学校深造,没去新疆,而我却一去42年。所以他对我的《情系双丰》倾注的关心是不一般的。</p><p> 这是当年周福棣同学给我的题词。</p> <p> 另一位非常关注《情系双丰》并做过许多促进工作,但也可惜没能等到成书是马文龙先生。</p><p> 这是进疆时,英姿勃勃的中队长马文龙 。</p> <p> ”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优秀平安志愿者”马文龙。</p> <p> 这是我们的第一本画册《回眸半世情》的封面,纪念上海知青参加三十团建设五十周年。</p> <p> 第二本,《孔雀河畔战友情》,标明是三十团二连的,宗旨是立足二连放眼全团。</p> <p> 毫无疑问,《情系双丰》产生在两本画册之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素材也广泛深厚了许多,其目标和效益都是显而易见的。</p><p> 诚然,《情系双丰》要想得到太多的肯定,也未免僭分。因为水平有限加上条件的制约,回忆录肯定存在许多不足。在这里,我诚挚地向各位同仁表示抱歉。</p><p><br></p> <p> 《情系双丰》目录</p><p> * 姚培华、陈峰、刘松 的题词 </p><p> * 序一(蒋定安、陈印红)</p><p> * 序二 让沙枣花永远飘香</p><p> * 大事记</p><p> * 我们的第二故乡,三十团简介 </p><p> </p><p>第一节、告别黄浦江 高歌进新疆</p><p> 1、“哎,我心爱的砍土曼,我的好伙伴…”</p><p> 2、大场镇欢送知青</p><p> 3、陶丽川,从不消极畏缩</p><p> 4、嵩山中学为三位支边同学送行 </p><p> 5、江湾中学六同学</p><p> 6、最难忘,1964年国庆节</p><p> 7、小浦东居委会为知青送行</p><p> 8、一组送行的集体照 录取通知单 第二节、边疆农场,大写的人生</p><p> 1、行军模范,毛丽娟</p><p> 2、六班长王达克</p><p> 3、小宁波 方春鸿</p><p> 4、热心人,顾杭生</p><p> 5、农业技术员,田世海</p><p> 6、养猪能手吴玲娣</p><p> 7、活泼开朗的周毛英</p><p> 8、送奶员 徐福珍</p><p> 9、心灵手巧的张佩君</p><p> 10、天山雪莲 贾叙荣</p><p> 11、师志康,临危不惧拦惊驴</p><p> 12、实实在在的陶美娣</p><p> 13、熊富元,技术精湛 为人厚道</p><p> 14、叶金良,岁月铸就的坚强</p><p> 15、一个普通人,孙根林</p><p> 16、黄莺莺,潺潺水渠边</p><p> 17、杨东权,意志坚强创“第一”</p><p> 18、杨仲元,充满阳光</p><p> 19、铁脚板连长 冀孜</p><p> 20、空军司令周菊生</p><p> 21、虞上于,农场青年的好榜样 </p><p>第三节、激情燃烧的岁月</p><p> 1、“坎土曼齐”</p><p> 2、第一次包饺子</p><p> 3、蚕桑育苗田管优胜班</p><p> 4、顾经纬,姐弟边疆相会</p><p> 5、喝了一盆洗脚水</p><p> 6、铁姑娘班 一队六班</p><p> 7、什么叫“一个班的战友”?</p><p> 8、“五同”三好友</p><p> 9、春节幇伙</p><p> 10、涝坝水</p><p> 11、收割水稻</p><p> 12、一只棉垫肩</p><p> 13、戈壁滩烤羊肉</p><p> 14、四只饭乌龟</p><p> 15、三角架下</p><p> 16、这就是“至真”</p><p> 17、编柳条筐</p><p> 18、孙强民、王培英学“毛选”</p><p> 19、两个太阳一个月亮</p><p> 20、“从苇湖回来的男人,可以把小孩吓哭”</p><p> 21、山区牧羊</p><p> 22、三连表决心</p><p> 23、彩绣伟人像</p><p> 24、二连的另一个骄傲</p><p> 25、垦荒营地 天当被,地做床</p><p> 26、“永久”“飞鸽”好气派</p><p> 27、打土坯</p><p> 28、收割青干草</p><p> 29、送战友,踏征程</p><p> 30、敲钟就是开会</p><p> 31、信号弹</p><p> 32、顾中豪及六战友 </p><p> 33、许秀义、张伟麟的“一”</p><p> 34、司号培训班</p><p> 35、支援西藏建设</p><p> 36、发了一套灰制服</p><p> 37、支巴</p><p> 38、盘点知青“官运” </p><p>第四节、像春蚕奉献 用真情播种</p><p> 1、踏实认真的马连福</p><p> 2、郭小莹,二十年呕心沥血</p><p> 3、沈新林,人生最宝贵的财富</p><p> 4、张静珍,为了一份责任</p><p> 5、黄木匠 黄校长</p><p> 6、仇琦,教育领先的实践者</p><p> 7、朱宪民,追求卓越</p><p> 8、好老师,好校长--范峰</p><p> 9、柴娟芬,忠诚于教育事业</p><p> 10、子承父业 徐世光</p><p> 11、张树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p><p> 12、郭惠珍,肯动脑筋的班主任</p><p> 13、太仓老师,亚克西!