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不久前去一个乡镇走访四户拟帮助对象,只有一户备了茶水,在其余三户眼里:这些冒着酷热、长途跋涉走访的不是来帮他的善良人,而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干部”,所以不用以礼相待。</p><p> XX村XX的儿子已得资助19个月,这次去拟资助其女儿。我们到达她家后,XX只向带路的村书记诉苦叫穷,一家无人递上一杯水,也没感谢之类的言语,好像我们也是该帮他们的“干部”之一、之二……。</p><p> 为何受人恩惠、却没有感恩之心呢?</p><p> 一是多年来做法有些过头的扶贫让特殊群体产生了“我困难、你就该帮我”的想法,对各种资助只管笑纳、从不言谢;</p><p> 二是推荐特殊群体,未说清楚是民间爱心人士的爱心奉献,甚至说是推荐人争取来的名额、指标,误导特殊群体以为是国家的扶贫款,要得心安理得,不用向谁致谢;</p><p> 三是受助对象不明白:世上没有谁有义务必须帮你,得到别人雪中送炭的帮助应该饮水思源、懂得感恩。</p><p> 在我们强调不能以施舍的心态对待受助对象、要让其有尊严地接受资助的同时,受助对象难道不应该饮水思源、心怀感恩,对到访的爱心人士有起码的待客之道,对捐出血汗钱资助自己的善良人说一声“谢谢”吗?</p><p> 鉴此,从现在起:</p><p> 在“帮扶特殊群体”加上“懂得感恩”一条,凡无此条者一律不予资助。</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