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暑假到了,但老师们的学习仍未停止。为人师者,需要不断学习,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和完善。</p><p><br></p><p> 在我看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理想家庭》的同时,听到了一场生动深刻的贺迎冰校长《重新认识学生工作》的讲座,感触颇深。让我思考,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p> <p> 如今,新的时代造就着新的人。我们老师面对的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下的学生工作。</p><p> 我们是否纳闷以下问题?</p> <p> 面临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方式?是否真正去了解过我们所面对的孩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否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对待儿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基础”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中,告诉我们要做怎样的老师!</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善“变”</p><p> 老师最好能善于变化。不要每篇文章总是同一个套路去学习,不要每堂课上都是同样的程序,不要每天晚上都能让学生猜到作业的内容。</p><p> 要变着法子去教学,变着法子换作业形式,变着法子搞活动,就像饭店总会不断更新特色菜,让人拥有新鲜感。课堂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学生无法预约的精彩方可保证学生学习的热情。</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所谓改变世界,改变自己。</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信每一位学生的可能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老师都应是“长大的儿童”,能走进孩童的内心世界,充分地信任每一位学生,让每天的学习都成为前往儿童发展可能性的邀请,让每一位儿童都能步入自己发展的可能性王国,让每一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谁也不能预料未来会怎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切皆有可能。</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给学生思维的方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教师不仅应教给学科的思维方式,也应渗透给学生生活的思维方式。</p><p> 学科的思维方式,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独立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生活的思维方式,能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烦恼,遇到挫折时,不钻进死胡同,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获得自我的解脱,拥有健康的心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怎样可以做这样理想型的老师呢?</p><ul><li>学习后反思、学习后更新、学习后实践</li><li> 找好切入点(班级岗位设置),大胆实践</li></ul><p>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p><p> •实践中反思、实践中重建、重建中重生</p><p> </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做老师,余生很贵,“新基础”可以让教师生涯贵得有理由!起飞吧!</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