</p><p> 14、铁姑娘 李玉芳</p><p> 15、全国优秀教师武振君</p><p> 16、他依然在引吭高歌</p><p> 17、肖志伟、周庆兰多彩的生活</p><p> 18、张校长,不忘战友</p><p> 19、自学成才,责任在肩</p><p> 20、勤奋好学,李旭尧</p><p> 21、校园几多彩</p><p> 22、学校小乐队</p><p> 23、团中学 文学社</p><p> 24、一组毕业照 </p><p>第五节、机声隆隆,扬帆瀚海</p><p> 1、好人王小宝</p><p> 2、姚文华和28-机车</p><p> 3、周国英 周老板</p><p> 4、平平和和的欧阳国章</p><p> 5、女拖拉机手</p><p> 6、别了,胶轮大车 </p><p>第六节、白衣战士</p><p> 1、采药小组,落实毛主席6.26指示</p><p> 2、徐龙云和唐萍,大爱无疆好护理</p><p> 3、袁宝磊,负责任的药剂士</p><p> 4、师优秀医师 顾根林</p><p> 5、好医生,张梦琴 </p><p>第七节、文艺舞台,五彩的希望</p><p> 1、文艺舞台好精彩(一组照片)</p><p> 2、1966年文艺班</p><p> 3、阿伟,音乐是第二生命</p><p> 4、赵伟城、倪凤悟和五人小合奏</p><p> 5、邓成林,全面发展的宣传队员</p><p> 6、他们的节目个个精彩 </p><p>第八节、怀念战友</p><p> 1、排骨 梁海英</p><p> 2、乔老爷 乔宪珍</p><p> 3、忆阿明</p><p> 4、老北佬 崔宏庆</p><p> 5、宝宝,光荣的一页</p><p> 6、激情琴手周士良</p><p> 7、郝丕南,多才多艺、干啥像啥</p><p> 8、小卫的团场情结</p><p> 9、好保管 赵再鸣</p><p> 10、书、写、善、真,周琨才</p><p> 11、悼周玲和(李旭尧)</p><p> 12、别了,世明(李旭尧)</p><p> 13、沈瑞荣和天山脚下</p><p> 14、独当一面的张维隆</p><p> 15、怀念马文龙</p><p> 16、河深海深,不如农场的情谊深 </p><p> 第九节、沙枣花千里飘香</p><p> 1、走近吴训木</p><p> 2、陈炳福,平凡中的不平凡</p><p> 3、第一任台长,郑若辉</p><p> 4、一只支疆杯</p><p> 5、兵团明珠 田永生</p><p> 6、阿巴克 张继富</p><p> 7、书画俱佳女秀才</p><p> 8、热心衷肠王丽芳</p><p> 9、六连联谊会,来志兴</p><p> 10、土洋打拼,周益新</p><p> 11、王天佑,“两段”都优秀</p><p> 12、将门虎子 闫国元</p><p> 13、一身正气,曹友宁</p><p> 14、从小毛驴到大卡车,从农工、羊倌到国际主义战士</p><p> 15、燕平,不平凡的路标</p><p> 16、许秀义的“传家宝”</p><p> 17、蒋定安,战士的丰碑</p><p> 18、杨浩,我的同学</p><p> 19、朱铭椿,该出手时就出手</p><p> 20、三十团旗袍队</p><p> 21、“发相册喽!”</p><p> 22、小老虫 孙国伟</p><p> 23、联谊会卞庭龙</p><p> 24、1“”方菊兰和宋小扇</p><p> 25、树伟“为国分忧赴西域”</p><p> 26、浦江三日游</p><p> 27、严中熙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p><p>第十节、几篇稿件</p><p> 1、两个老外的故事</p><p> 2、“双丰”大路歌</p><p> 3、二胡情深</p><p> 4、马扎山下故乡情</p><p> 5、“飞将军”涅槃“</p><p> 6、乃西米提”在哭泣</p><p> 7、双丰盛产双胞胎</p><p> 8、习师长笑了</p><p> 9、白鹭亮翅双丰镇</p><p> 10、采棉机,想说爱你不容易</p><p> 11、一个新“双丰”是怎么长出来的</p><p> 12、四十二年一首歌 </p><p>第十一节、家</p><p> 1、家庭观念登上新台阶</p><p> 2、磅热水瓶</p><p> 3、享受探家</p><p> 4、T52次强盗车</p><p> 5、甜甜的西瓜</p><p> 6、八连有个姑娘叫素琴l</p><p> 7、张敏德、陈玲玲,笑傲拥立</p><p> 8、恩爱夫妻(1)罗小云、王志民,(2)尤希哲、杨馨凝,(3)徐伟瀚、杨月珍,(4)树伟、张国珍,(5)富乃强、黄宗忠,(6)两姐妹两连襟。 </p><p> 第十二节、知青伉俪 (金志强)</p><p> * 附录</p><p> 孔雀四场(第二师三十团)上海知青名录 1962年--1966年</p><p> * 编后的话 </p><p> * 捐助者名单</p><p> 《情系双丰》封底。</p> <p> 在《情系双丰》成书之后不久,在知青朋友们的后续资助下我们又接着制作了《情系双丰》电子版,为单位和个人的网上阅读和保存提供了方便。</p> <p> 《情系双丰》 成书后,收到几笔捐款:七连联谊会500元,沈新林500元,田永生500元,张伟麟300元,李佩华300元。这2100元捐款因是后续的没能进入书中的名单。这笔赞助难能可贵,为《情系双丰》的电子版的制作等后续工作提供了可能。一并表示感谢!</p> <p> 这是《情系双丰》电子版的内页。</p><p> 由于电子版实物的数量限制,并没有作为每一本书的配套分发,而是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发送了。这也需要部分同仁能理解。</p> <p> 《情系双丰》的面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欢迎。期间,负责各单位分发的同仁辛辛苦苦地送书。同时,我们不仅为在全国各地知青朋友和同学邮递外发了三百余本书,还与农二、一、三、四、七、八、十师等师的三十多个团场的知青回忆录进行了交流学习。</p><p>《情系双丰》还被包括“首都图书馆”、“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在内的十七家图书馆收藏。影响面是非常广泛的。</p> <p> 这是“首都图书馆”荣誉证书的内页。</p><p> “您赠送的《情系双丰》、《孔雀河畔战友情》两种两册图书已收到,您的赠品丰富了首都图书馆的馆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知识信息。特发此证,以表谢忱。此致 首都图书馆 2016.10.18 钢印”。</p> <p> 这是石河子大学荣誉证书的内页。</p><p> “文献传千古 精华惠兵团 沈家涛同志:万分感谢您热心于兵团文化教育事业,支持我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承蒙馈赠图书《情系双丰》,我馆将悉数收藏。谨发此证,以志鸣谢!石河子大学图书馆 二o一七年七月七日 钢印”</p> <p> 这是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的捐赠证书。</p> <p> 这是证书的内页,沈家涛同志:承蒙惠赠,所赠资料,悉数收讫。谨此谢意!特授此证,以资纪念。</p><p> 附:捐赠资料目录</p><p> 《情系双丰》五本</p><p> 《孔雀河畔战友情》四本</p><p>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p><p>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p><p> 2016年03月08日</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图为《见证》的九位同仁在共进午餐的金福来酒家前的留影:左起,王耀方、吴明玉、盛刘奎、沈家涛、黄坚、黄曼、李关祥、韩克威、周俊良。</p><p><br></p> <p> 这是几位来自各原师团的《见证》编委在交流。</p> <p> 《情系双丰》的成书过程历经坎坷,这坎坷是包括个方面的。例如其封面就经过很多次的推敲,这里是这过程中的两个版面。</p><p> </p> <p> 历经坎坷,毫不夸张。有些事现在想来依然心累,依然心痛,依然心酸。反对、嫉妒、怀疑、贬斥,各种质疑没有断过,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障碍。但,这里不想多说了,毕竟我们在前行,毕竟大江东流去,毕竟成书就是最好的回答。况且今天真是个好日子,高兴还来不及呢。</p> <p> 再次特别鸣谢左臂右膀般的助手沈松年、陈印红、袁宝磊。</p><p> 特别鸣谢厚德榜中的每一位资助者。</p><p> 特别鸣谢每一位为《情系双丰》做出过贡献的同仁、朋友。谢谢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