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天上午听了黄秀旺老师“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思考”。既有满满的收获,又有深深的思考,既有为师者的顿悟又有不解和疑惑,既有作为一个数学人的幸福,也有数学人的枯燥和无奈…。</p><p><br></p> <p>不能说黄老师一语道破天机,也能使大多数教师茅塞顿开。懂得了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应该如何确定,如何突破,又如何把学科素养渗透其中。教学目标不是随心所欲,更不能机械的复制粘贴,不是简单的“了解,理解,熟练掌握”等字眼的叠加。更不是目标,重难点的等同和重合。是要根据课标,课型,教材,学生学情和学科素养来确立的。既不是大而空又不是小而繁。重点难点不是机械的记忆和简单的运用,而是深度的理解,是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方法策略和数学思想的运用。</p> <p>在黄老师诸多的案例分析中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备课中短板。教师的备课只停留在教材文本的表、停留在一些知识点和例题上是不够的,是最浅层次的“背课”。就是在简单的用教材。没有向教材的深处挖掘和探索,也根本不能发现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目标和数学思想,也不能发现教材中的每一个字母、每一个图形、每一个定理、每一个公式、每一个例题、每一个习题所承载的数学文化和数学素养。这些因素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影响着课堂效果。</p> <p>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是造成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确立有偏差的重要因素。课程标准对每一单元、每一个板块知识点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往往对“课标,教材,学生”三者的关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草率去“备课”。只能是劳苦伤神收效甚微。为什么叫课程标准顾名思义就是规范咱们教学的一把尺子,试想没有这把尺子咱们的课堂教学肯定要偏离教学轨道的,课堂目标也就形同虚设了。所以今后我们不仅要下功夫通读教材的同时还要认真研读课标。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数学课堂的良好效果。</p> <p>最后黄老师又以具体事例分析和示范数学课节目标是如何确立的和重点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数学的学科素养又是如何渗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的、是如何根据解题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只有把功夫下在课下在平时。深挖教材,引领学生去发现文字和图形、图像背后所隐含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引领学生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从中去体验过程中凸显的是那些数学素养。所以,只要下功夫总有精彩出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老师们,努力吧!精彩一定属于咱们的!</p>